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度德而处量力行——《论语》悟读【353】

 新用户97560OBk 2021-05-22

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

《论语》第十四篇第二十七章:

【原文】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译文】

孔子说: 君子耻于说的比做的好。

【悟读】

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之。

语自左丘明的《郑庄公戒饬守臣》,强调了君子“量力而行,应时而动”的人生道理。

“耻”,是“以…为耻”;“言过其行”,说大话,却不能做实事;故本章通常之理解是,君子以“言过其行”为耻。不过,本章也有另类之解释:耻,不敢尽之意;过,欲有余之意;全句理解为:君子说话不能太绝,做事要留余地。

“言行一致为美,言过其实为耻”,此夫子一贯提倡的为人准则,儒家一贯重视“言出必行,行之必坚,坚之必果”。一般的读者,都将此作为本章之主旨,认为夫子批评的是“言过其实夸夸其谈”的现象。

其实,本章夫子强调的深意还是承接上一章“素位而行”的内容。言过其行”的“行”,是指行事之能力,即话说得很大,根本上超出其实际能力或者实力,不是他说了不想做,而是根本做不到。

“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靴”,这一俗语的意思是“多大的能力,办多大的事”,告诫世人尽量不要去做能力以外之事,勿好高骛远,忌不切实际。俗语中的“脚”象征能力,“靴”象征事情或工作。

“量力而行”,要求世人对自己的实力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即有自知之明;要具备一定的实力,前提是让自己不断的完美起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一个被千古误解之句子,此言源自佛教。其中的“为”念二声,是“修为、修养”之意,全句意思是人如果不修为自己,则会为天地所不容。

量力而行,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也是一种生命的修养。故古人极其重视“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

量力而行行天下“凡事量力而行,接受不能改变的,改变可以改变的”,这或许是世人通往幸福生活的不二法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