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金璐谈艺录》| 中华戏校的文化课老师

 明日大雪飘 2021-05-21

人物介绍

王金璐

1919-2016年

京剧武生杨(小楼)派、黄(月山)派的主要传人之一,也是李(洪春)氏“红生戏”的得力继承人,堪称当代京剧“武生泰斗”。同时,也是一位京剧教育家,为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回忆中华戏曲学校(节选)

作者:王金璐

戏校不同于旧科班


我觉得戏校与旧科班最大的不同就是教文化。

坐科时期,正是儿童求学阶段,可是旧科班里的孩子根本学不到文化,长成人后大字不识,一旦演不了戏,找工作都困难。唱戏的本来人家就看不起,若不是家里没饭辙了,谁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那儿去呢?

戏校就不同了,它培养的学生都是既有文化又能演戏的新型戏曲工作者。这样也改变了社会上一些人对戏曲演员的看法。

图片

中华戏校武生组学生合影,后排左三为王金璐

文化课老师


我们白天上戏园子演戏,饭就在戏园子吃,由大师傅送饭去。其实不过是一人四个馒头,一块咸菜。演完戏回校吃晚饭,八点以后上文化课。课程有国文、算术、戏曲史、历史、地理、外语等。

我们的国文老师叫华粹深,解放后曾当过天津市戏曲学校的校长,又是南开大学的中文系主任、教授兼戏曲小说研究室顾问,他对戏曲非常熟悉。因为工作忙,他辞去了戏校校长职务,但仍是天津戏校顾问。

他是满族人,瘦高个儿,白净脸,大伙儿送他个外号——“华大褂”,也叫他“挂搭扁儿”(蝗虫的一种),影射他的瘦长身材。由于我小时候念不起书,也不爱念书,在戏校又是学武戏的,所以对文化课不太重视,而且还淘气,华老师对我一点办法也没有。

华老师很忙,教我们的时间不长,就把教课任务委托给他的同学吴晓铃老师了。吴晓铃老师当时是北大有名的才子,学生时代就已锋芒毕露,发表过不少文章。他到戏校之前曾对华老师说:“我没教过戏曲学校的学生,您得介绍介绍经验。”华先生就向他介绍说 :“没什么特别的,教什么内容你自己考虑,不过戏校学生淘气,不服管,只要你能把王金璐治服了,要先打他,这个班就好管了。”

偏偏吴先生来了后,我居然没挨过打,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吴老师教课机动灵活,重在引导我们的学习兴趣。当时我们正学《五人义》,他就结合戏,给我们讲了《五人墓碑记》。我们学《麒麟阁》时,他就把曲子抄在黑板上,一句一句地讲,甚至把成语的出处,也讲得很详细。这些都与戏有关系,我学习积极性就高,学习就好了,当然也就挨不了打了。

通过学文化,加深了对剧情、人物的理解,使我在业务上提高得更快了,所以慢慢对文化课的学习也重视了。现在我已经六十多岁了,吴老师已经七十多岁了,每当我遇到了书本上的疑难,也还是去请教吴老师。也可以这么说,在戏校学文化使我尝到了学习的甜头。

教戏曲史的是佟晶心老师,他的讲稿我现在还留着呢。

教英文的是胡倩老师,她打扮得非常时髦,旗袍,高跟鞋,新式发型,长得也漂亮,由于她常穿五颜六色的衣服,皮肤白皙,学生们就叫她“江米人儿”。她很喜欢我。她有辆包月车,每星期六都让拉车的给我送来好多吃的,一拿就是一大堆。我吃不了,过去我老吃别人的,现在自己也有人送吃的了,就分给大伙儿吃。她之所以给我买吃的,是喜欢我聪明。就因为这个,很多人都说我是她干儿子,她也没表示反对,这就等于默认了。可越是这样,她打我越厉害,因为她怕人说她偏向。那时候我不用功,光想学戏。她呢,恨不得让我马上把英文学会。我虽然挨了不少打,但英文却没学会多少,现在我只记得三句话:

“This is a book.”(这是一本书)
“That is an apple.”(那是一个苹果)
“You are a dog.”(你是一只狗)

