分享

白林密 | 丑牛

 聚力阅读 2021-05-19

总第1373期

图|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

过年之前,人们准备好了“辛丑吉祥”“牛气冲天”等等吉祥祝福语之后忽然发现,清华大学发布了重磅消息——由该校美术学院院长鲁晓波教授作总指导,副教授周艳阳、顾欣带领博士生、硕士生及优秀毕业生,历时五个月,胜利完成了2021年牛年春晚吉祥物的设计!

清华官方解释:吉祥物的设计概念,源于古代传说中的五彩神牛,力大无穷,不惧凶兽……

图片显示,昂首回头的“神牛”,眉清目秀,淡黄色为底,颈背部由红到紫涂了三个色块,三个色块儿的左下方,又加了蓝绿混合的一个小色块。五彩牛后肢上部臃肿,下部细弱。整个看起来,活脱脱的一个广场舞大妈牛!看清华这款牛,“五彩”倒是有了,说好的“神”呢?!

顶级团队,耗费五个多月,整出了这么一个“娘炮牛”,清华的审美能达到这个境界,真是醉了!

2000年之前,最能代表人们审美风向的演艺圈,骨骼男、雄性型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唐国强就因为长相太嫩,年过半百才摘掉“奶油小生”的帽子。进入新世纪,人们开始崇尚性别模糊的明星,接下来,“太监男”受到热捧,即尖声细嗓、涂脂抹粉、戴耳环围丝巾的“小鲜肉儿”,眼下这种风气势头不减,看样子还可能愈演愈烈。助长了这种“阳衰”风气的清华设计团队等“文化精英”,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欧洲,牛的形象,在以毕加索为代表的艺术家笔下,阳具突出,威风凛凛,一派雄性气概。中国邮政1985年发行的牛年生肖邮票上,五彩牛四肢强健,雄性十足,犄角尖利,昂首向天,那气势丝毫不输于毕加索。

无论东西方,传统文化里,牛始终是力量和阳刚的象征。在欧洲,把“牛文化”看得最神圣的国家当属西班牙。早在15000余年之前的旧石器时代,西班牙人就在桑坦德市以南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创制出了闻名于世的以动物为主体的古岩画,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那幅将近两米的《受伤的野牛》。传承了千余年的斗牛更被西班牙人视为“国粹”。

西班牙的传统斗牛,一般情况下是斗牛士上场先拉一块红布,挑逗激惹公牛,公牛冲上来了,斗牛士则侧身躲到一边,公牛用尽全力,却扑了一个空,至多它们也只是仅仅撞到红布,白耗力气。在公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时候,斗牛士则伺机抽出刺棘,往公牛两膀上戳刺,接着继续挑逗,继续戳刺,激发公牛报复还击的野性,直到公牛体衰力竭,斗牛士再用长刀或利剑,把公牛刺死。

当然,斗牛士携带凶器上场,首先利用自己高于公牛的智商,耗费公牛的体力,然后把公牛刺伤甚至刺死,他们与牛的较量,明显存在不公平,因而胜之不武。如果斗牛士胆敢赤膊上阵,个儿顶个儿跟公牛单挑,相信不下两回合,他们多数都会被公牛掀翻在地。

由于斗牛的场面太过血腥和竞技的“不公”,近百年来,在西班牙本土和西班牙以外其他国家动物保护爱心人士的呼吁下,西班牙多地已经通过立法,取消了这一传统文化。1991年,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率先立法,禁止斗牛;2012年,巴塞罗那的加泰罗尼亚地区也通过了禁止斗牛的立法程序。

不过,作为斗牛序曲的奔牛节,目前还是被保留了下来。奔牛节又称“关牛节”,自1924年有记录以来,每年的7月6日至7月14日在西班牙潘普洛纳城举行。位于该城旧城区的“奔牛之路”,实际上就是一条狭窄的石板老街。奔牛节期间,小巷两侧店铺关门,人们通过这条石板老街,把公牛从圈舍引向斗牛场。脾气火爆,野性十足的公牛出笼,涌进小巷,早有爱刺激玩冒险的壮汉们在牛群前挑逗激惹,有人甚至往公牛的眼睛上喷射辣椒水,激怒公牛追赶顶撞。伤亡不可避免,但是乐于挑战和冒险的不仅仅是男儿,其中也不乏巾帼红颜。这一活动,也吸引了大批非西班牙籍乐于冒险的欧美人士参与其中。

依据此前的纪录,截至2002年,已经有14人被顶撞踩踏致死,200多人不同程度受伤。但是这项活动至今不衰,人们玩的就是这个心跳。当地文化里,不敢面对公牛,那是会被人嘲笑的,尤其会被女孩子看不起。

西班牙斗牛士选择的竞技对手,都是野性十足的公牛,虽然他们使用道具,跟牛拼智慧为主,但是他们选择牛作为对手,也说明他们挑战的是牛的力量和雄性。

在中国周边,农耕文明的国度里,人们虽然也选择了牛作为力量竞技的对象,但跟西班牙血腥斗牛方式不同。印度泰米尔纳德邦的“驯牛节”大致上跟西班牙的奔牛节相仿,这个传统比西班牙更早,据说可以追溯到公元3世纪。现在常见的活动程序是,人们把公牛放入围栏,勇敢者竞相抓拉野性十足的公牛,想办法爬到它们的背上,谁在光溜溜的牛背上呆的时间长,或者谁能把公牛撂倒驯服,这个人则立马会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

