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初诗坛

 丘山居士馆 2021-05-20

    /肖旭

初唐:高祖武德元年(618)――玄宗开元初年(713)约为百年。
   一.贞观诗风及上官体:
    ①主掌贞观诗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对南朝齐、梁文风持批判态度,而未因此否定诗的声辞之美。
    ②诗歌创作,一开始多述怀言志或咏史之作,刚健质朴;而贞观诗风的新变,则起于对六朝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
    ③上官体:初唐诗人上官仪,其诗多为应制之作,歌功颂德,吟弄风月,“以绮错婉媚为本”,讲究辞采密丽,对仗精工,色调和音韵之美。时人纷纷效仿,沿为风气,称为“上官体”。
王绩与“四杰”:
   王绩(589~744)的诗歌创作,是其冷眼旁观世事时化解心中不平的方式,创造出一种宁静淡泊而又朴厚疏野的诗歌境界。代表作《野望》,朴素美。
   初唐四杰:指唐高宗至武后初年出现的“以文章齐名天下”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此四子虽未彻底脱尽齐梁余风,然思革流弊,积极开拓诗歌题材领域,大量探索诗之格律体式,王、杨的五律,卢、骆的歌行,皆擅一时之盛。
   四杰的生平:
   四杰的成就:
   第一、积极开拓诗歌的题材领域。卢、骆把诗歌由宫庭转到市井,王、杨把诗歌由台阁移至江山和塞漠。明显突破了宫体诗的狭小范围。
   第二、增强了诗歌的思想意义。积极进取的功名事业心,及遭受恶势力摧残所激起的郁勃不平之气融入诗中,使作品思想严肃了,透发出时代热情。
   第三、继承前人艺术经验,努力探索适于表达情志的诗歌形式。卢、骆的贡献在于发展歌行体,王、杨的功绩则在建设五律,促其定形。
   三.杜审言、李峤与苏味道、崔融:文章四友:指初唐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四人。其作品多歌功颂德的应制之什和小巧弄笔的咏物之作。其成就主要在于有力地促进了近体诗格律形成的最后完成。四友中以杜审言的成就最高。
   四.宋之问和沈佺期
   五律的定型,是由宋之问(656?—712)和沈佺期(656?—714?)最后完成的。他们的生年晚于李峤和杜审言,是武后时期有代表性的台阁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多限于应制酬唱和咏物、赠别,点缀升平,标榜风雅,难免以词藻文饰内容贫乏之弊。同时,在诗律方面精益求精,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具体作法是,除了一联之中轻重悉异之外,还要求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平仄相粘,并把这种粘对规律贯穿全篇,从而使一首诗的联与联之间平仄相关,通篇声律和谐。以遵守粘对规则为声律格式对五言律的定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五言律趋于定型后,杜、李、沈、宋等人即成功地把这种律诗的粘对法则应用于七言体诗歌,于中宗景龙年间完成了七言律诗体式的定型。在当时,七言律写得较好的是沈佺期。他的成名作是写思妇的七律《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沈、宋被贬逐以后所作以及非宫廷应制之作也有佳篇。如沈佺期的《独不见》,宋之问的《度大庾岭》、《渡汉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