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苦雨闲谈 | 读萧功秦老师《中国人如何重建文化自信》有感

 渔舟夜郞 2021-05-22

文化自大和文化自卑可能是同一回事

      如果对中国人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直至改革开放后的文化心理演变进行梳理的话,也许能得到的一条粗略线索是:自大——自卑/自虐——自信重建。起初的自大,是来自于中华文明自秦汉以来的“天下”观念。由于中华文明发展历程相对的封闭性,独立性,使得中国的皇帝与精英阶层们没有任何国际观念,天朝上国之外就只有向我们进贡称臣的异域番邦了。如果世界历史是凝固的,中华文明的这种自大迷梦也许就永远没有破的那一天。但当世界不同地域间的文明因历史潮流的推动而进行接触后,这个迷梦脆弱的就像阳光下折射出五彩光芒的肥皂泡一样,太容易就会被击破了。比如,萧老师在文中提到“火烧圆明园”。这个事件是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不假,但往往我们也忽略英法联军进入北京之前,是先有咸丰皇帝完全不知所谓国际交往规则,竟然下令逮捕39名英法谈判代表,且其中大部分人在狱中被折磨致死的事实。这种由封闭落后而带来的“自大”,最终给中国带来的是整个近代史上一波又一波的灾难。所谓的“文化自卑”乃至随后的“文化自虐”,据说恰恰是一种“灾后”心理的体现,即,学者、精英、官僚们那些虚幻的文化自大感在经历一系列的沉重而被粉碎后,步入了另一个极端,开始对“传统”,“国故”等字眼一概嗤之以鼻,而对“西学”二字,顶礼膜拜,趋之如骛。其中激进者,比如新文化运动中的陈独秀,有“固有之伦理,法律,学术,礼俗,无一非封建制度之遗”。还有像钱玄同那样,激进到要“废除汉字”,转学“世界语”的,也是广为人所知的了。萧老师在文中还提到:

     “…在二十世纪历史上,几乎所有的非西方民族,都曾不约而同地诉之于本民族的古老传统,来强化这个民族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凝聚力与认同感然而,中国的知识界主流,却选择了与传统文化决裂来唤起民众,来启动本国的现代化运动,可以说,这是人类精神史上非常奇特的吊诡景象

    问题在于,不管是民国初年的反传统,还是建国后60,70年代那种极端的反传统文化运动,其目的是为了启动“现代化”么,或者干脆来说,这所谓的反传统,究竟是不是在“反”呢?如果是在反,那究竟反的是什么“传统文化”?

    其实,无论谈“文化自大”还是“文化自卑”,离不开的一个前提就是先要定义“文化”。否则,上述所有问题都会陷入逻辑的混乱而变得毫无意义。如果说陈独秀是激进的反传统文化者,那他为什么最后会与极端反“传统”的红色革命分道扬镳呢?如果钱玄同主张废除汉字,那么他也一定会赞同建国后的“汉字简化运动”,甚至仍嫌程度不够了?如果六七十年代那极端狂热的破四旧是反传统文化行为,为什么这场运动发起者毛主席,又会对郭老说“劝君少骂秦始皇,焚书事业要商量”呢?如果激进反传统主义造成的严重后果,是民族自信心的缺失。那萧老师作为那个年代的亲历者,您觉得在当年的极左思潮、全面打倒传统文化之下,我们这个民族缺乏自信心么?我们当年是能够勒紧裤腰带支援世界革命的,怎么能说是缺乏民族自信心而不是民族自信心爆棚呢?明治维新作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所高举的精神符号是天皇圣明,而其绵延600年之久的幕府时代与贵族封建政治,就不算在日本的传统之中了么?说到土耳其的现代化,萧老师以此举例就更显得突兀了。世所皆知,凯末尔为奠定土耳其现代化所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包括文字改革,政教分离,经济改革等,不恰恰是体现了土耳其的现代化进程的世俗性,反传统的特点么。

