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寒夜》有感

  2021-05-22

       “《寒夜》是巴金在抗战时期的最后一部作品,建议你们阅读。”文学课的老师说道。那天老师给我们带来了巴金专题。巴金生于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五四运动后,深受新思潮影响的他,开始了个人的反封建斗争。他的激流三部曲中的《家》则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对人们幸福的剥夺,读完这本小说,让人深思。而《寒夜》这部小说则无情地撕开了国民党统治的表皮,让人们看到老百姓在黑烟笼罩下的悲惨命运和痛苦生活。

      这本小说讲述的是一个家的毁灭。小说的主要人物是受过大学教育并怀有远大理想的汪文宣和曾树生夫妻、汪文宣的具有封建思想的固执的母亲和一个不爱说话的儿子小宣。小说以汪文宣的肺病日益严重直至死亡为主线展开,其中,也描写了曾树生与母亲不和的婆媳关系、汪文宣与曾树生婚姻关系破裂以及曾树生决心离开这个让每个人都痛苦的家的心理战斗过程。

        寒夜的冷气轻轻袭来。“我们没有抢过人,偷过人,害过人,为什么我们不该活呢?”这句话在小说中出现过两次。当我看完小说时,这句话仍然在我耳边回荡着。是的,他们不曾做过杀人放火的事情,为什么他们却无法活下去呢。

      不可否认,小说中人物的缺陷的确是造成他们悲剧命运的原因。首先,汪文宣是一个小公务员,他是一个“老好人”,从不想惹事生非,只想通过努力工作好好的活下去;他每天努力工作却薪资微薄;他唯唯诺诺,面对繁多的、无聊的校对工作不敢说“不”,他没有勇气辞职,他感受主任和科长的欺负。面对母亲和妻子的争吵,他只有沉默和劝停,却无法真正解决。日积月累,他把自己累倒了。其次,汪母是一个具有封建思想的女人,儿媳妇则是一个思想先进的人,两人三观的不同,争吵时互不相让,婆媳关系恶劣。这个家是一个矛盾的家。“光线暗的很,比蜡烛光强不了多少。那种病态的黄色增加了屋子的凄凉。”这个家的氛围就如这暗暗的光线,是病态的凄凉。但是,人无完人,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十全十美。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他们虽然各有缺陷,但却不曾做过伤天害理的事,他们只是默默等待抗战结束,等待那一束光明。

       然而,抗战结束真的会给他们带来光明吗。抗战胜利了,“胜利是他们的,不是我们的”,“欢呼是他们的,不是我们的。”当人们在外欢呼时,汪文宣却正走向死亡,抗战结束了,他的生命也结束了,矛盾的家也散了。究其原因,汪文宣的悲剧命运终是为那个知识分子饱受冷眼的社会所残害。

       好人却不被善待,这是多么痛苦的一个社会。我想,倘若他们在现在这个时代,命运应当不是悲剧性的。如今的我们是幸运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