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汇聚千年文化两论文:王阳明《致良知心学》与孔子《易经之易传》

 mentor007 2016-09-24

汇聚千年文化两论文:王阳明《致良知心学》与孔子《易经易传》



汇聚千年文化两论文:王阳明《致良知心学》与孔子《易经之易传》

四要四诀

王阳明的心学(即王阳明心学、阳明心学、王学)哲学构架主要是“心学四要四诀”,简称为“心学要诀”。

心学四要:

第一要:无心外之理,

第二要:无心外之物,

第三要:知行合一,

第四要:致良知。

心学四诀

第一诀:无善无恶心之体,

第二诀:有善有恶意之动,

第三诀:知善知恶是良知,

第四诀:为善去恶是格物。

2.1心学三段

汇聚千年文化两论文:王阳明《致良知心学》与孔子《易经之易传》

正如《易经》之“易学”有三个发展阶段和三圣(伏羲、周文王、孔子)一样,心学(即陆王心学)也有三个发展阶段和三个阶段性代表人物:

汇聚千年文化两论文:王阳明《致良知心学》与孔子《易经之易传》

第一个阶段:心学之发芽阶段(发端),代表人物是北宋程灏,他是心学的开发者,开了心学之端之芽;程灏之于心学就如伏羲之于易学。他提出“只心便是理”“一人之心即天地之心;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遗书》卷2上)。

第二个阶段:心学之展枝阶段(发展),代表人物是南宋陆九渊,他是心学的发展者,大启心学之门之枝叶;陆九渊之于心学就如周文王之于易学。他提出“心即理”“发明本心”。

第三个阶段:心学之开花阶段(发成),代表人物就是明朝王守仁,他是心学的集大成者以及心学体系的完善者、实践者和传播者;王守仁之于心学就如孔子之于易学。他在陆九渊“心即理”的基础上,提出“心学四要四诀”,心学才得以完善以及系统化、哲学化。

汇聚千年文化两论文:王阳明《致良知心学》与孔子《易经之易传》

王阳明在贵州龙场的“顿悟”就如在陆九渊“心即理”之“心学之门”处“破门而入”,为心学打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王阳明在心学这片广阔的天地中,开疆拓土,剿匪平叛,平反平乱,去恶锄奸,建功立业,广收门徒,传道授业……让心学开花结果,发扬光大,福泽人类,名留青史,影响世界。

2.2阳明心学

心学是中国宋明时期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哲学流派。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孟子倡导人心“性本善”;北宋程灏开了心学之端之芽,提出“只心便是理”;南宋陆九渊大启心学之门之枝叶,针对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陆九渊提出“心即理”的命题并打开了“心学”之门,同时针对朱熹“即物”才可“穷理”的理论,陆九渊提出“发明本心”的主张,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明朝王守仁在陆九渊“心即理”的命题上进一步提出“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的价值观内容,对“心即理”做了更为具体和细分的阐述,解决了“什么是理”“理在哪里”“如何悟理”以及“心即理”的内涵与实践价值之问题,接着王守仁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方法论,以及“致良知”的目标,最后提出“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哲学逻辑。

陆九渊的“心即理”理念只是陆王心学体系中的一个论点,而王阳明的“心学四要四诀”(简称为心学要诀)则是陆王心学的一篇完美的论文与哲学体系。

汇聚千年文化两论文:王阳明《致良知心学》与孔子《易经之易传》

陆九渊论点:“心即理”

王守仁(王阳明)的论文

《致良知心学》


(为何做)目标:致良知。

(为什么)价值观: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

(怎么做)方法论:知行合一。(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不行不足以谓之知)。

(怎么思)哲学逻辑: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如何用兵)兵法注解:此心不动,随机而行。

(成圣之道)格物方向:“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汇聚千年文化两论文:王阳明《致良知心学》与孔子《易经之易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