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阿简荐书】《在中学:读写工作坊的奥秘》

 成都书语 2021-05-19

南希.爱特维尔 著 

傅丹灵 曹勇军 主编

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傅丹灵教授曾说,“《在中学》之于美国语文教师,正如荷马史诗之于西方文学。”看完这本书,我认为当得起这个评价。

南希.爱特维尔老师在前半部分即解决了一个“旷古难题”:为什么有整本书阅读,也留够了时间,学生仍然读不完书、仍然不喜欢阅读?

总结起来,答案主要是两点:“学生应该拥有选择的权利,这种权利是阅读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的源泉。”在指定阅读一本书之前,学生有没有自由选择和大量阅读的权利?如果没有,共读就是很难起到期望的效果。

第二,真正培养长期的阅读者,靠的并不是上语文课和阅读课,“我们进行读者和读者之间的交流,而不是回答课程提纲上的问题或者写读书报告:它是实实在在的、与已相关的、以最美好的语言评判作品。”读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这正是南希老师以读写工作坊代替语文课的奥秘。

“独立阅读与写作即语文教学。”学生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深入阅读,延伸你的想象力,找到写得精彩的让你为之倾倒的散文和诗篇,体会你可能永远无法从别处获得的经历,找到让你快乐或让灵魂满足的故事,思考其他作者是如何和为什么去写作的,获得他们的知识和灵感、惊奇、思考、回味、移情、欢笑、哭泣、爱与成长。”这样的体验,并不需要画结构图、故事线、关系网、思维导图,或者说,这些工具并不等同于“深入阅读”。“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注意力放在对文学作品的感受上:放在一本书的创作及作者的选择如何影响读者的阅读感受上。”

首先当然是要帮助学生找到这些书。南希老师的阅读素养极高,除了经典文学,她对青少年文学和非虚构文本了解极深,还关注每年新出版的书。“如果我能给每位美国教师送一份礼物,那将会是给他们订阅每天的《纽约时报》。”

“有趣的、合适的书籍有留住学生的魔力。

我向学生介绍优秀的青少年文学作家,这是一种放手:如果我对这个文学领域深入了解,就能够把合适的一本书在适当的时候交到某个学生手上。向学生介绍青少年文学、当代作品和文学经典,这也是一种放手。”

然后是时间。“今天的青少年更难抽出时间来做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功课了, 而这项功课最能预示一个学生的学业成就如何,那就是他花多少时间来阅读书籍。”

“我对作业要求严格,但我只会留有意义的作业。每晚半个小时的阅读是最好的例子。有规律的阅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学生完成的阅读数量是所有数据中最重要的,很大程度上再现及预测了学生的学术未来。”“对于家长来说,没有什么比自己孩子读完多少本书更为重要,更让他们欢欣鼓舞的了。”

南希老师列举了一个数字:全美学业成绩最好的5%学生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是成绩最差的5%学生的144倍。那意味着,假如成绩最差的学生一年读1本书,成绩最好的学生一年读书是144本。

在阅读工作坊上,南希老师也会关注每个学生在开始和结束时的阅读页数,是否达到既定计划,比如没有读完二十页,是什么影响了阅读速度?她的学生——初中生——“每年平均能读完14种体裁40本书”。“我的首要目的是让所有人每天都能够进入并保持阅读状态。”

以工作坊形式开展阅读与写作教学,让每位学生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己评估、与同学交流,老师以微型课和一对一指导的形式做辅导,“在具体语境中学习语言规范用法和职业作家的写作技巧。”

微型课这部分与《每天阅读五项》《美国学生阅读技能训练》有相通之处,不过后两本书是针对小学阅读教学,中学的微型课内容不同,首先是从心理语言学理论、脑科学理论来向学生解释什么是“阅读者的大脑”。这些理论不只教师掌握,也能很好地向学生解释“需要大量阅读有趣的、符合其阅读水平的图书,才能成为熟练、有技巧的读者。”“学生的大脑一直都在学习,但是只有当他们认为手头的任务是有意义和值得做的时候,他们的学习效果才最大、最好。”

