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法神针之液门穴透中渚穴一针疗法的应用

 三和行者 2021-05-21

液门穴具有清热泻火、疏经活络、散风解表、聪耳明目等功效,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头痛、感冒、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咽肿、齿痛、疟疾、手背肿痛、指臂挛、肘、肩、颈、背、腰疼痛的疗效是非常好的……

在手背第四、五指指缝间,指掌关节凹陷中,俯掌轻握拳取穴。

古法神针之液门穴透中渚穴一针疗法的应用

[操作方法]

毫针针刺法。取一侧液门穴,避开可见浅静脉,用毫针顺掌骨间隙刺0.5-1寸深。左右捻转数次,局部可有酸、胀、麻电感,向指和臂肘放射,如l0分钟效果不好,可加刺对侧液门穴。一般留针15-30分钟。

[释义]

液门,又作'掖门'、'腋门',为手少阳三焦之荥穴,其位置在小指和次指间凹陷中,小指次指之间,开合如'腋'如'门',所以称为液门。

液门穴具有清热泻火、疏经活络、散风解表、聪耳明目等功效,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头痛、感冒、目赤肿痛、耳聋、耳鸣、咽肿、齿痛疟疾、手背肿痛指臂挛、颈、肩、背痛等症。尤其对上焦、中焦壅热引起的头面、五官、咽喉等疾患更为适宜。

液门穴为手少阳经之荥穴,'主身热',阳经之荥穴属水,则壮水可以制火故可治'身热'之证,包括了外感发热及火热壅盛之证。此外,液门穴属手少阳三焦经,'三焦者,决渎之官,水导出焉',液门穴又为阳经之精液、血津出入之门,汗、尿、唾液皆液也,刺之有促其液出(发汗)之意也。《针灸甲乙经》载治'热病汗不出'、'风寒热',《备急于金方》提出治'热病先不乐,头痛面热无汗'等,说明本穴具有散风清热发汗解表的作用,故治疗感冒有很好的效果。

“液门透中渚”针刺法的临证应用

“液门透中渚”的刺法用穴精简。疏通少阳经气功效卓著,主治三焦热证效果明显.常作为治疗感冒、高热、热病汗不出、偏头痛、目赤肿痛、耳聋、耳鸣耳痛、牙齿肿痛、口舌生疮、咽喉红肿、项强筋急不舒等病证的针刺方法。施术时由液门穴进针,斜向上顺掌骨间隙朝中渚穴深刺,不断行针使针感向上传递。本法一针贯通荥输二穴,具有取穴少、刺法精、感应强、操作简易、应用安全、即时效果明显和一次性治愈率高的特点,值得在针灸临证中推广应用.

附:液门,董氏奇穴名三叉三

定位:在无名指与小指叉口之中央点。

解剖:尺骨神经手背枝、肾之神经。

取穴:当小指与无名指叉口之中央点处是穴,

归经:入肾经。

穴性:滋肾镇痛,益肾利尿。

主治:头晕头昏、坐骨神经痛、长骨刺、腰酸、腰痛、肾盂炎、肾脏病水肿、重感冒。

针刺法:直刺二寸。从叉口进针直抵手掌骨叉口上缘。握拳后从叉口进针。

针感:酸胀麻电感。

经验:

(一)三叉三穴入肾经,因此五行上属水,而视力减退的人,大都属于肾水较虚,因肝为木,主目,水能生木,故刺之通过滋肾水补肝木有滋肾益目之效,对眼睛帮助很大。

(二)三叉三穴下针后,亦可再加配腕顺一穴,使成董氏T字刺针法,更可加强效果。

杨维杰论液门(三叉三)

主治:
1.消除疲劳。2.感冒甚效。3.五官病要穴。
4.眼皮沉重难睁(眼肌无力)。5.喉痛甚效。
6.耳鸣、中耳炎。7.上中焦壅热之症。8.各种头痛。
9.颈部扭伤、落枕。10.肩痛
。11.大腿疼痛∠。
12腰痛。13.胸肋痛。14.荨麻疹、皮炎止痒。
15.恶心呕吐。16.偏痈患肢肿胀。

杰按:
《金针梅花诗抄》说本穴「一针四透古来稀」,事实上不只透穿或透过四穴,自液门进针透过中渚、后溪、少府,深针还可透腕骨,也包括了董氏奇穴之中白,下白。六穴之效果皆融入其中。进针时在筋下贴骨进针,针达中渚腕骨等俞原多气之所。可谓筋骨肉皆治,亦即风寒湿脾肝肾皆能治及。

