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幽云十六州没有丢,宋朝是否有机会成为强汉盛唐一样的帝国?

 炫叶楓雪 2021-05-21

一些朋友认为:宋朝之所以军事孱弱,完全是由于五代十国时期的石敬瑭把幽云十六州拱手送给了契丹,导致中原无险可守。不然的话,宋朝将会和强汉、盛唐一样,又是一个强大的帝国。但笔者并不这么认为,因为导致两宋面对北方持续被动挨打的,并不是地理因素,而是“挥刀自宫”般的重文轻武国策。

丢掉幽云十六州后,中原政权的军力并不弱

没了幽云十六州,所以中原王朝面对契丹就得被动挨打?这是一个天大的误解,也是对唐末中原政权武力的轻视。

在石敬瑭割让幽云十六州后,契丹不仅得到了地和人,更获得了先进的生产力,其综合实力得到了质的提升,但这并不代表它面对中原具备了一边倒的优势。

以割地的后晋为例。

石敬瑭死后,他的儿子石重贵对契丹翻脸,双方关系紧张。公元943年,后晋境内遭受了连续天灾:

春夏两季旱灾,秋冬水灾;而且蝗灾肆虐,史书称,后晋境内,西起关中,东到江淮,北抵燕云,草木皆尽。连续的灾害,导致了严重的饥荒,数十万百姓被饿死冻死;再加上之前数十年的战乱,后晋实力空前虚弱。

公元944年,契丹趁机入寇,贝、恒、邢、沧等北方重镇全线告急,兵锋直抵太原、邺都。石重贵求和被拒后,只得调兵遣将与契丹全面开战。与我们想象中不同的是,国力虚弱的后晋,也够契丹人喝一壶的:

马家口之战,契丹人则被李守贞打哭。在占据了黄河沿岸的马家口后,契丹万名步兵修建营垒,上万骑兵在外围警戒,其他数万人则分批渡河。后晋义成节度使李守贞率军抵达后,直接进攻,契丹骑兵败走,施工的步兵被杀得七七八八,渡河的也被杀死淹死近万人;对岸的契丹人目睹此惨状,大哭而去,自此不敢渡河往东。

其后,契丹主耶律德光与后晋皇帝石重贵均亲自御驾亲征,双方在澶州城北遭遇,契丹兵力超过十万,其中精骑数万。在契丹骑兵左右冲击之下,晋军毫无畏惧,“万弩齐发,飞矢蔽地”,双方均死伤无数。耶律德光无奈,夜里引军撤退。

后来双方多次交战,互有胜负。在公元945年,后晋军在阳城击败携全国精锐而来的耶律德光,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但连续的征战,使后晋原本虚弱的国力进一步恶化;阳城大捷,也使石重贵失去了进取心,以为契丹人不足为虑,开始骄奢淫逸;政治也逐渐混乱。

公元946年,契丹再度入寇,后晋领军大将杜重威率晋军投降,远在太原的刘知远则按兵不动,契丹人长驱直入,石重贵被俘,后晋灭亡。

借着中原军民反抗契丹的机会,刘知远建立后汉。耶律德光带着战利品撤回国内的途中病死,仰慕中原文化的兀欲即位后,重用汉人,压制部落酋长,国内陷入乱局,暂时无暇南侵。

后来,后汉朝政也陷入了混乱的怪圈,大将郭威建立后周。在他死后,养子郭荣即位,他就是后世闻名的后周世宗(本姓柴,也称柴荣)。他在位期间,对内发展经济、整顿朝政,对外积极扩张,虽强敌环伺,但后周陆续从后蜀、南唐、契丹手中夺得大片土地。正当他准备一鼓作气收复燕云十六州之际,却英年早逝。被寄予了托孤重望的赵匡胤则黄袍加身,北宋建立。

五代十国战乱频繁,中原政权兵力为何强盛?

