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社会学的邀请》| 孙鲁解读

 wsgmail 2021-05-22

关于作者

乔恩·威特,芝加哥罗耀拉大学社会学博士,美国中央学院的社会学教授,专门讲授社会学的入门课程。

关于本书

这本书叙述了社会学家对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知历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社会学的核心观点和研究内容。

核心内容

本书思想核心是:社会学家是在充分认识社会地位重要性的前提下,运用社会学的想象力对社会进行研究。对于人与社会关系的理解,社会学家经历了一个从社会决定人到人与社会相互影响的认知转变。

点击查看大图,保存到手机,也可以分享到朋友圈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今天为你解读的是社会学的入门经典《社会学的邀请》,这本书的中文版有296页,我会用大约30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让你知道社会学家是如何研究社会的,社会学家是如何理解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社会学是一门很年轻的学科,从这个学科创立一直到今天还不到两百年的时间。很多问题,别的学科都已经给出了答案。有人说:社会学研究什么?就是那些经济学、生物学、历史学等学科都不去研究的东西。当然这只是个玩笑,但是也反映了社会学的尴尬境地:没有固定的研究主题,得不出像物理定律那样的永恒规则。因此,社会学著作很多,但是能够把社会学庞杂的观点和思想进行系统讲解的书并不多。而在这些书里面,能让人不费力气就能看懂的更少。那么,有没有一本书,既能系统地理解社会学的观点和思想,又让人读起来不费力气,甚至津津有味呢?《社会学的邀请》就是这样一本书。

《社会学的邀请》这本书是“大学的邀请”系列丛书中的一本,系列中其他的书都是由世界著名的哲学、法学等学科顶级大师编写而成。这本书是美国多所大学指定的社会学课外读物和入门教程,也是社会学类的畅销书,曾被评为年度最受欢迎的社会学入门著作。

本书的作者叫乔恩·威特,他是芝加哥罗耀拉大学的社会学博士,现在是美国中央学院的社会学教授,专门讲授社会学的入门课程。在这本书中,作者没有像其他社会学家一样,试图告诉我们所有关于社会学的知识,也没有充斥过多的概念,而是沿着社会学的发展足迹,为我们总结出最核心、最影响我们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内容。作者就像一个朋友,和你边走边聊,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例子,为你揭示社会学的研究角度和兴趣所在。

接下来,咱们就一起来看看:社会学家都是如何研究社会的?社会学大师们都发现了哪些社会规律?社会学家如何看待人与社会的关系?最后,我们以婚姻和信仰为例,看一下在这两个传统话题下,社会学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新观点。

第一部分

先来看看社会学家都是如何研究社会的?

作者认为,社会是由共同生活的每一个人组成的一个大集体。在这个大集体里,人们通过分工、交流甚至打仗等各种方式进行互动,通过文化来认识、处理自己跟其他人,跟世界之间的关系。社会学要研究的是每个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处理这些关系所产生的后果。对于社会学家来说,要研究社会,反映真实的关系和产生的后果,首先必须尊重事实。作者认为,进行社会学研究最重要的事实就是:社会地位对于我们每个人非常重要。

这个社会地位和我们通常理解的有什么区别呢?在社会学中,社会地位表示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它首先包括了我们一般认为的由财产、权力和威望所形成的等级地位。我们的社会关系、持有的信念、获得的资源,都是我们所处的等级地位的结果。社会地位就像在公司的层级一样,你在哪个位置,你就只能做哪个位置上的事,比如在公司里总经理要做决策和战略,而基层员工要负责执行决策和落实任务,总经理要做的事决定了基层员工要做什么。

但是,社会地位也包括在社会分工中所形成的角色地位。比如说,在学校,教师和学生就不是等级关系,他们只是扮演的角色不同。但是,如果你是一名学生,那么你就不能决定学校每一学期的预算;如果你是一名教师,那么你就不能代替你的学生写作业。虽然我们有个人选择和行动的自由,但是总是受这些角色地位的限制。

社会地位对我们的影响是一个我们经常视而不见,但又不可避免的事实。虽然这个事实让我们觉得不舒服,但是只有在掌握事实的前提下,我们才能研究社会,得出正确的结论。在后面我们会讲到,社会学最早的研究,包括涂尔干和韦伯,都是在充分考虑社会地位的基础上开展的。

当然,光认识到社会地位的重要性还不够,社会学家还要必须掌握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社会学诞生于法国。当时,法国经过了大革命的洗礼,启蒙思想席卷社会,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在不断斗争,整个社会混乱不堪,人们要求尽快建立新的秩序。当时的思想家从哲学的角度提出了很多认识和改革社会的观点。但是有一位叫孔德的思想家与其他思想家不同,他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坚持认为科学才能够正确地认识和改革社会,而不是哲学。于是,他把自然科学引入到自己的研究中,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现象。以自然科学方法武装的社会学诞生,从哲学领域独立了出来,成为了一个专门的学科。因此,社会学一开始采用的就是科学研究的方法,比如说归纳法、演绎法、数据分析法等等。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学家逐渐意识到,社会终归是人构成的,社会不是机器,人也不是零件,应该采用一种更全面、更灵活的方法来认识人和社会的关系。于是,社会学界诞生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被称为社会学的想象力。它要求我们既要关注个人的经历和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又要退后一步,摆脱各种已经定型的研究方法,比如前面说的科学研究方法,站在历史演进、组织变迁等更加多元的视角上分析问题。怎么理解呢?打个比方,假如说你认识一个女孩,她特别喜欢穿天蓝色的衣服。这是为什么呢?你可以用社会调查等方法得到这个女孩的喜好、她的社交关系等资料,运用归纳法、演绎法等方法进行总结推论,最后得出结论。这是用经历和经验来进行社会研究。

