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月落荒寺》:格非的意象与存在之书

 杨不易 2021-05-20

我总觉得,格非若专去写诗,风格大抵在叙事抒情的冯至与象征主义的李金发之间。

从《褐色鸟群》《欲望的旗帜》,到近年的《江南三部曲》《望春风》以及刚刚推出的《月落荒寺》,格非对意象的使用越发纯熟,也越发含蓄和内化。

静谧、荒凉、空旷、缥缈、清冷,“月落荒寺”是个极具东方意蕴的情境,有实又有虚。德彪西《意象集2》中的曲子“月落荒寺”,描绘的也是这个情境,但曲子呈现出的整体效果,是似有若无又绵延悠长,容易让人模糊梦境与现实。借曲名为书名,除契合书中宜生等人参加音乐会的具体情景外,本身也是在借用一种意象。

这种实虚相参的意象,不止为女主角楚云的出现与消失做好了铺垫,更自始至终地贯穿于整本书。从“楚云”的名字(楚云易散、覆水难收),到她喜欢的“假使如今不是梦,能长于梦几多时”、她神秘的身世与神通广大的哥哥,再到她的离去,甚至书中选用的京剧《霸王别姬》十字选段,都折射出这种意象的质感。

意象之外,作者围绕小圈内几个人的生活,勾画出林宜生前妻白薇的愤于世俗又困于世俗、林宜生母亲神经错乱的歇斯底里、林宜生儿子伯远的青春期恋爱、好友李绍基夫妇因为权力得失而产生的心态巨幅波动、楚云哥哥的复杂经历,以及周德坤、赵蓉蓉、杨庆棠等人的生活状态,着墨不算多,却丰满生动,也暗暗隐含了不同文化代人的观念差异。

《月落荒寺》篇幅不长,只能算作小长篇,相较于格非以往的作品,其乌托邦概念浅一些,哲学与思辨色彩也淡了几分,但在意象使用上更潜在、更深化,主体意识较也更强。虽然叙述较早前直白,但想要更准确地把握,恐怕就需将其置于格非的整个小说谱系中去。

意象的演变,与格非作品所聚焦的问题总是共生共存的。如果说《褐色鸟群》是追问存在还是不存在,《江南三部曲》是沟通存在与幻灭,那么,《月落荒寺》就是肯定地回答了存在及其意义。

“存在是我们的职责,哪怕只是短短的一瞬”,作者借主人公林宜生之口,以歌德的话表明心迹。但做出这种选择之前,格非似乎经历了长达数年的犹豫和找寻。从深度的呓语、虚幻到与现实交融、与客体交互,再到回归与融入现实,格非的小说谱系仿佛趋向于明朗化与确定化。

作者:朱瑞;图据人民文学出版社)

点击购买——

福利
留言朋友中抽取一名,送电信话费100元。
截止6月15日


新书|阅读|电影|影评|吐槽


评荐新书

吐槽新电影

来稿:19210247@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