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恩惠:在五常工作的日子(四)

 昵称73531636 2021-05-21
【总第140903期】

在五常工作的日子

作者:张恩惠


12
赵师傅的故事


随着彼此之间的逐渐熟悉,我和赵师傅成了要好的朋友。他带我去他家串门,还多次领我到厂文化宫看电影。因赵师傅曾在轴承文化宫当过义务收票员,所以,即使没有票我们也能进得去。提起看电影,赵师傅家里还由此引发过一个悲剧事
件。这个我也是听别人说的,事情的经过大致是这样的:那是在多年前,赵师傅在厂文化宫帮忙把门,因近水楼台的有利条件,他将本没有门票的老母亲领进文化宫看电影,然后自己又到门口继续收票。没啥文化的老太太,以为儿子在文化
宫把门,自己随便坐哪都行,心里很是有底气。当一个小伙子过来说这是他的座位时,老太太说啥都不给让。双方为此争吵起来,本来占理的小伙儿一来气,就动手来硬拽老太太,没想到惹出大事了。年近七旬并患有严重心脏病的老人家,由于情绪过于激动,加之小伙儿的生拉硬拽,顿时心脏病发作,等送到医院已经无力回天了。据说这个小伙儿是哈轴五常青年农场的知青,高高兴兴地回哈探亲,竟惹出如此大祸,还被判了两年刑。当时,这件事在厂区范围内影响很大,使赵师傅的“知名度”大大提高。
 另外,还有一件事,又让赵师傅的“名气”进一步提升,那就是他的婚姻传奇。实话实说,赵师傅相貌长得很丑陋,个头不高,瘦瘦弱弱的,一张疙疙瘩瘩的脸还挺黑,一对小眼睛总是斜楞着瞅人,年纪不大却有点驼背。别看赵师傅人丑,却找了一个小他六七岁的漂亮媳妇儿,这惊爆了周围人的眼球。我曾见过赵师傅媳妇儿,人的确很俊美,个头不高不矮,皮肤白晢,一点都不像农村出来的。原来,这女人家在黑龙江双城县,而她却一门心思想进城市,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赵师傅。这得说那个年代工人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甚至超过现在的公务员。再者说赵师傅虽然丑点,但性格很温柔,没什么脾气。因双方各有所图,你想要进城市生活,我不再乎你农村户口,两个人就这样结成了夫妻。应该说,这样的感情基础肯定不会牢固,多年后,我听说赵师傅离婚了,虽然已经有了一个儿子,也没能拴住女人的心。


13
再回五常分厂 

1976年,真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有一天,我早晨出门上班,突然听到工厂的广播喇叭传来播放哀乐的声音(因我家就在工厂附近听得很清楚),我的心头顿时为之一震。后来听到播放讣告,才知道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
 时光飞驰,一转眼儿,我在维修车间电锯工段实习量尺有七个多月了,已经基本掌握了这个岗位的技能和要领。而且,早已经上机独立操作了。自从有了我这个徒弟的替代,赵师傅的工作也轻松了许多,他显得很是高兴。所以,当听说我即将离开这里,要回五常分厂时,我们彼此都感到有一种依依不舍之情。
 从打患病到治愈出院,再到维修分厂去实习,这大半年的时间和一系列的经历,让我感觉自己好像成熟了许多。而且,在不知不觉中,自己的个头也有了令人惊喜的“飞跃”,已经达到1.75米右右。当春节过后我回到五常分厂时,人们见到我之后无不惊奇。我从之前的小矮个儿一下变成了大高个儿,在不到一年时间里,长了足足有10多厘米。这次回来,我也到了一个新的部门——分厂工程工段。工段长姓张,五十出头,是一位知识分子,土建工程师,人很儒雅丶和蔼。
工程工段有一座木工厂房,新进的跑车带锯机就安装在这里,目前已经基本就绪,正在对机器进行调试。看来,这条带锯机生产线很快就会开动起来,我也将在这个新的岗位上一展身手。  

  

14
我的班组同事

我所在的电锯班组大概有十余人,其中主要成员有:陈氏兄弟俩和丁氏父子仨。此外还有几个女青年,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电锯班班长是陈氏兄长,年近五十,身高1米80,体重至少也有180斤。其外形和气质非常像领导。陈班长给我们讲一个笑话。有一次,他穿件黄军大衣,乘火车回哈尔滨,到餐车去吃饭时,本来餐车上座位已满,服务员见他一副当官模样,态度非常热情,立刻将一张摆放物品的桌子收拾整洁,请他这位“首长”入座。与自己的哥哥相比,陈氏弟弟却十分老实木讷,话语很少,只认干活。据说,还是哥哥将他从辽宁瓦房店农村带到这里的。
再啰嗦几句丁氏父子仨。父亲老丁是一位五十多岁的老钳工,经验丰富,技艺娴熟。工程工段的各种机器设备,不管出现任何故障,只要老丁一到,定能很快修复或查明原因。分厂在盖北边锅炉房大烟囱时,按以往施工步骤要转圈搭脚手架,烟囱盖多高,脚手架就要搭多高。这一次聪明的老丁提出搭内脚手架盖烟囱建议,领导同意后,他一马当先,开始动手设计制作,仅用几套粗细铁管材料,圆满完成内脚手架搭建任务。四十多米高的大烟囱,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从外面看不到一根脚手杆和一块跳板。这一切都在大烟肉的“肚内”悄悄地完成了。
丁氏大儿子长我五岁,是分厂正式职工,原来是一个瓦工,后改行学习锉锯,并先我之前到维修分厂锉锯岗位实习过。他完全继承了父亲聪明的基因,爱学习丶善钻研,啥东西一琢磨就会,人长得很英俊,性格也开朗活泼。
丁氏老二比我大一岁,也是“五七社”员工,他的性格比较沉稳,与活跃的哥哥相比,显得有点过于安静。他曾和父亲学习过钳工技术,之后又与陈氏弟弟搭档操作圆锯机,也是一个心灵手巧的多面手。   
 其实,当时在五常分厂“五七社”里,还有一个丁氏老三,只不过他不在我们一个部门工作,十几年之后的他,作为哈尔滨某大企业的一名优秀工人,光荣地当选为全国劳动模范。(待续)



作者简介
张恩惠,曾供职于某大型国有企业从事宣传、组织工作,现已退休。坚持业余写作多年,至今已发表诗歌、歌词、散文、童谣等作品数百篇。歌词作品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年度最佳歌词”。已出版歌词集《对自己微笑》、《张恩惠儿歌童谣集》。曾被哈尔滨市文联授予企业文艺创作积极分子和黑龙江《提前读写报》评为优秀作者。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和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
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
本期编辑:学英
微  信  号:shaiwangnv
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
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
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
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在场文学主编明桦感谢您支持原创作品
,是一种情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