我国云贵地区流传的斗牛一般有两种形式。第一,把竞技的两头公牛放进围栏,人们并不干预它们的胜负,让它们自由搏击;另一种是敢于挑战和冒险的人,赤手空拳上阵,看谁能把强壮的公牛撂倒,这种斗牛方式,在我国西北和内蒙草原也比较流行。这两种竞技,一般不会出现血淋淋的场面,竞技规则都比西班牙的斗牛公平,比西班牙的斗牛文明、养眼。因此可以说,西班牙禁止了传统斗牛之后,可以把中国的斗牛和印度的驯牛借鉴过去。

总体来看,东方人多数把牛作为感恩和善待的对象。在这些国家,早期,人们一般是不宰杀耕牛的。印度对牛最为崇敬,在那里,被选做“神牛”的耕牛不用上笼头,可以随意穿行在大街小巷,田野村庄。大街上,人牛相遇,避让的,都是行人和车辆。季羡林先生在《神牛》一文中记述,他在印度和尼泊尔的大街上,都见到过“神牛”。在印度最大的城市加尔各答,“它们(神牛)是绝对自由的,愿意到什么地方去,就到什么地方去;愿意在什么地方卧倒,就在什么地方卧倒。”老先生说,有一次他竟然见到几头神牛,“兴致一来,卧在电车轨道上,'我困欲眠君且去’,闭上眼睛,睡起大觉来。于是汽车转弯,小车让路,电车脱离不了轨道,只好停驶。”季老先生在这篇文章中说,在尼泊尔的加德满都街头,“神牛的神气同印度几乎一模一样。”

在其他国度里,牛基本上得不到如此待遇,牛都是被驯养供使役的。草原上放养的牛,一般不上缰绳笼头,农耕地区的牛,哺乳期不拴缰绳,行动自由。成年之后,为了便于驯养,它们都会被插上鼻环,这样一来,它们的个性,渐渐被磨灭,几乎完全失去了自由。穿鼻成年之后,牛唯一能做的,就是忍耐。因而,表现牛气的说法就好像只有“初生牛犊不怕虎”了。

壮年的公牛,就像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冲动,激情,活力充沛,精神抖擞,即使已经插上了鼻环,同性相见,也多会喷鼻瞪眼,歪头伸舌,怪叫着相互挑衅,随时可能挣脱缰绳,爆发冲突。因而,成年之后的牤牛,除了留作种用,其它的一律骟掉。

骟过的牤牛,性情逐渐变得温和,此时被称为“老犍”的它们也更有耐力,能够承担更多更重的农活。

骟牛的时候,众人把牤牛撂倒,骟牛师傅用白棉布在公牛睾丸根部紧紧地裹上好几层,然后用胳膊粗的两根结实光滑的红木棒,夹住棉布,短木棒的两头用绳子缠紧,最后抡起大锤,砸击木棒,一下下,直到把公牛的精索震断。这是一个漫长而又残酷的过程,一般得一个多小时。

骟牛师傅砸完,接下来是遛牛。人们轮换着,牵着牛不停地走,还给它换上特大号的铃铛,叮叮当当,不让牛打盹儿,两天下来,再躁的牛也给整的没了脾气。

遛牛有点儿像草原人熬鹰。

骟过的牛,多数会变的比较温和,但也有极少数“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该多躁还多躁,不但见了牛想找茬整事儿,在受到人类虐待暴打的时候,它们甚至会还击人类。以前乡下养牛多的时候,牛攻击人的事情屡见不鲜。

它们不惧人类更重的报复,倔强地保留了牛性,值得尊重!

从历史人物出场的顺序来说,最早被赋予灵性的,应该是老子那头青牛。传说老子辞去公职,乘青牛西出函谷关,人们见紫气东来。从牛的色泽和相关记载来看,那应该是一头江淮流域的水牛。水牛温顺,行动不急不躁,驮物载人都可以。黄淮流域以北,农家饲养的都是黄牛,只拉犁,背上不让搁东西,搁上东西就会惊慌失措,晃头摆尾,上蹿下跳的赶紧甩掉。偶有皮毛青褐的,它也不会轻易叫人骑。

老子散淡,睿智稳重,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是一个仁厚长者的形象。因而人们给他选择坐骑的时候,刻意搭配了耐劳稳重,又有几分灵气的的青牛,而有意避开了儒生们惯常乘骑的小毛驴儿。遗憾的是,从这头牛之后,牛文化里,人们再也没有看见过它们的原始牛性。



作者简介


白林密,男,农民。1972年10月生。1991年起在《中学生阅读》《驻马店日报》《中国钢笔书法》《中国教育报》《咬文嚼字》《文学自由谈》等报刊发表随笔散论及文字文化考证类文章二十余篇。在《东方散文》《河南文学》微信公号、《百读文学半月刊》《独立作家》《聚力阅读》《今日头条》等公共平台发表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二十余篇。

白林密 | 羊册古岩画

白林密 | 豫南方言中的古雅言

白林密 | 鸟儿笔记

白林密 | 我想结婚

白林密 | 闲话“八戒”

白林密 | 人饰衣裳

白林密 | 难见故乡水

白林密 | 子鼠

白林密 | 情感渣男曹聚仁,文坛虽也风流,却难掩人性龌龊

白林密 |  枇杷的花季

主编:风雨薇、绿柳
julichuanmei@yeah.net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