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若觉人生多歧路,劝君读读王阳明

 昵称503199 2021-05-20

最爱君 洞见 昨天

图片

作者:最爱君
来源:最爱历史(ID: solovehistory)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若觉人生多歧路,劝君读读王阳明来自洞见00:0021:52
♬ 点上方绿标可收听洞见主播云湾朗读音频

01

30岁之前,王阳明的人生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

说得直白点,就是他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

他少年时期喜欢习武,不肯专心读书,总是偷偷溜出去做孩子王,左右调度,如战场上排兵布阵一般。

父亲王华见了,很生气:“我家世代以读书显贵,用得着这个吗?”

他反问一句“读书有什么用”,把老爸气得够呛。

后来一度喜欢诗文,打算做一个才子文学家。

不过,很快就又兴趣转淡。

他的文友们颇感惋惜,他笑着说,即便学如韩愈、柳宗元,不过为文人,辞如李白、杜甫,不过为诗人,都不是第一等德业。

口气很大,然而什么是第一等德业,他心里其实也很懵圈。

他对当时流行的程朱理学感到不满意,想用实践去验证这些大学问,结果一无所得。

最典型的道理是“格物致知”,于是他对着父亲官署中的竹子,格了三天三夜,只格出一场病来。

他又转而做起一名“道系青年”。

新婚之日,遇见个道士,两人畅聊养生成仙之道,不觉天亮了才回家。老丈人派人找了一夜,都没找到这个女婿。

他曾在九华山寻访著名的仙家,好不容易找到了两个奇人,一心想跟人家学习。

结果,一个说他“官气未散”,另一个只对他说了句玄语“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两个好秀才”。没了。

他还曾是一名佛系青年。

一直到30岁之后,确切地说是在31岁的时候,他才感到佛系、道系都不靠谱。

原因很简单,这年八月,他在山中修炼,据说状态很好,但忽然想念起祖母和父亲来,尘缘未断,因此果断放弃了这条路。

图片

02

罗曼·罗兰说过,很多人在二三十岁的时候就死去了。

因为一旦过了那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都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

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王阳明几经摇摆,终于未在这个年龄“死”去。

他获得重生,此后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与此时截然不同。

他开始以自己的经历去开导别人,有那么几分人生导师的意思了。

他在杭州西湖边的寺院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人家说这和尚不视不言静坐了三年。

他遂绕着和尚走了几圈,突然站定,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

和尚猛地惊起。

他盯紧和尚,问其家人。

和尚答:“有老母在。”

又问:“想念否?”

答说:“不能不想。”

他最后告诉和尚,听从内心良知的召唤,好好生活。

第二天,和尚打包离开寺院,重返人间。

而王阳明自己,一生的大转折也将到来。

图片

03

人生没有定则。

没有人能够告诉你20岁应当怎样、30岁应当怎样、40岁又应当怎样。

任何时候,只要听从你的内心就够了。

34岁那年,王阳明仗义执言,上疏请求释放正直的言官,由此触怒了大太监刘瑾。

结果被廷杖四十,下了诏狱,谪贬至贵州龙场驿当驿丞——一个遥远的未开化之地的卑微小官。

刘瑾并未放过他,一路派锦衣卫跟踪,欲加谋害。

王阳明伪装投江自杀,这才躲过了盯梢。

祸不单行,他乘商船在海上遇台风,命悬一线。

他有过隐遁不仕的打算,但担心连累父亲,便遵从内心的良知,去了龙场驿赴任。

他带去的仆人都病倒了,他自己干起了仆人的工作,种菜、砍柴、取水,为仆人们做饭、洗衣、熬药,直到他们痊愈。

大家对当地闭塞的环境叫苦连天,他遂充当一名诙谐的段子手,时时活跃气氛。

人生无法选择顺境或逆境,但可以选择对待顺境或逆境的态度。

熬过百死千难,回报将无比丰厚。

一天夜里,王阳明忽然大彻大悟格物之旨,不觉欢跃而起,若痴若狂,随从们都被他惊醒了。

他悟到程朱理学果然错了,圣人之道不应向外在事理求之,而是向内在求之,“心即理也”。

这一石破天惊的发现,后来被称为“龙场悟道”。

如果人生是一碗中药汤,苦涩难咽,同时期的落魄才子唐伯虎往里面加点糖,笑着喝下去。

而王阳明就要这种原味,一口闷下去。

图片

04

这一年,王阳明人生已经过半,但在世人眼里,他的人生才算正式登场。

刘瑾死后,他结束了三年的罪人生活,赴江西庐陵任知县。

此时,他颇为踌躇满志,写过一首诗,里面有这几句:

身可益民宁论屈,志存经国未全灰。

正愁不是中流砥,千尺狂澜岂易摧。

他到哪都不忘讲学,想要把他的发现告诉更多人。

信服他学说的人越来越多,以他学说为“异端”的人同样越来越多。

他说,世间有两种人,要么不解思维即任意去做,要么悬空思索不肯躬行。

而他,砥砺自己做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他自己后来总结说:

我43岁以前,做事还尚有乡愿意思(考虑个人得失)。现在开始,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即便天下人都说我太狂,我也只依良知行事。

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纷嚣俗染,举不足以累其心,真有凤凰翔于千仞之意,一克念即圣人矣。

王阳明的宝贵之处在于,他不像过去或现在的许多“大师”,垄断了成为圣贤的专利。他没有。

他的核心理念是,人人皆可成圣

意即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它神圣的意义。

王艮,王阳明最著名的学生之一,是个狂傲不羁的人。

有次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看到了什么?”

