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史连载128)大词人柳永和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

 野狐狸 2021-05-19

第二卷  文治

第十四章  庆历新政(三)

普通人

皇祐四年,宋朝失去了一代名臣范仲淹。与此同时,它还失去了两个“普通人”。

从当时的眼光看,这两个人的逝去似乎微不足道,他们身前不是什么达官显贵,死后也没有什么谥号、祠堂,关于他们的许多事迹,史籍甚至都没有留下确切的时间。

然而,当我们拂去历史的尘埃,相信,任何人都会忍不住惊叹,他们的光芒,较之任何一位勋臣猛将,都未尝逊色。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

正当寇准、丁谓、王曾等政坛猛人在朝堂上斗得热火朝天时,有一个大才子正肆意挥洒才情,为我们填出了一阕阕精致工巧的宋词,至今仍为人吟咏不绝。

才子名叫柳永。

柳永,字耆卿,太平兴国九年(984)生人,祖籍福建崇安(武夷山市)。柳永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父亲柳宜曾为他取名“三变”。

“三变”二字,出自《论语》,书中道“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意思是,君子远看严肃庄重,近触温文尔雅,说话一丝不苟。看来,柳宜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成为一个儒雅端庄的书生。只可惜,他的美好愿望只实现了一半,书生不假,儒雅端庄是半点没有,狂放不羁的倒有一位。

由于家境优越,柳永从小就不愁吃喝,平时除了读书学习,就是游山逛水,过得非常惬意。柳永的好日子一直持续到了咸平五年(1002)。那一年,柳永决定出趟远门,他打算去开封参加礼部主持的科考。不过,奇怪的是,科考这样的大事,最后居然让柳永给玩忘了?!

在赶考的路上,柳永路过了杭州,江南的红花弱柳,西湖的秀丽柔美使柳永沉醉其间,无法自拔。在杭州的日子里,柳永天天混迹花街柳巷,结识了许多歌妓,平时和她们一起喝喝花酒,兴致来了就为她们填上几首词曲。

在那段时间里,柳永还去拜谒了杭州知州孙何(正是丁谓的同榜状元),为此,他特意填了一首《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柳永将杭州的繁华和美丽写到了极致。

景德年间,柳永离开杭州,来到了另一座江南名城——扬州。当时的扬州,繁华不输苏杭。柳永在扬州的生活完全是杭州的升级版。这一浪,居然又是六七年!直到大中祥符年间,大才子才想起来,自己的人生规划中,还有参加科考那回事呢。

大中祥符元年(1008),柳永来到了开封,准备参加第二年礼部主持的省试。谁都知道,开封是当时的首都,而首都,自然是比杭州、扬州更加繁华的地方……我不说,你也知道,想让柳永安心备考,那是很困难滴。

科考结果出来了,柳永不幸落榜,也难怪,以他那汪洋恣肆的文风,还真不适合古板的科考试卷。不过,考场失意的柳永在坊间却混得风生水起,名气越来越大。每当柳永有一首新作品问世,马上就会被人们传唱起来,很多歌妓都是他的忠实粉丝,免费为他传播作品。此时的柳永很像现在的知名音乐人,只要有新曲一出来,立刻引领社会潮流。他的名声甚至传入了宫里,连皇帝赵恒都有所耳闻。

柳永落榜了,可他一没有沮丧回家,二没有痛心忏悔,反而很生气,恨朝廷有眼无珠,让自己怀才不遇。一怒之下,柳永填了首《鹤冲天·黄金榜上》,在词里,他忿忿说道:“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意思是要这种虚名没啥用,还不如接着去喝酒听曲呢。本来嘛,这只是书生的气话,没想到的是,正是这句气话,给他带来了大麻烦。天禧二年(1018),柳永第三次参加科考(中间又落第过一次),那回他本已上了最后的殿试名单。可当赵恒看到“柳三变”的名字时,立刻想起了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便一脸嫌弃地说:“既然那么喜欢浅斟低唱,还要浮名干什么?”

结果,柳永又被刷了下来。

天圣二年(1024),柳永第四次参加科考,结果,依然落第。失望之余,他决意离开京城。动身时,一位红颜知己特地来为他送行。大才子触景生情,又留下了一篇名作《雨霖铃》。

从此,柳永又过起了云游各地的生活,他给自己加了一个“奉旨填词柳三变”的名号。皇帝老儿,你不是让我“且去浅斟低唱”吗?那我就奉命填词好了!

或许,时间真能消磨一个人的锐气,又或许,暮年的柳永遇到了最现实的生存问题。到了景祐元年(1034),朝廷特开恩科,五十岁的柳永再次参加科举。这回,他总算考上了,被任命为睦州团练推官。

此后,柳永一共做了十五年官,直到皇祐元年(1049)致仕。又过了四年,柳永在贫病交加中去世,据说连他的葬礼都是一些歌妓凑钱办理。

柳永走后,对这位传奇才子的评论却从未停过。贴在他身上的标签很多:玩世不恭、桀骜不驯、风流多情等等等等。或许,这些评价都没错。但是,谁都不可否认,正是这个放浪形骸的书生,用自己的才情为我们留下了无数文学瑰宝。有宋一代,柳永是创制和运用词牌最多的人,他创造性地将叙事的笔法运用到了词作中,使宋词的创作水平产生了革命性进步。更可贵的是,柳永的作品因为贴近生活而广受民间欢迎,以致达到“有井水处,皆歌柳词”的程度。

