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散文】细说江夏郡

 雪岸飞鸿 2021-05-20

细说江夏郡

雪岸

三国刘备借荆州,得以天下三分,至今仍是孺妇皆知的历史故事。你知道吗?那时的安陆也和荆州有关,是荆州江夏郡的郡治。当然,刘备借的荆州是当时史称的南荆州(长江以南的荆州),安陆作为郡治的江夏郡属于北荆州,仍属东吴孙权的管辖地,与曹魏的南阳郡的襄阳遥遥相对。

江夏郡的设置与沿革

欲说江夏郡,不能不说到荆州。荆州,《禹贡》记载为荆和衡阳地域。舜建置12牧,荆州是其一。荆,强也,指荆州之气争强。也有警的意思,是说南蛮屡屡侵掠,荆州之人有道而顺服,无道而先强,常警备。又一说取名荆山。秦朝时,楚国以郢作为南郡,又以巫中地域为黔中郡,在楚汉水以北的设南阳郡,灭楚之后,分划黔中郡。

秦一统后,将天下分为36郡,即:三川、河东、南阳、南郡、九江、鄣郡、会稽、颍川、砀郡、泗水、薛郡、东郡、琅邪、齐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代郡、巨鹿、邯郸、上党、太原、云中、九原、雁门、上郡、陇西、北地、汉中、巴郡、蜀郡、黔中、长沙凡三十五,与内史为三十六郡。后又攻取百越之地,设置了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增加到40郡。南郡为前36郡和后40郡之一郡。当时的安陆隶属于南郡辖县。

汉高祖沿袭秦制,并革除旧㢢,增设26郡。汉高祖六年,即公元前201年,划分长沙为桂阳郡,改黔中郡为武陵郡,七分南郡,置江夏郡。江夏郡属于荆州刺史部。荆州下辖七个郡,即:南阳郡、南郡、江夏郡、桂阳郡、武陵郡、零陵郡、长沙郡,共有县、邑和候国117个。安陆属于江夏郡。

汉武帝又划分长沙为零陵郡。设置十三州时,沿用旧名称为荆州,仍统辖南郡、南阳、零陵、桂阳、武陵、长沙、江夏七郡。

后汉,吴、魏交错其境内。江夏郡自后汉末,当吴魏二国之境。安陆是时属魏。三国时初属魏,中属吴,后又属魏。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魏武帝得到荆州的全部土地,划分南郡以北设襄阳郡,又划分南阳郡西部设南乡郡,划分枝江以西设临江郡。

当时的荆州,政治、资源、军事意义上最重要的郡数南郡、江夏郡和包括襄阳在内的南阳郡。到魏战败于赤壁(公元208年),南郡以南属于吴,吴与蜀瓜分荆州。那时,荆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以西属刘备,这就是刘备所借的荆州;江夏、桂阳、长沙三郡属吴;南阳、襄阳、南乡三郡属魏。自此,荆州开始有了南荆州和北荆州之分。

公元222年5月,刘备伐吴前,孙权见势不妙,假降曹魏,魏将江南8个郡称荆州,把荆州管辖的江北各郡,另设郢州,作为把荆州封给孙权的准备。10月,曹丕自许昌御驾南征,撤消郢州,恢复荆州。大概这是以后设置郢州的开端吧。

刘备去世后,荆州分别为魏吴所有。蜀所属的南荆州全部土地归吴。后孙权划分江夏设武昌郡,又划分苍梧设临贺郡,划分长沙设衡阳、湘东二郡。孙权旋复名江夏郡治武昌县(今鄂州市)。南阳、江夏、襄阳、南乡、魏兴、亲城、上庸等七郡属魏的荆州。魏的江夏郡初治石阳县(今武汉市黄陂区西南),后迁上昶城,以逼夏口(现在的武汉)。吴的江夏郡初治沙羡(今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孙权从公安迁都鄂州以后,改鄂州为武昌,以武昌、下雉、寻阳、阳新、柴桑、沙羡六县设置武昌郡。

公元229年,孙权由武昌迁都建业(南京)。此前,孙权先后将都城设在江陵、鄂州(武昌),开创了天子守国门的先例,但孙权的大后方毕竟在吴越,所以才又有了他迁都虎踞龙盘的建业之举。

孙皓当政时(264-280年),吴的荆州统管南郡、武昌、武陵、宜都、建平、天门、长沙、零陵、桂阳、衡阳、湘东、邵陵、临贺、始兴、始安15郡;南阳、江夏、襄阳、南乡、魏兴、新城、上庸等7郡属魏的荆州。

晋平吴(公元280年)后,改吴江夏郡为武昌郡。同时,划分南郡为南平郡,划分南阳立义阳郡,改南乡为顺阳郡,又把始光、始安、临贺三郡归属广州,把扬州的安成郡入属荆州。荆州全州统管二十二郡,一百六十九县。

