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康茂才:在朱元璋危难时忠心不二,诈降陈友谅,被追封蕲国公

 弋尘读书 2021-05-21

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陈友谅攻克天平路后,大举东下,与张士诚相约一起进兵应天府,朱元璋遭遇起兵以来的最大危机。

应天府人心惶惶,朱元璋的不少部将慌了神,有人建议退到钟山,另作打算,甚至有人建议投降陈友谅。

当时陈友谅是实力最强、占地最广的南方起义军,与朱元璋相比,陈友谅的水军优势尤为突出。

陈友谅出身于渔民之家,自小在水边长大,是水上骁将,麾下聚集了一大批骁勇善战的水军将领,拥有一百多艘巨舰和几百条战船,舟师数量比朱元璋多十倍。

朱元璋的舟师主力主要是巢湖水军,而巢湖水军的创立者之一赵普胜是陈友谅的部将,虽然赵普胜后来陈友谅杀害,但他的水军部众却悉数归陈友谅所有。

陈友谅率精锐直扑应天府,意图一举消灭朱元璋的势力。

当时陈友谅兵锋甚锐,朱元璋能否度过此劫,是当时很多人看来是个未知数,可是康茂才坚定地站了在朱元璋这一边。

康茂才与陈友谅有旧交,朱元璋定下诱敌深入,设伏聚歼的计策后,让康茂才写信,诈降陈友谅,表示愿为内应,诱使陈友谅速来进攻。

康茂才让一个老门房去送信,陈友谅十分高兴,问:康公在哪儿?老门房回答:在江东桥,陈友谅接着问江东桥的情况,老门房告诉他是木桥。陈友谅约康茂才在江东桥会合。

江东桥当时的确是木桥,不过朱元璋派人连夜拆掉了木桥,修建铁石桥。

陈友谅求胜心切,带兵如约来到江东桥,见到江东桥并非木桥,心感不妙,让人喊出约定的暗号,可是没有人回应。

陈友谅惊呼上当,忙率舟师前往龙湾,而朱元璋早已在此埋伏重兵,只等陈友谅上钩。

陈友谅来到龙湾,伏兵四起,康茂才与诸将一起奋力搏击,陈友谅最终惨败。

朱元璋安全度过了起义以来的最凶险时刻。

康茂才的诈降打乱了陈友谅的部署,朱元璋感念康茂才的忠诚和功劳,给了他很多赏赐,”太祖嘉茂才功,赐赉甚厚“(《明史·列传·康茂才》)。

康茂才,字寿卿,是蕲州人,对母亲十分孝顺。元末群雄并起,康茂才聚集兵马,结寨自保,因功被元朝封为长官,后来升至淮西宣慰使、都元帅。

朱元璋率军渡江后,将士家属尚且留在和州,当时康茂才驻守采石,阻断渡江通道,朱元璋数次派兵攻打,康茂才拼力坚守。常遇春设伏兵击溃其精锐。

康茂才又在天宁洲设立水寨,又被朱元璋军队击破。康茂才于是逃到集庆。

元至正十六年,朱元璋攻下集庆路,下令改为应天府,康茂才率部众投降。朱元璋爱惜他的才干,亲自为他解绑,让他仍统率旧部跟随出征。

元至正十七年,康茂才被封为秦淮翼水军元帅,奉命驻守龙湾。

后来,康茂才率舟师在江阴马驮沙击败张士诚军队,俘获其楼船。又跟随廖永安攻打池州,攻取枞阳。

元至正十八年,朱元璋任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兼帐前总制亲兵左副指挥使。能以左副指挥使的身份掌管亲兵,可见朱元璋对他颇为信任、倚重。

攻下应天府后,朱元璋仍时常面临粮草短缺的难题,让康茂才出任营田使,组织人力兴修水利,保障农业生产,组织军士屯田,以供给军需。

元至正二十一年,朱元璋亲自率军进攻陈友谅,康茂才率舟师跟着朱元璋攻克安庆,攻入江州,陈友谅西逃至武昌。

康茂才率军接连攻下蕲州、兴国、汉阳、黄梅寨,瑞昌,击败陈友谅部将八指挥,招降其士卒二万人,康茂才因此被提升为亲兵副都指挥使。

康茂才在后来的鄱阳湖大战,出征武昌的过程中,均立下战功,被擢升为金吾侍卫亲军都护。

随后,康茂才跟随徐达攻克庐州,攻取江陵及湖南各地,改任神武卫指挥使,被提升为大都督府副使。

元至正二十六年,张士诚派兵进窥江阴,朱元璋亲自率军救援,到镇江后发现张士诚军队已经撤走,康茂才奉命追至浮子门。

张士诚军队遮蔽海口,乘涨潮来功,康茂才拼死力战,将其击败。

随后,康茂才率军袭击淮安马骡港,攻下其水寨,不久朱元璋军队攻下淮安。

这年十一月,徐达率军开始围攻张士诚的都城平江,康茂才驻扎在北门。

消灭了张士诚的势力后,朱元璋提拔康茂才为大都督府事兼太子右率府使。

洪武元年,康茂才跟随徐达北伐,跟着攻取汴梁、洛阳,后来奉命驻守陕州,负责运输粮饷,督建浮桥。

洪武三年,康茂才又跟随徐达北征定西,攻取兴元,在回师途中去世,被追封为蕲国公。

在明初名将中,康茂才的作战才能虽然不是最突出的,但是他忠心耿耿,恪尽职守,发挥着自己的作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