在写作工作坊中,南希老师并不赞同通常的布置题目、点评批改是好的做法。每个学期开始时,她会示范出示自己的“写作版图”,并让学生做自己的“写作版图”,制订计划。每位学生有自己的文件夹,关于写作技法的微型课、老师下发的指导笔记、每一稿的修改......都在这文件夹中,从题目开始就参与到学生的写作中,从草稿到定稿能直观看到学生的努力和进步。“一对一的文字修改能为我提供许多机会,在具体语境中纠正学生的语言错误,要比全班整体授课有效得多。”

南希老师独创了许多有效的教学方法,包括书信体读后感、隔行书写、随堂检查表、灵活使用便利贴和荧光笔等等,但最重要和最简单的,在于她自己就是一位写作者。很难想象,教写作的老师自己不能不愿写作,“我并不只是告诉学生他们应该如何写作,而是我亲自使用过这些有效的技巧方法,证明了它们的有效性。在写作工作坊中,这是知识移交的终极形式——语文教师在学生心中奠定了写作向导的地位。”她展示自己的灵感来源,如何修改文章,这甚至决定了她在教室里“权威的确立”。

“杰罗姆.布鲁纳把这种现象——成人介入、示范,然后逐渐减少帮助——叫做学习中知识的逐步放手。在该过程中,成人与儿童互动,儿童从成人那里学习问题的解决办法,逐渐内化其中蕴含的知识和技巧。”

有一些基本的教学内容仍然是不变的:“指望中学生能够互相校订草稿只会适得其反......高中之前,教师应该担负起修改拼写和语法规范的责任。”但“如果教学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作文质量或者准确率的话,无论是传统的语法教学,还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法教学,都不值得教师投入课堂时间。”单纯的语法教学无助于阅读与写作,虽然南希老师也强调拼写、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原则,语文老师最重要的专业能力,仍然是文学素养。

这种专业体现在文本解读上:“当文章内容是学生自己的看法和经历时,作为教师需要格外关注文中'我’的缺席,只有'我们’在发声,或者存在大量被动句的情况。这样的写作者隐藏了自己。虽然依靠个体的'我’来下结论很冒险,但没有'我’,写作者就不能反思、发展主题,或是吸引读者。”

“'意义何在’的规则是写作工作坊中的规则,要求学生创作有意义的作品,也为他们提供解读文学作品的滤镜,让他们找出所读作品的目的和主题。”不只阅读时要追问“意义何在”,学生自己写作时也要追问自己“意义何在”,写这件事这个人的意义在哪里?

对于评估,南希老师“从不给某一篇作文评分”。“作文只代表写作者成长中的一步,而且并非总是前进的一步,因为新的技巧、形式或文体可能让任何年龄的作者负荷过重而表现欠佳。”她设计的是“评价组合式——学生自我评价和目标设立,再加上教师的分析和目标设立”。

南希老师的读写工作坊经过三十年的实践和调整,她提供的资料、流程、方法看似琐碎到译者都不胜其烦,其实“却无闲笔”。这些设计有着精巧却灵活的逻辑,“读者自可领会要义,择善而从。”我对南希老师“不支持各学科融合的课程设置”有不同意见,她认为“学科融合会危害读写教育。它侵占传授基本技能的课程和练习的时间。没有人要求数学老师在课堂上融合历史或科学的内容——数学教学的自主性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语文教师需要站出来维护我们学科的自主性。”我认为学科自主性与融合并无根本矛盾,数学当然有历史的内容,语文也有科学思维。

书中有大量学生作文摘录,这些初中生作文丰富的体裁、流畅的文笔、生动的意象让人感叹,更难得的是其中思想的深度和批判意识。郭初阳老师曾说过,当年克拉生博士的《阅读的力量》让他感觉“胸口碎大石”般痛苦,原来教得那么辛苦的语文课,比不上自由自主阅读的力量;我读完这本书也有此感同身受,中国的中学语文课,什么时候才能达到这样的水平,中国的中学生们,什么时候才能不把那些课文反复咀嚼,真正浸润在文学中。

【阿简荐书】《每天阅读五项:独立读写能力培养法》

【阿简荐书】《美国学生阅读技能训练》

作者丨阿简

编辑丨禾苗

图片 | 网络

书语荐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