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程整合的必要性(专题文献摘录43)

 课程教学研究 2021-05-21

当代课程整合问题成了整个社会关注和改革着力的热点, 这既是当代教育与课程改革深化和落脚到课程组织结构优化的现实必然, 也是从近代以来学校课程有规律地不断变迁的历史必然。

--黄甫全 1997年

整合课程具有历史性。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积累了浩如烟海的知识。在教育中,这些知识以分科课程的形式表现出来,它们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生物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新学科被纳入学校课程中作为学科课程的新科目,结果是科目繁多,学校课程越来越臃肿,学生课业负担越来越重;信息爆炸给社会带来新知识,而这些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要在教材中有所反映,导致教科书越编越厚,知识重复程度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形下,整合相关科目便成为必要。所以,整合课程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学科课程的反思而诞生的一种课程形态,它具有历史性。

--陈彩燕 2004年

基础教育课程整合的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每门学科总有着特定的问题和视角, 学科思维总是带有明显的分析性特征􀀂学科日益分化, 知识不断增长,各个领域各个行业 各方面的力量对基础教育课程的诉求不断增多据统计, 要求纳入基础教育课程的各类专题教育就有50 多个。而儿童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 大家都来基础教育课程抢地盘, 瓜分课时, 不仅违反基础教育的规律,也行不通而事实上, 实践中的问题是综合性的, 无论学科的力量多么强大, 现实问题的解决都不可能局限于在某一学科范围内如果我们想获取对真善美的深度理解, 就必须超越单一学科的范围, 采取跨学科的方式

更需要关注的是, 现代社会变革速度加快, 公司变得越来越小, 职业流动性不断增强每个人在组织里的分工不再是固定的, 也有可能会在相关甚至根本不相关的行业之间流转, 原有的专业身份逐渐淡化, 通常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固定不变的对口就业, 职业对人的灵活性、适应性, 对人的综合性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采取分科方式,力图把学生培养成为学科专家,已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柳夕浪 2013年

对课程统整的进一步思考,需要回到课程统整的出发点, 关注为什么整合的问题我们或许习惯于谈论知识的整合、学科的整合、领域的整合, 但不应该忘记这些整合归根结底是为了儿童要关注儿童是如何看世界的, 如何面对自己的生活的, 课程与教学如何促进儿童更加完整地面对他们的生活世界、更加有效地处理他们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对儿童的成长是不可缺少的。但当知识完全局限于某种固定的学科体系中, 成为冷冰冰的书面文字、公式、符号…这样的知识学习与知识应用的情境与现实生活是割裂的,对学生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对事物来说, 重要的是其之于人的意义;对人来说,重要的则是能否领悟到事物之于人的意义课程整合的关键是学科知识与儿童生活的整合,它的实质便是帮助儿童建立书本知识与生活世界的有机联系,或者说在与世界的联系中创生知识的意义;而真正的课程整合是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实现的, 并不是成人一厢情愿进行规划的产物

--柳夕浪 2013年


进行学校本位课程整合,无论是对于学生、教师、学校本身甚至是国家课程管理制度而言,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它使得学校真正的成为教育的主体,教师成为课程的主人,学生成为课程的真正受益者。

首先,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他们会感到学习不再支离破碎。物理、化学和生物课上,老师们围绕着一个主题进行教学,对问题从多角度进行阐释,因此理解也更加全面和透彻;在学科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在接下来的活动课程里可以得到亲身体验或验证;对必修课上感兴趣的东西,在选修课上可以有更多的钻研时间。他们最大的感触是:学习满足了他们的需要,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

其次,教师是课程整合的实施者,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将得到发展。尽管教师一开始会为此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辛苦的同时,教师们也会感到自身的转变:以往是被动接受教学任务的“教书匠”,现在是自主选择和开发课程的“课程研究者”;以往同事间勾心斗角,彼此不相往来,现在交流与合作变得更加畅通,更为容易;无形之中,工作兴趣日益高涨,专业动机、职业满意度和专业能力不断提高。

对于学校而言,由于整个课程结构体系依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条件进行整合,因此,学校的优势将更加突出,对学生、家长和社会的需求更能做出有力的回应,这必将有助于提高学校的竞争力和构建学校自身的特色。

笔者还认为,学校本位课程整合还必将有利于推动我国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实施。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是打破过去中央大一统的课程管理局面,实行中央、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对于学校来说则是拥有了学校本位课程开发和实施的权力。学校本位课程整合正是充分地运用和响应了这种权力,依据学校条件和特点对课程结构进行整合,使学校课程设置和课程结构避免庞杂、松散和无序,更加趋于整合、有序和平衡。在学校课程管理更加有效的同时,也为国家和地方的课程管理提供了方便和支持。

――亢宇坤 2003年

我国自建国以来经历了八次课程改革,一直在试图寻找一种适合我国国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坚持全面发展,坚持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结构应调整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施行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至此我们可以得出,我国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将“课程整合”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课程整合”由此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个转折点和突破口。

――张德红 2013年

新世纪伴随着世界一体化的趋势悄然而至,人们怡然地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物质文明时,也经历着“现代化危机”所带来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煎熬。人口爆炸、核危机、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并不是个别学科和个人能够解决的,需要全球的合作和努力。在这种国际形势下,许多学科趋向整合。当代哲学转向文化哲学,文化哲学强调人与文化的整合;心理学历经了分裂的危机之后,正趋向整合。作为课程两大理论基础的哲学和心理学走向整合,课程也必然走向整合,由原来的分科课程走向整合课程,再走向学习领域的划分,这是课程整合的表现。

面对着国际上这种大整合的趋势,我国教育界也加紧了教育改革的步伐,启动第二轮课程改革。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上明确指出“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表现为“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所以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要“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和综合课程”、“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我国对当前课程存在问题做出的反应,也是研究整合课程的时代需要

――徐银燕 2003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