    回答上述问题其实并不复杂。陈独秀钱玄同这两位所谓的极端反传统者,肯定比我们现今的绝大多数人更了解传统文化。毛主席虽然发动了一场号称是“反传统”的社会运动,但正如他老人家自己所声称的那样,他比我们大多数人更认同秦始皇和他留下的秦制传统。幕府时代是日本传统的一部分,但天皇更是日本历史一以贯之的主线。凯末尔一方面坚决打击神权封建传统,但另一方面也高举民族主义旗帜。可以发现,所谓“反传统”,是不是真的在反,和反的是不是真传统,因历史时期的不同,时空语境的不同,都会产生很大变化。昨天,可以因所谓的“文化自卑”,剖心挖肺式地痛陈儒家封建文化之糟粕,遂高举“打倒孔家店”之名,行弘扬法家文化之实,大力抨击腐蚀皇权的官僚权贵,而高呼吾皇圣明臣罪当诛!明天,也可以正因所谓“文化自大”,大谈中华帝国的强盛,上下五千年历史之悠久,而继续高唱豪迈的皇权颂歌: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可是这前一个自卑,后一个自大,又有何不同呢?

    萧老师本人对上述问题其实必定是了然于胸。但“文化传统”是个很含义宽泛的词汇,放大到我们这个社会和民族旨在重建“文化自信”的进程来说,如果在谈论文化问题时,不首先定义清楚“文化”为何物,那么上述逻辑混乱的问题就一定会困扰甚至迷惑普罗大众。

定义文化概念,发现文化内涵,重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重建的过程是正在进行时,但这个过程从何而起可不好说。如果按萧老师说起始于改革开放,那正如前文中提到的,从建国49年到66年间,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也并非不足。而从66年到改革开放起始的78年间,中国人的各种自信简直全方位的爆棚,何来改革开放后“重建”一说?这其中吊诡之处恰恰是在于“文化”的定义不同。对于所有在49年到78年之间生活过的人来说,那时无论官方还是民间,谈到文化二字时,首先想到关键词一定不是“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而是“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因此,在此期间如果有所谓的“文化自信”,也并不是因为在历史的横截面上,感受到自身浸润在东方文化中而自信;而是因为在历史的时间线上,自认为生活在一种更加先进的制度文化中而感到自信。所以,如果就这样含混的讨论文化问题,不就是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了么。这就是先定义“文化”概念的重要性。

       萧老师在文中还对当今正在高调重建“文化自信”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现象表达出了忧虑。由于历史惯性的存在,潜藏于我们这个民族内心深处的“天下秩序”,是否在国家重新强大起来后,会被重新激活?再经那个“曲折探索”年代极左思潮的浇灌,以至于形成较为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萧老师是敏锐且富有洞察力的,因此才能准确抓取这些现象,并表达出忧虑警惕。不管是早些的《中国可以说不》和《中国不高兴》,还是最近网络中对印度疫情的嘲笑无疑都是一种虚骄民族主义情绪的表现。现象和原因都找到了,那解药何在?

“毋大而肆。毋众而嚣,毋富而骄”这种春秋时代的古典政治智慧是理念,绝对可以作为我们与外部世界打交道的经验准则,但未必是切实的解药。蒋梦麟因在美攻读比较教育学,而在《西潮与新潮》中表达出的一种理念才是非常值得思考的。他发现往往对西学理解深刻的那些同学,恰恰是中学底子非常扎实的。而中学底子如果不扎实,往往西学也是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因此,蒋形成了研习西学先打好中学基础的教育理念。

       如今盛行在网络和民间的偏激民族主义情绪。它形成的来源就真的是因为国家强大了,民众们对经史子集中那些典章词句突然来了兴趣,仿佛一下子发现了国粹的深沉魅力,所以才生长成如今这一只只张牙舞爪的战狼么?当然不是,战狼现象的形成,故可以解释成“天下中心”的文化心理,极左思潮的潜意识与偏激民族主义三者的结合。但这些词汇背后最直接的原因,不就是对中国经济40年来飞速发展,结出所谓“中国模式”之成果的自满心态么,与文化二字何干?如果在“定义文化”,和重建“文化自信”之间,没有一个“发现文化”的过程,那么所谓“文化自信”即使重建起来的,恐怕也仍然是“文化自大”吧。

       萧老师在文中说:

      “中国二百年的历史表明,一个拒绝文化交流的民族,是无法有真正的文化自信的。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必须在文明互鉴中,在坚实的现代化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