王艮答:“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王艮这么回答,是有意怼老师,因为王艮始终认为圣人是遥不可及的。

王阳明听出他的话外音,于是借力打力,跟他说:

“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这句话,放在今天,指导人生仍然颇具深意。

当你心中饱含包容和善意的时候,别人也会回敬你包容和善意。

图片

05

很多人喜爱王阳明,是因为他不是一个空头学问家,而是一个实在的行动派。

理由则源于他一生的三大事功。

但很少人知道,在这些表面的成功背后,隐藏着多少苦难困厄。

他的每一次“成功”,都招来忌妒和毒箭。

以至于他无论取得多么辉煌的战果,他都随时做好了退出的准备。

他平定过南赣的造反,但他未曾居功自傲,而是希望朝廷改良政治,不要再造成类似的造反。

他自己只求归隐老家。最终未获批准,他只好在仕途路上,一直走下去。

他在给别人的信中说,仕途如烂泥坑,勿入其中,踩进去了就很难出来。

在最好的时候,作最坏的打算。所以他的心境,始终是平的。

然后就是最著名的平定宁王之乱。

当时,他要去福州,路过丰城,得知朱宸濠造反的消息,于是先行后奏,毫不犹豫担当起平叛的总指挥。

当王阳明把擒获朱宸濠的消息上奏的时候,荒唐而奇葩的正德皇帝自封威武大将军,正行走在南下平乱的路上。

皇帝身边的小人觉得“好事”都被王阳明坏掉了,遂诬告说:

王阳明先与朱宸濠通谋,只是后来看到形势不利时才擒获朱宸濠。

各种毁谤与刁难,如影随形。朝廷说好的封爵行赏,也都成了空头支票。

面对毁誉,王阳明轻描淡写,说自己不过凭良知信手行去,做得个狂者的胸怀罢了。

他根本不在乎。

要是内心不够强大,他已经死掉好几回了。

在朝廷那边,他只是平乱的超级备胎。只有当国家有难,且无人可任的时候,朝廷才会想起他。

他暮年的时候,已经卧病在床,圣旨下来,要他即刻赴任,到广西平定土司叛乱。

他又做得很好,只是在当地改了政策,不费一兵一卒,就消弭了争端。

但因天气炎热,军务劳顿,他心力交瘁,又病倒了。

不等朝廷同意,他自己就率性选择了返程。

嘉靖皇帝并不体谅这些,说他无诏行动,目中无朕。

那些惯于诋毁的朝臣,也都出来添油加醋,说他是“病狂丧心之人”。

王阳明或许已经听不到这些声音,听到了,也从不放在心上。

图片

06

从广西返乡的路上,王阳明病情日重。

一天,他从一个美得出奇的梦中醒来,问弟子:“到哪里了?”

弟子回答:“青龙铺。”

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

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

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

弟子说,还有一大段距离。

王阳明又是一笑,说,恐怕来不及了。

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

次日凌晨,他把弟子周积叫进来。

周积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周积无声落泪,问:“老师有何遗言?”

王阳明用尽最后一点气力,向周积笑了一下,说: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他病逝于舟中,享年57岁。此时船位于江西南安地界。

曾经,有个叫徐樾的弟子,虔敬地希望和王阳明见上一面,王阳明答应了。

徐樾确信自己得到了心学的真谛。

王阳明让他举例说明,徐樾兴奋地举起例子来。

他举一个,王阳明否定一个。举了十几个,已无例可举,徐樾相当沮丧。

王阳明就指着船里蜡烛的光说:“这是光。”

在空中画了个圈说:“这也是光。”

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耀的湖面说:“这也是光。”

再指向目力所及处:“这还是光。”

徐樾很快又重燃兴奋之情。

王阳明说:“不要执着,光不仅在烛上。记住这点。”

无论何时何地,无人能替你看顾自己的内心。

我们行走在黑暗之间,没有星月,没有烛光,只有压力,只有苦难,路途陷入绝境,只在这一刻,遵从内心的选择,恍然就有光明在前。

此心光明了,世界便一同光明起来。

王阳明如此教导学生,他自己也如此践行到底,到了临终一语。

图片

07

王阳明说,他的良知之说,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的。

纵览他的一生,确实失意连连。但越到艰难处,他越发彰显内心的强大。

而我们认为他的人生开了挂,那已经是他身后许多年的事了。

王阳明在世遭诽谤时,好友湛若水替他辩解说:

“若夫百年之后,忌妒者尽死,天理在人心者复明,则公论定矣。”

湛若水说对了。王阳明死后56年,获批从祀于孔庙。

一切跟他作对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他则从诽谤者口中那个提倡“异端邪说”的狂病之人,变成了五百年才出一个的圣贤。

一直到晚明,他的心学塑造了整整一个时代。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他说。

他对个体价值的肯定,撼动了传统的价值体系。晚明社会风气的自由奔放,追根溯源,不能忘了王阳明心学的启蒙。

在中国历史上,在心学之前,从来没有一种学说,能够如此肯定个体价值。

史学家余英时称之为“一场伟大的社会运动”,他说:

(王阳明)是要通过唤醒每一个人的“良知”的方式,来达成“治天下”的目的。

这可以说是儒家政治观念上一个划时代的转变,我们不妨称之为“觉民行道”,与两千年来“得君行道”的方向恰恰相反。

他的眼光不再投向上面的皇帝和朝廷,而是转注于下面的社会和平民……这是两千年来儒者所未到之境。
如果不是明清易代之后,清朝统治者再次祭起理学的大旗,中国肯定也会出现一个像西方那样的文艺复兴时期。

可惜,历史的进程可以被打断,却永远不能够被假设。

在今天,物欲膨胀,每个人都背负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这个时候,学学王阳明,关注放逐已久的内心,或许有朝一日就会明白,我们所追逐的东西,十有八九都毫无意义。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王阳明以他的一生,书写了一个大大的真理——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内心。

致敬,王阳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