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心学是怎么炼成的?

 资本论道 2017-05-25

上集我们叙述了王阳明的生平和功业,今天我们主要来谈谈他的思想。他一生所感悟,如果能用几句话概括,那就是四句秘诀。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当然这几句话就像金庸写的笑傲江湖中的葵花宝典和独孤九剑一样,前面有总决式。可以说,王阳明四诀就是心学的总诀,领悟透了这四句口诀,就能一窥他的思想殿堂。步入”此心不动,随机而动“的境界。王阳明心学是怎么炼成的?

那么我们就来参透一下,大家知道王阳明是明代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但在明清,一般称他为”大儒“,提起儒家,我们首先想起的是”封建专制的帮凶“其实是儒家从来不是铁板一块。春秋末年,孔子修订六经,收了3000弟子,但是孔子在当时并没有地位,用太史公的话就是”累累若丧家之犬“。直到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就像武林绝学分科一样,儒家学派后来也分为今文派和古文派。董仲舒主张的是今文派,尊孔子为开山鼻祖。派弟子主修”春秋公羊传“。到了西汉末年,一个叫刘歆的出现,他发现儒家经典今文派有问题,问题出在秦始皇和楚霸王。因为这俩人曾经焚烧过儒家经典,所以他认为光靠少数人的口口相传,难免会出现差错。所以这不是真经。基于此,他请立从孔子旧居墙缝中挖出来的古文经为官版。后来基佬汉哀帝驾崩,平帝继位,王莽辅政。为了改制,王莽开始推崇古文经。与今文派主张尊孔不同,古文派周公才是真正的圣主,所以,门下弟子主修”周礼“。为什么尊孔的今文派会没落呢?东汉之后是魏晋南北朝隋唐,王朝更迭都是权臣,外戚上位。和王莽一样的有曹操,司马懿,武则天等,显然他们更爱周公(周公辅成王)但是在孔子眼里他们都是乱臣贼子。

从西汉到隋唐一千余年,古文派只喜欢高些章句训诂,对经义却无多少发挥。随着时间的推移,越走越窄。于是北宋中期开始理学派兴起。集大成者是南宋朱熹。朱熹将”天理“视为最高范畴,”理“的表现是”气“,气又派生出万物。这意味着人类社会伦理秩序与宇宙秩序完全沟通,也就为道德的存在和永恒不变找到了哲理依据。但是随着理学的势力增强,门下弟子在政治上把持了仕途要津,在思想上取得了垄断地位,他们因循守旧,反对任何革新。严重阻碍了思想的发展。王阳明横空出世。王阳明心学是怎么炼成的?

他一开始也遵从朱熹的思想,19岁格了7天竹子,但是什么也没发现。25岁,王阳明苦练兵法,想通过军工成为圣人,被讥笑为当代赵括。众里寻他千百度,王阳明37岁在龙场悟道终于参透”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后来在知行合一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致良知。

1527年,王阳明在天泉桥传授王学四诀宗旨,史称“天泉证道”无善无恶心之体“说的并不是否定伦理的善恶之分,指的是心本来就具有纯粹的无执着性,不为悲喜所困扰。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说的是心里有了念头了,这个念头就会有善恶之分。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是说良知是内心的明镜,他能分辨出年内心的善念还是恶念。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也就是使道德实践符合良知。符合心中本有的价值观。

王学四诀,以无为用,以有为体。无善无恶,即无累无滞。一切世俗的顾虑,计较,追求,皆置之度外。为善去恶,即致良知。践行内心的光明才能达到圣人境界,由此,王阳明的中计理想是无与有的统一,也是禅与儒的统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