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先五(1905.7.17—1974.4.15)。广东省南海人。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曾任北平体育研究社和体育学校国术教官。民国武林素有“五虎下江南”之说,李氏为“五虎”之一。他自幼喜好技击,“七岁从师习外家拳,后以性情燥暴,斯改善之,故又从刘师彩臣习太极拳。”(见该书<自序>)兼从杜心五学自然门功夫。1928年,参加南京首届国术国考,获优等成绩。“民十八年(即1929年)春,创办两广国术馆于广州。”(见<自传>)任该馆教务长。 (李先五肖像照和拳照) 李先五《自序》中提到的“刘师彩臣”,名凤山,字彩臣。师从全佑(杨班侯弟子)学习太极拳,刘氏又自称于民国初年随宋书铭学练“三十七”太极拳。所谓“三十七”,因拳式为三十七式而得名,又称“三世七”。据传闻宋氏“三十七”可上溯至唐朝的许宣平。 李先五在担任两广国术馆教务长期间,便着手编写《太极拳》一书,并于1933年2月正式出版发行。 (该书封面照和内页照) 该书编写结构和内容与同类书大致相若,不外乎“源流”、“拳势图解”、“推手”、“拳论”等。书中介绍太极拳源流遵奉许宠厚之说,所收拳论同于陈微明等书,推手也与其它太极拳著述类似。拳式套路虽然多达220式,实则和杨禄禅所传太极拳式大同小异,均由37个基本拳式变化而成。该书最突出特点是有关“三十七”的介绍。所谓“三十七”,在此前著作中多有记录,但都没有做出具体解释。李先五是最早详细记述“三十七”者,书中收录有《三十七式心会论》《三十七式周身大用论》《三十七式释名与效用》等。所记录的拳式分“释名”、“功效”、“用法”进行解释,其式名为: 1、揽雀尾 2、单鞭 3、提手上式 4、白鹤亮翅 5、搂膝拗步 6、手挥琵琶 7、搬拦捶 8、如封似闭 9、十字手 10、抱虎归山 11、斜单鞭 12、肘底看捶 13、倒撵猴 14、斜飞势 15、海底针 16、扇通背 17、撇身捶 18、左右云手 19、高探马 20、左右分脚 21、转身蹬脚 22、栽捶 23、二起脚 24、打虎式 25、双风贯耳 26、披身踢脚 27、野马分鬃 28、玉女穿梭 29、下势 30、金鸡独立 31、劈面掌 32、十字摆莲 33、指裆捶 34、七星 35、跨虎 36、双摆莲 37、弯弓射虎 查“三十七”式名和杨澄甫著《太极拳使用法》中的《对敌图》几乎完全一致。下面将杨著中的三十七式“对敌图”式名摘录于下,供读者比对: 揽雀尾使用法 单鞭使用法 提手用法 白鹤亮翅用法 左搂膝拗步用法 右搂膝拗步用法 琵琶式用法 搬拦锤用法 如封似闭用法 十字手用法 抱虎归山用法 肘底锤用法 倒辇猴用法 斜飞势用法 海底针用法 山通背用法 撇身捶用法 云手用法 高探马用法 分脚用法 左转身蹬脚 进步栽捶用法 翻身蹬脚用法 右转身蹬脚用法 双风贯耳用法 左右大虎用法 野马分鬃用法 左边玉女穿梭用法 右玉女穿梭用法 单下势金鸡独立用法 左边金鸡独立用法 迎面掌用法 搂膝指裆锤用法 上步七星用法 退步跨虎用法 转脚摆莲用法 弯弓射虎用法。 由此可见,传闻中的“三十七”并不神秘,并非什么新拳套,实则还是杨家传承的太极拳式。所以,李先五并没有随声附和他人之说,选择用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他在太极拳“系统表”中将其师刘彩臣列于“全佑”名下,足证李氏并不相信“三十七”为唐朝人许宣平所创。 李先五总结出太极拳修炼的十大“优点”、十大姿势“要点”、十大“要义”,不失为亮点,谨录于下,供读者参考: 太极拳练习的十大优点为:反弱为强、时间经济、金钱经济、地方经济、发育平均、修养精神、增进智慧、陶冶性情、长幼咸宜、适于应用; 十大姿势要点为:1、头部:“宜正直,不偏不倚”,“有空虚轻灵之意。”2、肩:“肩须松开,使往下沉。”3、肘:“肘宜下垂。”4、手:太极拳“只有五捶,”多为掌法。出掌时“手指宜有舒展意,掌心宜有突出意。”5、胸:“胸部略向内凹——涵胸——使气下沉丹田。”6、背:“背部稍微向外突出——拔背——此与'涵胸’互为关系。”7、腰:“必须松腰。”8、腹部:“腹部变为坚实,富有弹力。”9、臀:“必须收臀,”“不能有突臀之病。”10、腿:“腿与脚之运动,须顺拳势之屈伸,而作前进后退、上下起落之状态。” 十大要义为:意静心专、动作柔缓、演示均匀、不用拙力、虚实分清、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粘连黏随、不丢不顶、舍己从人。 写到此,笔者忽然想到另一本《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饶有趣味,附带介绍如下。该书于1934年由山东济南印刷发行,1936年4月再版。“编著者山左(指山东省)于化行 校正者京兆王子章”。 (该书封面照片) 但是,该书和编著者于化行在图书出版后就遭受多方质疑。比如1935年11月,《求实月刊》发表了山东国术馆教务长田镇峰的文章《技击漫谈》,其中写到:“山东之于(即于化行)派所以形成者:一、有主席(指韩复渠)热好太极拳;二、有主席命令各机关学习太极拳;三、有一些为饭碗计,也就硬说他会太极拳,并且还声明是于派的太极拳。”的确如此,于氏自称为“武当真传”,实则书中所介绍的内容和“武当”没有任何关联,甚至于化行的太极拳师承都模糊不清。“余习艺二十余年不揣固陋,因本闻之吾师所口授,……”(见<自序>)“吾师”是谁?于书中一字未提,难道这就是所谓的“真传”吗?查于书中的记述,完全是杨禄禅传系太极拳套路和理法,演拳架势同样是杨家风格。另外,书中还将此前出版的太极拳读物中诸家讲论,比如《太极拳论》《十三势歌》《打手歌》等,杨澄甫的《太极拳(术)十要》,包括上文介绍的李先五书中《八字歌》《心会论》《周身大用论》等几乎网络殆尽,这便成了于氏所宣称的“全书”。由此看来这种以大杂烩手段拼凑编书的行为在民国就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不过,于化行的有些文字记述还是中肯的,比如他在《太极拳源流》中写道:“近时南北习太极拳者,多有杨氏递相传授者。”这是于氏情不自禁的自然流露,因为民国年间太极拳的传播基本上就是杨禄禅一脉的天下。 3、陈微明《太极拳术》评析|新锐太极史论6、马永胜《新太极拳》评析兼论《新太极剑》|新锐太极史论7、姚馥春、姜容樵合编《太极拳讲义》评析|新锐太极史论8、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评析兼论《太极拳体用全书》|新锐太极史论9、一本托名于杨澄甫的《太极拳要义》|新锐太极史论10、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评析兼论《太极拳精义》|新锐太极史论11、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评析|新锐太极史论12、陈绩甫《陈氏太极拳汇宗》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