《宋书》记载,宋代初期,荆州管辖31郡,后来分出南阳、顺阳、襄阳、新野、竟陵设立雍州,分出湘川十郡为湘州,分出江夏、武陵划归郢州,随郡、义旭划归司州,撤出北义阳,总共还余11郡。宋文帝(公元407-453年)时代,又设立宋安左郡,管辖拓边、绥慕、乐宁、慕化、仰泽、革音、归德7县,后撤改。汶阳郡又调归荆州管辖。此时荆州管辖12郡、48县。江夏管辖7县。

直到南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分江夏郡置安陆郡,治安陆,隶郢州为止。《南齐书》卷十五·志第七·州郡(下)记载:“元徽四年(公元476年),司州又辖安陆、随、安蛮三郡。划分荆州设郢州。”

江夏郡的范围

江夏郡幅员广阔。汉高祖置江夏郡时,江夏郡辖14县:即西陵县、竞陵县、西阳县,襄县、邾县、軑县、鄂县、安陆县、沙羡县、蕲春县、鄳县、云杜县、下雉县、钟武县。其中:西陵县,县域为黄陂县(今湖北省武汉市的黄陂区)一带,王莽时叫江阳;竟陵县,秦始置,是南郡18县之一,位置在今湖北省天门市;西阳县,在今河南光山县,三国魏为弋阳郡,西晋末为西阳郡治;邾县,战国楚邾邑,今湖北黄冈市西北。西汉初为衡山郡,元狩二年(前121)改属江夏郡,三国初属魏,晋属弋阳郡;轪县,在今河南省光山县西北,东晋属西阳郡;鄂县,在今天的鄂州市。秦置鄂县,属南郡。鄂县辖域约包括今天的鄂州、黄石、大冶、咸宁、嘉鱼、蒲圻、崇阳、通山等市县和武汉市武昌区、江夏区;沙羡县,今天的武汉市武昌和今武汉江夏区地面;蕲春县,今湖北省黄冈市下辖县。秦初属九江郡,秦末,归衡山郡。公元208年(东汉献帝建康十三年),赤壁之战后,蕲春属吴,孙权置蕲春郡,辖蕲春、邾县、寻阳,上隶扬州;鄳县,在今河南省罗山县城以西;云杜县,在今湖北京山县新市镇;下雉县,今湖北省黄石市阳新县富池口。三国时属吴,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孙权改江夏郡置武昌郡,分下雉县置阳新县(合今阳新县、通山县地);钟武县,今故城在今湖南衡阳县。

东汉江夏仍郡辖14县:西陵县、西阳县,軑侯爵封国、鄳、竞陵侯爵封国、云杜、沙羡、邾、下雉县、蕲春侯爵封国、鄂、平春侯爵封国、南新市侯爵封国、安陆。就楚地而言,兼武昌、汉阳、黄州、德安、安陆、荆门五府一州之地,又南北兼信阳罗山一带。

《晋书》卷十五·志第五·地理(下)记载,江夏郡汉设置,统管七县:安陆、云杜、曲陵、平春、鄳、竟陵、南新市。云杜为沔阳州地,曲陵为安陆所分后省入应城,南新市则京山、钟祥地,惟平春为汝阳,鄳为罗山,属义阳郡,为汝宁府地。

江夏郡的治所

汉高祖置江夏郡时,郡治在安陆。东汉移江夏郡治西陵(今新州县),安陆为属县。

后汉末期,江夏郡分别属吴魏二国。三国吴魏交错其境。三国分立时,孙权于魏黄初二年(221年)自公安迁都于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设武昌郡,为都城。旋复名江夏郡治武昌县(今鄂州市)。孙权更改郡治所在地,不言而喻,在取长江水道之利,方便其与吴越大后方基地的联系。这也是其后规避风险,迁都建业之根本原因。

《三国志·周鲂传》记载,东吴孙权泒他的弟弟孙奂修筑安陆城(为汉安陆县故城)。此时安陆为吴魏国境边的城镇,由于战场形势多变,时属吴,时属魏。其时,安陆初属吴,后为魏江夏郡治,仍隶荆州。

晋平吴(公元280年)后,改吴江夏郡为武昌郡,并将原魏江夏郡治迁回安陆旧城。《宋书》记载,《永初郡国》及何志均载,江夏郡治在安陆。

安陆能够先后成为江夏郡治,就在于安陆在春秋战国的历史、地理及其政治、资源、军事所处的重要位置。《禹贡》记载,夏商时期天下分九州,安陆属古荆州之域。周为陨子国。周昭王十九年(公元前997年)二次伐楚,第二次大败,周昭王就是从曾(隋)国、经过郧国,再到汉水船翻人亡的。这也是周朝从此衰落的一仗,后虽有过中兴,但再也难以回到鼎盛时代。陨国在楚国的东面。春秋战国时期,是楚北上东进的必经之地,尤其是吴楚纷争的战略之地。周桓王十九年(公元前701年)的蒲骚之战,就是楚与郧子国的战斗。陨子国被楚击败,以后被楚所灭,成为楚的郧邑。公元前506年吴楚柏举之战的关键战役,是在郧邑的清发水(涢水)河段的半渡而击。其结果吴胜楚败,楚昭王出逃到云梦,再至郧邑方才安定下来。对于楚头吴尾的郧地,楚是势在必得,这就成为楚灭陨的主因。秦并天下后,分楚为四郡,安陆为南郡之地。汉分南郡,设江夏郡,安陆就成为江夏郡的郡治。