可见,在五代十国时期,华夏大地四分五裂,统治区只集中于黄河流域的中原政权换代如家常便饭,国力大受削弱,但军力仍然彪悍。无论空前虚弱的后晋,还是逐渐恢复元气的后汉、后周,不仅步兵精锐无比,骑兵也同样能与契丹掰掰手腕。

这得益于当时几乎等同于军国主义的制度。我们都知道,李隆基时期蓬勃发展的节度使制度,将一个区域的军、政、经济大权集中于节度使手中,高度集中的资源调动权,使得唐朝的战争机器无比强大,就这样,李隆基时期的大唐军力达到了顶峰;但也正是同一制度,唐朝因安史之乱苟延残喘,一直处于和地方节度使的拉锯战中,最终走向灭亡。

到了五代时期,除了后唐取代后梁外,后晋、后汉、后周都是内部武将篡权,虽然执政者意识到了武将权力过大的恶果,但严峻的内忧外患,使他们无暇/无能力调整,甚至要依靠节度使来应对来自各方面的危机。比如后晋时击败契丹人的李守贞等名将,都是地方节度使。

直到雄才大略、颇具唐太宗遗风的柴荣掌权后,才对军事制度进行了改革。他的核心措施,是面向全国精挑细选,大力强化禁军,使其力量远远超过地方藩镇的郡兵。正是靠着这一股中央精锐,他在位期间四面出击,甚至让人看到了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希望。

可惜的是,他防住了藩镇,但防不住禁军统帅。在他死后,禁军的殿前军都点检赵匡胤篡权,宋朝建立。

挥刀自宫、自废武功,赵匡胤兄弟俩的新政

对造成盛唐以来200多年混乱局面的武将拥兵自重现象,黄袍加身的赵匡胤自然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他与弟弟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期间,从制度入手,彻底改变了千百年来中原王朝武力强盛的基因:内重外轻、重文抑武。

(一)内重外轻。

中央直属的禁军一半集中在皇帝身边;剩下的分散在各地。同时,驻军统帅时常调动,“兵无常帅、帅无常师”。

(二)军人待遇、地位低

宋朝时的禁军与后周时期相比,虽然名字相同,但实质已变。在柴荣手下,禁军是令行禁止、待遇优厚的虎狼之师;在宋朝,禁军则变成了被人轻视的对象,他们的待遇只够养家糊口,地方部队则更惨。

为了生存,军人们不得不从事合法、不合法的不相关活动,战斗力直线下降,很多人沦为了兵油子。

(三)提高文人地位和待遇

这个致命招,把造就强汉盛唐的尚武之风彻底灭绝:

1、把进士的录取人数提高到惊人的幅度。在唐代时,每年获得进士身份的文人在10-40人之间,宋代平均每年可达150多人。

2、在唐代,中了进士不等于能做官;宋代则完全相反,获得功名就能成为公务人员。为了他们,宋代的闲职多到令人发指,而且待遇优厚,甚至造成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3、赵匡胤兄弟传下家训:不杀大臣及言官。

4、宋代的文官爵位可以当做遗产送给后代及亲朋好友。

简而言之,文人=当官,当官=高工资、高地位;当兵=收入可怜、薪酬微薄、地位轻贱。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所以在两宋时期,几乎全部的社会精英都弃武从文,这就不难理解,为何宋代的文化如此繁荣。

所以,宋朝之所以军力孱弱,失去了幽云十六州并不是主因,体制上重视内忧超过外患才是关键。不然,以远远超过后汉、后周数倍的国土与人口,再加上持续恢复的经济实力与科技能力,宋朝若决心对外,不可能被被契丹、女真、西夏等少数民族揍得满地找牙。

因此,不要老是以幽云十六州来为赵宋开脱。没有能力平衡军事与政权稳定,干脆就自废武功。两宋之所以孱弱,说到底还是赵匡胤兄弟的综合水平与刘邦、李世民相比,差的不是一个量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