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欧美国家搞不来大基建?

 heshingshih 2021-05-20

近期,美国总统拜登宣布了一项总额约2.25万亿美元的基建计划。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一经发布,就遭到了各方的冷嘲热讽。有台媒的评论员甚至认为,“中国模式”是欧美国家所复制不来的,欧美国家搞不了大基建。那么,欧美国家真的搞不来大基建?这应是个莫大误会。且举四例:

一、1960年代日本新干线计划。为配合东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1957日本铁道研究所提出了要在国营铁路干线网“本线”的基础上,新增线路来增强东海道铁路线运输能力在报告中该所更进一步提出,东京到大阪只三小时的构想由于新的铁路线取代了原有的本线,为了与其区别,策划者建议将其命名为新干线该构想一经提出,日本国内立马引起极大反响多数人持反对态度。在日本学界,许多学者认为铁路建设是夕阳产业,不能适应将来以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时代。还有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如东京大学教授今野源八郎认为新干线根本就是劳民伤财的项目。欧美国家也嘲笑落后的日本人竟然要重新捡拾已经被他们淘汰的运输方式。时任国铁总裁十河信二力排众议,批准了这一构想并要求这条铁路务必于1964年东京奥运会举办前通车。由于要确保每小时200公里高速运行的安全,为此需进行多方面的技术开发这样以来,该计划就极大的促进了冶金、机械制造、电子、土木以及与之相关的服务行业的发展。新干线建设给日本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由于新干线可在4小时内将京滨、中京、阪神工商业地带及中间城市有机地连接起来,人员和物资流通环境大幅度改善,因而大大促进了新干线沿线地带新产业的形成。

二、1862-1900年的美国铁路建设狂潮19世纪40年代美国野心勃勃地不断向西推进图成为一个东到大西洋西到太平洋的国家。而当时的美国还根本没有一条贯通东西的交通运输线。当时的一些有识之士就认为,如果一个国家是在交通上是不连贯的,就很难真正被当作一个完整的国家看待。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美国政府意识到有必要修建贯通东西的交通路线。1862时任总统林肯批准了第一个建设太平洋铁路法案其后二三十年时间里,包括圣菲铁路、南太平洋铁路在内的多条铁路相继建成。到1900年时,美国的铁路总里程已高达30.5万公里截至2020国铁路营业里程14.14万公里,其中高铁3.6万公里正如美国经济史学家沃尔特.罗斯托所说的:“对于经济起飞而言,或许至关重要的是铁路的发展带动了现代煤炭、钢铁和机械制造业的发展。许多国家现代基础工业部门的增长都可以直接追溯到兴修尤其是维护重要大型铁路系统的需求。受益于这轮时间跨度长达40年的大基建,美国完成了从纯粹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也是于该时期,美国经济实现了对西欧国家的全面超越

三、1950年代艾森豪威尔推的美国高速公路网 1919时任陆军中校艾森豪威尔曾随军车在恶劣路况下费时62横贯全国后来作为欧洲盟军最高司令的他又亲身体验了一把德国的高速公路网,两相对比让他痛感美国道路的落后。当他入主白宫首先想到的就是以德国高速公路网为蓝本在美国建设一套安全、快捷、互联互通的高速公路网络,把美国的大小城市连接起来。时任副总统的尼克松1954代他向国会宣读了这一计划。尼克松说:现在美国公路网之所以陈旧过时,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初修建这些道路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什么规划。在今天这个跨洲际旅行的时代,我们的公路还只是为当地短途旅行而设计。每年因为绕道、交通堵塞等原因损失几十亿小时的宝贵时间,相当于损失了几十亿美元的产值。此,艾森豪威尔提出了个耗资500亿美元的公路修建项目当时计划只用10年的时间全面完工但事实是,州际公路系统修建计划中得到拨款的最后一个项目,也就是被称为“波士顿大掘进”的超大隧道和桥梁建设工程,直到2004年开工建设至于所耗费的资金,也远超艾森豪威尔想象但正如克林顿和戈尔1992在其竞选文件《复兴美国的设想》中,所评价的50年代在全美建立的高速公路网,使美国在以后的20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也正是这一计划给克林顿留下了太过深刻的印象,以至于他在推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时,他将二者相提并论。

四、克林顿、戈尔推动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19939月克林顿政府发表了一份题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行动动议的文件,在文件中他将这一战略称之为家信息基础设施计划正如前面所提及的,由于当初借艾森豪威尔的高速公路战略所做的比喻太过生动,以至于这项战略有了一个更为人们所熟知的名字:信息高速公路计划。该计划的成功实施,给美国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有统计显示,自计划实施以来,信息服务业在美国所创造的价值,已远超其于工业化时代的一百多年时间里所创造的价值。在克林顿的整个任期内,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各项经济指标表现良好不仅失业率降到了1960年代以来的最低点,连通胀率也降到二战后美国历年来的最低点。更为重要的是,它还为美国培育了一大批极具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这些企业主导着当今计算机、通讯和网络领域的发展潮流,其强大的半导体、微处理器、计算机和通讯设备的制造能力,构成了美国信息技术产业的基础架构。得益于此,美国将原先咄咄逼人似有赶超它之势的日本、欧洲抛在了脑后,让美国享受到了一轮经典熊彼特繁荣更让它再次巩固了全球领导者的地位。

综上可见,欧美国家不但可搞大基建,且往往在实施大基建计划后成绩斐然,对国家的社会经济促进作用明显。而大家之所以会有欧美国家搞不来大基建的错觉一个重要因素是,近年来以大基建见长的中国模式带偏了在大家的刻板印象里,以为大基建必须由政府主导政府投入。但事实上,包括美国铁路狂潮和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基本都是由民间资本完成。这也给了中国一个重要启示,那就是大基建计划固然需要政府主导,但投资主体完全可多元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