江夏郡之名江夏在于:汉高祖六年,分南郡、竟陵以东及江南为荆州江夏郡,取江与夏(沔)在郡境合,故以为名。这大概是江夏之所以得名的最早的历史记载。江夏郡治为什么不设在夏口即现在的九省通衢的武汉,而设在安陆呢?公元2009年,在随州市发掘的两座曾侯墓葬,其中的青铜器铭文有“君此淮夷,临有江夏”一语。西周时期,“周南”由曾(随)国统领,其政治中心在涢水、漳水流域;而楚国的政治中心则在“纪南城”(江陵县城北)。战国屈原时期,现在的武汉则名为夏口。历史上的夏口,原系夏水(汉水)注入长江处。夏口本在江北,直到三国吴孙权在江夏山上筑城,因与夏口相对,亦名夏口。《水经注》记载:黄鹄山东北对夏口城,孙权所筑也。对岸则入沔津,故城以夏口为名。孙权的根基在吴越,夏口是其西守的要地,故在此筑城。孙权将江夏郡治从安陆搬迁也不是搬到夏口,而是先江陵后武昌(鄂州)。

安陆处于襄(阳)、郢(江陵)、汉(水)之间,白兆西峙,涢水环流,岩石狭隘,道路交错,有控荆襄之远势。历史上皆称,安陆北控三关,南通江汉,居襄樊之左腋,为黄、鄂之上游,水陆流通,山川环峙。春秋楚人经此得志于中原。三国时期为吴、魏争逐之地。吴嘉禾三年(公元234年),陆逊自襄阳引退,潜遣别将击江夏、新市、安陆、石阳,斩获而还。时安陆已属魏,吴人遂不能得志于襄阳。东晋庾翼(安西将军、荆州刺史,晋书有传)曾图谋北伐,商议若想巩固荆州,就要将安陆作为重镇,因为安陆向北可以借助淮汝之地,环视河洛(洛阳一带,即晋朝的都城所在地),进可战,退可守。安陆形胜,实为形势之便利。这就是在南北分治之时,未必不以安陆为如围棋中的棋劫一样的地方。庾翼此语,深刻地阐明了安陆的战略位置。至于到南宋时,南宋将领陈规、王致远二守安陆,在一段时间内制止了元军的南侵,一段时间内巩固了南宋的西部疆域,也使安陆成为名扬青史的英雄之城,当然这是后话。

江夏郡的职官

据清道光《安陆县志》记载的江夏郡职官,一共63人。他们在《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史》等,或本传专记,或他传附记,总之史书上均有记载,皆非等闲之辈。其中:(1)任职江夏太守的25人。分别是:尹赏、萧由、侯登、董宣、应叠、刘护、贺纯、陈忠、田明、张成、韩说、刘祥、黄祖、刘琦、文聘、桓禺、逯式、王基、王经(江夏刺史)、张嗣宗、弓钦、陶侃、杨珉、刘即、桓道;(2)任职江夏相的21人,即:卞敦、周抚、桓宣、毛宝、陶称、谢尚、司马无忌、袁乔、邓启芳、刘岵、刘奭、朱序、笠瑗、桓不才、桓嗣、桓振、毛潭、杨敬仔、张畅之、刘虔之、刘粹(江夏相亦多镇襄阳、上明、夏口等,而郡治刚在安陆,故录之,其余与安陆无涉者不录);(3)任职都督江、荆二州、江夏等郡军事,监荆州、江夏、随郡诸军事,江夏从事、江夏功曹,江夏郡督、西部都尉,江夏内史的17人。分别是:陶侃、桓冲、何无忌、刘道规(凡都督监军事不带江夏郡者不录,盖晋时荆州刺史或镇襄阳、上明、武昌,不在安陆也)、张光字、靳满、朱伺、张骋、戴洋、罗含、刘蔚祖、刘怀默、程道慧、王畅(齐沿宋制,如王奂、萧颖胄、刘瓛、王延之、王广之、刘绘、傅炎、刘怀慰,皆为安陆王官,以及陆慧晓为安陆侯谘议参军,皆与安陆无涉,故不录)、刘思、潘濬、赵濯。清同治(安陆县志补正》增补江夏太守10人,即:孙奂、蔡遗、程普、陈就、陈揔、任失名、萧琛、符贵、韦叡、吴明彻。

参考书目:

《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水经注》、《德安府志》、清道光《安陆县志》、《安陆县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