是的,有此成就,足可笑傲王侯将相矣。

宋朝立国三百十九年,得状元者,一百二十余人。

而柳永,只有一个。

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在讲述第二个普通人之前,我们要从古代的书籍说起。

对现代人来说,书已经是一件非常普通的物品,花不了几个小钱,就可以买回一大堆,只要你愿意看。但是,如果把时间倒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事情就没那么简单了。远古时代,人们把文字刻在龟甲牛骨上,那个时候,还不存在标准意义上的书。后来,老祖先发明了毛笔和竹简,这才总算有了真正的书。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要把一根根竹子削成片,串起来,再写上字,那是何其复杂的一件事。这种书制作成本高昂,自然不可能大规模发行。如果那时候你能家藏万卷书,与其说你学问,还真不如说你是一个大土豪。即便后来有了帛书,情况也没大改观,还是一个字,贵啊。

等熬到东汉,事情总算有了转机,蔡伦的造纸术横空出世!这项伟大的技术突破大大降低了书籍的制作门槛,读书人总算可以松口气了。不过,人们很快发现,还有一个技术问题制约着书籍的普及。没错,印刷也是个让人头痛的问题。在印刷术发明之前,想要出版一本书,全靠人肉抄写,这种纯手工打造的商品,仍是当之无愧的奢侈品。

好在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到了隋唐时期,人们在印章、碑拓等技术的基础上,创制了雕版印刷术。顾名思义,就是将书的内容雕刻在一块木板上,再在凸起的字体上刷上墨汁,然后拿纸覆盖在木板上。最后,将纸揭下来,白底黑字的书页就大功告成了。

然而,随着文化的兴盛,人们对书籍需求越来越强烈,雕版印刷也暴露出了不足。因为如果要印一本书,就得专门制作一套雕板。制作雕版谈何容易?那一个个字可不是键盘敲出来的,而是老老实实用刀一笔一划刻出来的!如果你不小心刻错了一个字,整块木板还得推倒重来,绝对是一件比停电时忘记储存文档更郁闷的事。

有人做过统计,仅制作一部《史记》的印版,就要耗银约1450两。除了费钱以外,最主要的是太耗人力,比如佛教经典《大藏经》,长达五千卷,要用掉大约十三万块木板,足可以塞满整整一个大房子。如此工作量,谁受得了?

自雕版印刷出现开始,这个痼疾一直延续了近四百多年,直到宋朝庆历年间,终于有人站出来向这个难题发起了挑战。

他就是我们的主人公,平民毕昇。

和柳永想比,历史留给毕昇的笔墨更是少得可怜。我们只知道,他是湖北英山县人(当时属蕲州),大约出生于宋太宗时期。关于毕昇的身份,历来说法不一,最普遍的观点认为,他是一个普通雕版印刷作坊的刻字工匠。

毕昇和很多工匠一样,在一块块木板上整日埋头雕刻,日复一日,重复着艰辛的劳动。可贵的是,在这份枯燥的工作中,毕昇并没有停止自己的思考。或许是在一次短暂的休憩中,一个大胆的想法进入了毕昇的大脑。

为什么不能把手中那块僵化的雕版变成活版呢?为什么不能将每个文字单独雕刻,然后再进行排列组合呢?如果能让木板上的字“活”起来,那该减省我们多少的劳动啊?

毕昇不会知道,他脑中一瞬间的灵光乍现成了11世纪科技史上最耀眼的一束光芒。

在这束光芒的指引下,毕昇开始了繁复的研制过程,到了庆历年间,终于创制了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的“活字印刷术”!

在宋朝另一位科学家沈括,在其所著的《梦溪笔谈》中,忠实记载了毕昇的工艺:首先,用胶泥刻出一个一个字印,然后用火烧使字印变硬。同时,预先准备好一块铁板,在铁板上铺洒松香、蜡、纸灰等。其次,将一个铁框放置在铁板上,然后将烧制好的字印密密麻麻地排满铁框,排满一个铁框就是一页书籍。再次,将铁板拿到火上加热,待松香、蜡等药剂熔化后,再用一块木板把字印压紧压实。接下来,人们就可刷墨启印了。

为了尽量节省时间,毕昇准备了两块铁板,在一板印刷的时候,另一板马上排字,互相交替使用。同时,毕昇还主张把字印按照韵目分类,安放在专用木格子里,以方便工匠马上找到所需要的字印。

毕昇的活字印刷法缩短了制版时间,节省了印刷费用,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尤其是在大规模印刷书籍时,优势更为明显(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

由于时代局限,毕昇的泥活字印刷术并没有马上被推广使用,但他跨出的勇敢一步为后来者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在此之后,陶活字、木活字、铜活字等相继涌现,工艺日臻完善。在这项技术的支撑下,书籍印制、教育普及、文明交流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

从十三世纪开始,活字印刷术开始走出国门,逐渐远播到朝鲜、日本、越南及至欧洲,为人类文明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皇祐三年(1051),毕昇在家中悄然离世,与他的贡献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对他的事迹记载,只有《梦溪笔谈》中的寥寥三百五十余字。

然而,历史终究是公正的,千年以后,他的名字,被牢牢镌刻在了人类的科技史中,为后人世代敬仰。

人们将永远记住: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

我一直以为,历史从来不仅仅是帝王将相的历史。在此,特记下这两个极不平凡的“普通人”。

你们的光芒,同样璀璨。

小编微信 :nbhanlin

新浪微博 | 简书 | 头条号 :野狐狸

《宋朝进行时》(又名《瓦舍聊宋》)

版权由行距文化代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