又按全息分布律来看,本穴可谓眼耳口鼻区皆能透达,而为五官病之要穴。

本穴为三焦经荥水穴,三焦与肾间动气及免疫机能有关,且「荥俞主外经」,治疗感冒甚效。补肾之作用亦甚好。

三叉三穴位在三焦经能治侧面头痛及少阳之病,又「荥俞治外经」也是外感病要穴,本穴贴筋着骨进针,入于俞穴肉多之处,一穴多透,功用及主治皆多,脾肝肾皆能治 。不论内伤外感之头痛皆效,外感头痛尤佳。

三叉三穴在手背第四与第五指缝接合处,略贴第四指,在筋下骨旁,握拳取穴。当液门穴前,刺入后穿过液门、中渚、后溪及中白、下白、腕顺一穴,并可透达腕顺二穴,透过穴位之多,无出其右者。可以说透过荥俞原,又在筋下骨旁,上邻小血脉,针之与筋骨脉皆有关,透达俞原穴之肉多处,与脾亦有关,又能健脾益气。进针时紧贴皮下近针,与肺亦相应,为治疗感冒之特效针。这种得天独厚的有力地位,是其他三叉二、三叉一甚至别的穴位都无法比拟的。所以能治疗许多疾病,诸如:感冒、头痛、肩痛、五官科疾患、喉痛、耳鸣、心悸、目赤肿痛、荨麻疹、腿痛、眼皮下垂、眼皮沉重、疲劳、提神、重症肌无力等都很有效。本穴在三焦经上,透过肾与三焦通,也能补肾。本穴五脏皆治,又能增加免疫机能。主治之病既多而有效,为个人常用十大要穴之一。

天宗穴属手太阳小肠经穴,位于肩胛冈下窝,约当冈下缘与肩胛骨下角间的上1/3与中1/3的交点上。其深层肌肉结构有斜方肌、冈下肌、大圆肌,支配神经依次有脊神经后支、副神经、肩胛神经等。

古人有“肩重,时臂痛不可举,天宗主之”之说,现临床多用于治疗肩胛及上肢部疼痛麻木不仁。我们临证在天宗穴采用不同针灸方法,疗效颇好。

一、上下守气治疗肩周炎

  • 第一步

嘱患者取俯伏位,在天宗穴处用指压法找到敏感点,常规消毒后,左手拇指为押手,右手持1.5寸毫针向上斜刺1寸左右,待患者有酸胀感时即行捻转补法,使针感沿肩胛传至肩关节部,针尖顶住感应部位守气1分钟,有热感产生效果更好。

  • 第二步

然后退针至皮下,将针尖向下呈30°刺入1.2寸左右,同样得气后施行捻转补法,使患者感觉肩关节有抽动感,守气1分钟;

  • 第三步

再退针至皮下,按前法反复依次直上斜刺、向下斜刺共3次。出针后患者即可感到肩关节部温暖舒适,俗称“穿胛热”。嘱其活动肩关节数次。

  • 第四步

再让患者取侧卧位,针肩前、肩髃、肩贞、条口穴,行捻转补法,留针20分钟。

  • 解析

在针刺过程中,针尖向上斜刺主要使其到达斜方肌、冈下肌、大圆肌及其支配神经,调节肩胛、肩关节部肌肉群的功能活动。

针尖向下斜刺的关键在于使其到达背阔肌上部,调节肌肉活动,协调肩关节的后伸、内收及内旋功能。采用捻转补法,可在肩关节局部产生温热感,达到通利关节、温经活络止痛之效。

二、通经导气治疗颈椎病

第一步

嘱患者取俯伏位,在天宗穴处找到敏感点,消毒后,左手拇指为押手,右手持1.5寸毫针向腋窝方向斜刺。

第二步

待针尖下有冲动感应时,患者感觉出现酸困或胀麻针感,随即使针尖顶住有感应部位,捻补守气1分钟,使针感经肩关节沿上肢直达手掌,循经产生热感效果更佳(因个体差异,不可强求),留针20分钟

第三步

同时配合针刺患侧曲池、外关,点刺十宣、八邪。

  • 解析

此法也可用于治疗上肢疼痛、震颤、拘挛等,疗效均显著。

从神经、经络的角度讲,向腋窝方向斜刺至一定深度可刺激腋神经,调节神经兴奋性及上肢肌肉收缩舒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