看来,她是白疼我了。不过她倒没有因此恨我。

两堂文化课下来,天就很晚了,大家熄灯睡觉,第二天一早还要练功呢。当时戏校对文化课抓得紧,时间又安排得好,学生们学戏、学文化课都没耽误。我今天能粗通文字,还真得感谢那些文化课老师的教导。

学生们提高了文化水平,增强了艺术修养,也就加深了对戏本身的理解,甚至还能搞点导演、创腔什么的。像孙玉祥、费玉策、储金鹏等都是这样。他们既能说又能演,编个戏,导个戏,创个腔,拿起来就干。这几位都被认为是说话比较损,爱挖苦人,其实也就是他们看问题比较准确,批判人也尖锐,说什么都一针见血罢了。

储金鹏长得黑,大伙儿叫他“印度小生”,也叫“储印度”。过去他还唱过武花脸,一打一个抢背,利落得很。孙玉祥现在北京京剧院一团工作,储金鹏现在河北省戏校任教,费玉策在江苏省戏校教课。储金鹏、费玉策当时与各报馆有“秘密”联系,常把学校的“内情”透露出去。报上经常登载戏校昨天才发生的事情,都是他们写的,你想没文化行吗?后来老师查出了费玉策,关了他的“禁闭”。我们给他送饭时还唱着戏开玩笑,有人唱《六月雪》的“探监”,我和李和曾、高德松几个同学给他送饭时,还唱《溪皇庄》褚彪送饭。

一提起周和桐,您就会想起胡传魁的形象吧?不过他可不像阿庆嫂所说“这草包倒是一堵挡风的墙”,他精着呢,而且脑子特别好使,记忆力强。他的特殊才能是博闻强记,关心国家大事,看了报上的东西记得一清二楚,什么事让他一说,有头有尾,活灵活现,谁想知道点儿犄角旮旯的事儿都得找他问。很多那时报纸上的东西,他现在还记得。大伙送他一个外号“周全知”。他知道的东西多,这也是文化课的功绩。(文章来源:《王金璐谈艺录》)

00:31

00:31

03:30 / 03:30

《王金璐谈艺录》图书展示


《王金璐谈艺录》为中央戏剧学院科研项目——大师系列:当代武生泰斗王金璐先生(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舞台艺术及教学、学术研究。

王金璐系当代京剧武生泰斗。本书内容分为回忆和谈艺两个部分,文前集中收录王金璐剧照及工作照,文后附录在王金璐先生教学演出本基础上加工整理的《林冲夜奔》《挑华车》等经典剧本,以及王金璐先生年表。

中华戏校(1930—1940年)是由戏曲界及文化界一批有识之士创办的新式京剧教育学校,其特有的教学、管理理念及成就在京剧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王金璐先生毕业于该校,本书回忆篇的一组文章从个人的视角,细节化地呈现了其学习、生活的全貌,历历如绘,为研究中华戏校的历史、个人的成长史、京剧的传承史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王金璐先生系京剧武生名家,谈艺篇的一组文章,皆行家语、心底话,对京剧艺术的传承具有切实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王金璐谈艺录》目录

编者语

(图)

中华戏校时期

毕业后搭班阶段

上海、西安时期

“文革”后

项目留影

所获证书、荣誉等

(文)

回忆篇

回忆中华戏曲学校

回忆20世纪30年代的焦菊隐先生

回忆恩师丁永利先生

哭翁老

回忆我的老师马连良先生

我向高紫云先生学剑

我和宋德珠

且说“五同”——悼念傅德威师兄

怀念师弟景荣庆

怀念师妹李玉茹

谈艺篇

《京剧武生》概谈

我演《挑华车》

浅议流派的继承和发展

与青年演员谈谈练基本功

说说和我同台演出过的“窦尔墩”

武生演员也要讲究表演艺术

从群戏《战宛城》说到张绣的表演

珍惜机遇五字相送

行行出状元

说说《龙凤呈祥》

附录一:《林冲夜奔》剧本

附录二:《挑华车》剧本

附录三:王金璐年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