      文明互鉴才能形成激发文明的进步和活力,也才能够形成真正的文化自信。萧老师的这段话真是字字珠玑。而为了这种文明文化的交流碰撞能够实现,是否前提正是蒋梦麟所提出的,先要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一个发现和学习的过程呢?当然,这个过程并不一定全都是向后看的,因为“文化”并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沿袭日久的文化可以叫传统,而今天正在蓬勃萌芽,含苞待放的现当代文化不也可以是我们中华文化这棵大树上冒出的新枝么。“文化”是多元、自由的同义词,它可以纵向地讲述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也可以横向地表达我们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理清文化的概念,然后发现并且继续丰富文化的内涵,这个过程就是重建“文化自信”了。

文化是多元与自由的同义词

    我生活在A国家,他生活在B国家。A国家的人大多爱吃面条,所以我爱吃面条,当然A国家也有少部分人爱吃汉堡。B国家的人大多爱吃汉堡,所以他爱吃汉堡,当然B国家也有少部分人爱吃面条。有一天,我俩见面吵起来了。因为我说面条好吃,因为面条筋斗,他说汉堡好吃,因为汉堡里的牛肉饼可以烤的外焦里嫩。结果是,我说面条如何好吃,他说汉堡如何好吃,风马牛不相及,谁也说不过谁。但是,我对于我的观点非常自信,他对于他的观点也非常自信。我知道,这就叫做“文化自信”。

    没有想到的是,有一天我的国家变色了。新的领导要求所有生活在A国家的人都必须吃面条,而且禁止汉堡和其他任何食品的出现,所以我也必须且只能吃面条。而他和他的国家B还是老样子。有一天,我俩又见面了,他又旧话重提,开始跟我吹嘘起来,说他们做汉堡的工艺提高了,变得更加好吃了。我本来还想吹嘘下我们的面条有多好吃,但是我发现这很困难了。第一,我不知道我们国家还到底是不是一个大多数人爱吃面条的国家了,因为所有人都是强制被要求吃面条而已;第二,因为国家变色之后,我就再也没见过汉堡了,也就不知道他说的汉堡变得比以前更好吃了,到底是好吃在什么地方;第三,由于我们国家所有人都被强制吃面条,结果做面条的工厂也不需要进行面条口味的改良,结果日日吃,年年吃,都是那一个口味,我也就不觉得面条有多好吃了。所以,我发现我没有“文化自信”了。   

    在被迫只能吃面条的日子里。一方面我觉得只吃面条可真是单调,另一方面,我也被领导不停地教导,必须想尽办法说面条的好,不可以妄自菲薄,自贬面条的味道。有一天,我和他又见面了。我记住了领导的教导,开始对他灌输面条对身体很好,汉堡其实对身体有害的观念。他竟然手里拿着一个汉堡向我炫耀道,别逗了,不管汉堡对身体有害还是没害,我就是爱吃!来,你也尝尝这汉堡的味道吧。因为我们国家领导禁止我们吃汉堡,所以我勃然大怒,和他大吵一架,不欢而散。结果,他说我是“文化自大”,可我觉得他那是“文化入侵”。

    又过了一段时间,不知道怎么回事,我们国家的颜色又变回去了。我们国家变得又和以前一样了,可以吃面条,也可以吃汉堡了。有一天,我和他又见面了。他说他从始至终的那么爱吃汉堡,虽然他们B国家的面条也在改良中,但是汉堡因为也在不断的改进中,所以始终那么好吃。这时我发现,我一时说不上来现在的我是不是仍然像最初那般喜欢面条了。因为如今汉堡的滋味据说确实变得很好。但是,我想了想觉得自己不必气短,于是昂首挺胸的对他说:我现在还不知道你说的汉堡究竟有多好吃,不过我打算马上就尝一尝,看看是不是像你说的那么好吃。还有,我们的面条厂现在有很多,互相都在比赛着提高制作技艺,建议你也来尝尝。最后我要告诉你的是,我们现在不光有面条厂和汉堡厂,还刚刚设立了烧饼厂,怎么样,你没尝过吧,欢迎你到时来尝尝。他听我说完,忍不住的向我投来佩服的目光。我知道,我正在建立“文化自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