针刺采用温补手法,可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风,从而消除上肢麻木疼痛等症状。

针刺操作

要点一 进针法

1.单手进针法

操作要点:

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持针:用拇、食指指腹持针,中指指腹抵住针身下段,使中指指端比针尖略长出或齐平。

③指抵皮肤:对准穴位,中指指端紧抵腧穴皮肤。

④刺入:拇、食指向下用力按压刺入,中指随之屈曲,快速将针刺入。刺入时应保持针身直而不弯。

2.双手进针法

(1)指切进针法

又称爪切进针法,操作要点:

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押手固定穴区皮肤:押手拇指或食指指甲切掐固定腧穴处皮肤。

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④刺入:将针身紧贴押手指甲缘快速刺入。本法适宜于短针的进针。

(2)夹持进针法

又称骈指进针法,操作要点:

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持针:押手拇、食指持消毒干棉球裹住针身下段,以针尖端露出0.3-0.5cm为宜;刺手拇、食、中三指指腹夹持针柄,使针身垂直。

③刺入:将针尖固定在腧穴皮肤表面,刺手捻转针柄,押手下压,双手配合,同时用力,迅速将针刺入腧穴皮下。本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3)提捏进针法

操作要点:

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押手提捏穴旁皮肉:押手拇、食指轻轻提捏腧穴近旁的皮肉,提捏的力度大小要适当。

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④刺入:刺手持针快速刺入腧穴。刺入时常与平刺结合。本法适用于皮肉浅薄部位腧穴的进针。

(4)舒张进针法

操作要点:

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绷紧皮肤:以押手拇、食指或食、中指将腧穴处皮肤向两侧轻轻撑开,使之绷紧,两指间的距离要适当。

③持针:刺手拇、食、中指三指指腹持针。

④刺入:刺手持针,于押手两指间的腧穴处迅速刺入。本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腧穴的进针。

要点二 针刺的角度

针刺的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形成的夹角。一般分直刺、斜刺、平刺3种。

(1)直刺

直刺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呈90°垂直刺入。此法适用于大部分的腧穴。

(2)斜刺

斜刺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呈45°左右倾斜刺入。此法适用于肌肉浅薄处或内有重要脏器,或不宜直刺、深刺的腧穴。

(3)平刺

平刺又称横刺、沿皮刺,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呈15°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适用于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

要点三 行针手法

1.基本手法

行针的基本手法主要有提插法、捻转法两种,两种手法既可单独应用,又可配合应用。

(1)提插法

提插法是将毫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后,施以上提下插动作的操作方法,是毫针行针的基本手法。

操作要点:

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刺入毫针:将毫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

③实施提插操作:插是将针由浅层向下刺入深层的操作,提是从深层向上引退至浅层的操作。如此反复地上提下插。

注意事项:

①提插幅度的大小、层次的变化、频率的快慢和操作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部位和针刺目的等情况灵活掌握。

②提插法多用于肌肉较丰厚部位的腧穴,肌肉浅薄部位的腧穴一般不用提插法。某些特殊部位的腧穴,如睛明、承泣等也不适合用提插法。

③上提时不要提出皮肤,下插时不要刺伤脏器和筋骨。

④提插过程中要保持针身垂直。

(2)捻转法

捻转法是指将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向前向后的捻转动作,使针在腧穴内反复前后来回旋转的行针手法,是毫针行针的基本手法。

操作要点:

①消毒:腧穴皮肤、医生双手常规消毒。

②刺入毫针:将毫针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

③实施捻转操作:针身向前向后持续均匀来回捻转。

注意事项:

①捻转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时间的长短等,应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腧穴的部位、针刺目的等具体情况而定。

②捻转法适用于人体绝大多数部位的腧穴。

③操作应轻快自然,有连续交替性,不要在向前向后之间有停顿。

④捻转角度不可过大,或呈单向捻转。

2.辅助手法

临床常用的行针辅助手法有以下6种。

(1)循法

循法是指在针刺前或针刺后留针过程中,医者用手指顺着经脉的循行径路,在腧穴的上下部轻柔循按的方法。

操作要点:

①确定腧穴所在的经脉及其循行路线。

②循按或拍叩,用拇指指腹,或第二、三、四指并拢后用三指的指腹,沿腧穴所属经脉的循行路线或穴位的上下左右进行循按或拍叩。

③反复操作数次,以穴周肌肉得以放松或出现针感或循经感传为度。

注意事项:

①医者宜用指腹而非指尖进行循按或拍叩。

②循按时用力要轻柔、适度。

③循法具有催气、行气、解除滞针、减轻患者精神紧张四个方面的作用。

催气:进针前循按可宜散气血,使经络之气通畅;进针后循按可使气不至者速至。

行气:促使已至之气沿经脉循行路线扩散传导。

解除滞针:在滞针的腧穴周围循按,使经气调畅,肌肉松弛,滞针得以解除。

减轻患者紧张:进针前进行循按,可消除病人恐惧、紧张情绪,使肌肉松弛,从而进针时能减轻疼痛。

(2)弹法

弹法是指在留针过程中,医者用手指轻弹针尾或针柄,使针体微微振动的方法。

操作要点:

①进针后刺入一定深度。

②以拇指与食指相交呈环状,食指指甲缘轻抵拇指指腹。

③弹叩针柄:将食指指甲面对准针柄或针尾,轻轻弹叩,使针体微微震颤。也可以拇指与其他手指配合进行操作。

④弹叩数次。

注意事项:

①针刺深度要合适。针刺过浅则容易被弹叩出针。

②弹叩时要手指灵活,用力均匀,力度适中,轻轻弹叩,以针身微微颤动为度,不可过猛,以免引起弯针、滞针甚至将针弹出。

③弹叩次数不宜过多,一般7-10次即可。

(3)刮法

刮法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以拇指或食指的指腹抵住针尾,用拇指或食指或中指指甲,由下而上或由上而下频频刮动针柄的方法。

操作要点:

①进针后刺入一定深度。

②用拇指指腹或食指指腹轻轻抵住针尾。

③用食指指甲或拇指指甲或中指指甲频频刮动针柄。可由针根部自下而上刮,也可由针尾部自上而下刮,使针身产生轻度震颤。

④反复刮动数次。

注意事项:

①刮动时要手指灵活,用力均匀,力度适中。

②刮动频率要匀速。

③术者指甲要修理平整、光滑,不宜过长或过短。

(4)摇法

摇法是指毫针刺入一定深度后,手持针柄,将针轻轻摇动的方法。摇法分为两种,一是直立针身而摇,二是卧倒针身而摇。

1)直立针身而摇

操作要点:

①采用直刺进针。

②刺入一定深度。

③手持针柄,如摇辘轳状呈划圈样摇动,或如摇橹状进行前后或左右的摇动。

④反复摇动数次。

2)卧倒针身而摇

操作要点:

①采用斜刺或平刺进针。

②刺入一定深度。

③手持针柄,如摇橹状进行左右摇动。

④反复摇动数次。

注意事项:

①进针角度要与直立针身或卧倒针身而摇相结合。

②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切忌摇动用力过猛、摇动幅度过大,以免引起疼痛或造成弯针。

(5)飞法

飞法是指针刺后不得气者,用刺手拇、食指夹持针柄,轻微捻搓数次,然后张开两指,一搓一放,反复数次,状如飞鸟展翅,故称飞法。

操作要点:

①刺入一定深度。

②轻微捻搓针柄数次,然后快速张开两指,一捻放,如飞鸟展翅之状。

③反复操作数次。

注意事项:

①本法宜在肌肉丰厚处的腧穴施术。

②捻放时要手指灵活,力度要均匀一致,忌用力过猛,否则易致滞针。

(6)震颤法

震颤法是指针刺入一定深度后,刺手持针柄,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手法,使针身轻微震颤的方法。

操作要点:

①进针后刺入一定深度。

②刺手拇、食二指或拇、食、中指夹持针柄。

③实施提插捻转: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捻转,如手颤之状,使针身微微颤动。

注意事项:

①操作时贵在用力轻柔。

②不宜大幅度地颤动和震摇,以免引起疼痛和滞针。

要点四 得气的表现

当出现经气感应时,医患双方会同时有不同的感觉。

医者:针下有徐和或沉紧感。

患者:

①针刺处出现相应的酸、麻、胀、重感,这是最常见的感觉。

②向着一定的方向和部位传导和扩散的感觉。

③出现循经性肌肤震颤、不自主地肢体活动。

④出现循经性皮疹带或红、白线等现象。

⑤出现热感、凉感、痒感、触电感、气流感、水波感、跳跃感、蚁行感、抽搐及痛感。若无经气感应而不得气时,医者则感到针下空虚无物,患者亦无酸、麻、胀、重等感觉。

要点五 针刺补泻

目前临床常用的单式补泻手法包括:

1.捻转补泻

根据捻转力度的强弱、角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操作时间的长短,并结合捻转用力的方向,区分捻转补泻手法。

(1)补法

操作要点:

①进针、行针得气。

②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左转)用力为主。

③反复捻转。

④操作时间短。

(2)泻法

操作要点:

①进针,行针得气。

②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结合拇指向后、食指向前(右转)用力为主。

③反复捻转。

④操作时间长。

注意事项:

①捻转补泻要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

②在多数腧穴均可应用。

③捻转补泻应与针刺基本手法中的捻转法相区别。

2.提插补泻

根据提插力度的强弱、幅度的大小、频率的快慢、操作时间的长短,区分提插补泻手法。

(1)补法

操作要点:

①进针,行针得气。

②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

③反复提插。

④操作时间短。

(2)泻法

操作要点:

①进针,行针得气。

②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

③反复操作。

④操作时间长。

注意事项:

①提插补泻要在得气的基础上进行。

②宜在四肢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处应用。

③提插补泻应与针刺基本手法中的提插法相区别。

3.疾徐补泻

疾徐补泻是根据进针、出针、行针的快慢区分补泻的针刺手法。

(1)补法

操作要点:

①进针时徐徐刺入。

②留针期间少捻转。

③疾速出针。

(2)泻法

操作要点:

①进针时疾速刺入。

②留针期间多捻转。

③徐徐出针。

注意事项:

①应明确区分进针、退针的徐疾速度。

②注意与提插补泻操作的区别。

4.迎随补泻

迎随补泻是根据针刺方向与经脉循行方向是否一致区分补泻的手法。

(1)补法

操作要点: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

(2)泻法

操作要点:进针时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

注意事项:

①必须掌握欲刺腧穴所在经脉的循行方向。

②进针时应采用平刺或斜刺,以符合随经、迎经而刺的需要。

5.呼吸补泻

呼吸补泻是将针刺手法与患者呼吸相结合区分补泻的手法。

(1)补法

操作要点: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2)泻法

操作要点:病人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注意事项:应令患者做深而徐缓的呼吸调息。术者宜同时进行呼吸调息,与患者呼吸调息保持一致。若观察患者呼吸不明显,术者可用语言指令患者进行呼气和吸气,然后再随患者呼吸进行操作。

6.开阖补泻

开阖补泻指以出针时是否按压针孔以区分补泻的手法。

(1)补法

操作要点:出针后迅速按闭针孔。

(2)泻法

操作要点:出针时摇大针孔不加按闭。

注意事项:

①开阖补泻临床较少单独应用,多与其他补泻配合使用。

②补法与泻法的方法相对,要严格区别,正确使用。

7.平补平泻

平补平泻是指进针得气后施以均匀的提插、捻转的手法。

操作要点:

①进针,行针得气。

②施予均匀的提插、捻转手法,即每次提插的幅度、捻转的角度要基本一致,频率适中,节律和缓,针感强弱适当。

注意事项:

①操作手法要均匀和缓。

②针感不宜过于强烈。刺激量介于强弱之间,感觉较为舒适。

要点六 留针与出针

1.留针的时间

应根据患者病情、年龄、体质、腧穴的位置而定。

(1)病情

一般病证只要针下得气,施以适当的补泻手法后即可出针或留针10-30分钟;特殊病证可延长留针时间,如急性腹痛、痛经、角弓反张、顽固性疼痛、寒性病证、持续哮喘、痉挛性病证等。

有时留针可达数小时,以便在留针过程中间歇性行针,以增强、巩固疗效;危重病证不宜久留针。

(2)年龄、体质

老人、小儿、体弱者不宜久留针,年轻、体壮者可以适当延长留针时间。

(3)腧穴位置

后头部、眼区、喉部、胸背部的穴位不宜久留针。

2.留针的方法

临床可分为静留针法、动留针法两种。静留针法是指针刺入腧穴内,自然安静地留置一段时间,期间不施行任何针刺手法。动留针法是指针刺入腧穴内,得气后仍留置一段时间,期间间歇行针,施以各种手法。

也可根据病情等,采取短时间动留针法,留针20-30分钟,期间行针1-3次;长时间动留针法,可留针数个小时,期间每10-30分钟行针1次,尤其是症状发生时及时行针,加强刺激量。

3.出针

押手持消毒干棉球轻压针刺部位,刺手拇、食指持针柄,将针退出皮肤后,立即用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出血。出针后按卫生管理规范处理针具、污物,保证环境卫生和安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