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于是我们不断学习,最后发现,在2002年的时候,一位著名的时装设计师设计过一系列天蓝色的晚礼服,同时期法国时尚品牌公司又推出了一款天蓝色的军装。在随后几年里,天蓝色成了设计师们的最爱,从此以后在百货商店中流行了起来。因此,这位姑娘喜欢穿天蓝色的衣服,并不完全是她自己的意愿,而是有一批设计师帮她挑选了这件衣服。这就是站在历史演进的角度来分析问题,社会学的想象力一经提出,逐渐成为了社会学家的主要研究方法,并一直沿用至今。

认识到了社会学的重要性,掌握了社会学的想象力这个研究方法,社会学家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精彩观点和研究内容,后面我将为你一一揭晓。

第二部分

再来看看社会学大师们都发现了哪些社会规律?

首先我们必须知道,社会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社会学家孔德创立的。前面我们讲过,社会学是在自然科学方法的武装下诞生的。因此,这个时期社会学家也都学习自然科学家探索“自然规律”的精神,努力探寻一个不任何人控制的“社会规律”。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虽然也提出除了寻找社会规律以外,也要为建设“美好社会”找方法。但是,由于科学的兴起给人们的传统思维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整个社会学界被科学的力量深深震撼。因此,在孔德以后的近百年时间里,社会学家的关注点基本都放在寻找社会规律上,为建设美好社会寻找方法的任务被抛在脑后了。当时的社会学家认为,从最终的发展结果看,社会规律无非只有两种:一种是社会最终会朝着美好和谐的方向发展,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另一种是社会最终会朝着沉沦堕落的方向发展,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涂尔干和韦伯的观点,来看看他们是怎么分析社会规律,得出各自结论的。

我们先来看看涂尔干。涂尔干出生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时期,感受到了工业革命对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他通过考察历史的发展进程,认为:在工业革命之前,交通和通讯并不发达,大家都在自己熟悉的小圈子里工作和生活,每个人掌握的信息和技能差不多,因此有事大家办,有问题一起解决,社会稳定和谐。但是工业革命以后,技术创新发展,分工越来越明确。每个人都在完全不同的岗位做着自己的工作,每个人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完全不同,共同语言越来越少。而且,技术的创新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产品,比如电视、游戏、电影等等,我们都沉浸在这些产品带给我们的快乐中无法自拔。

因此,技术的发展没有让我们彼此更好地联系在一起,反而让我们成了孤立的人。涂尔干的观点很有先见之明,我们现在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比如说,社交软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有趣,但是人们之间见面的次数却少了。人们可以通过各种通讯软件认识更多的人,但是得自闭症和社交恐惧症的人却在增加。长此以往,大家都只关心自己不关心集体,矛盾会越来越多。

于是,涂尔干提出,只有增强彼此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多关心集体,社会矛盾才会解决。但是要怎么做呢?涂尔干认为,未来人们会意识到相互依赖的重要性,会主动改善彼此之间的关系,美好社会也就建成了。我们不知道涂尔干所说的未来到底有多久,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他的乐观态度还是有效的。现在有很多公司都有不定期的团建项目,鼓励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一起吃午饭增强感情。在生活中,越来越多的人在参加读书会、跑步营、广场舞等活动,人们正在有意识地改善彼此的关系。

我们总结一下涂尔干的观点。他认为,技术创新、分工明确导致了人们只在乎自己不在乎集体,是社会混乱的根源,但是未来人们会认识到相互依赖的重要性,美好社会必然会建成。但韦伯认为,人们追逐金钱财富而放弃了信仰,才是社会混乱的根源。而且,人们只会在追求财富的过程中迷失自己,美好社会不会建成。下面我们来看看韦伯的分析。

首先,韦伯在研究过程中看到了一个事实: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工作的效率越来越高了。如果人们是被迫工作的,那么根本就没有效率可言,社会也就不会发展。因此,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努力工作并不是被迫的,而是发自内心的。而人们之所以愿意努力工作,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信仰。举个我们身边的例子,比如在电影《血战钢锯岭》中,主人公不顾生命安危,一次又一次回到炮火连天的阵地去救人,就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受到了上帝的感召。

当然,信仰并不单单指上帝,它也可以是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当你把自己的工作和一种崇高的使命感结合起来以后,你就会感受到幸福。这个时候,努力工作和获得幸福就可以画等号,财富和资源只是你在实现信仰过程中的副产品。但是,韦伯认为,财富和资源带来的直观体验逐渐代替了信仰赋予自己的虚无缥缈的幸福感。努力工作也不再是实现信仰的途径,而是变成了获取财富和资源的通道。于是,努力工作不再与获得幸福画等号,而是和获得财富画了等号。人们把努力工作的劲头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财富和资源。获得的财富又刺激人们追求更多的财富,人们最终都变成了金钱的奴隶。因此,美好社会不会建成,人们会在追逐金钱的过程中沉沦堕落。

韦伯的论断未免过于消极,但也是一个警醒。现代社会,很多人都会讨论钱和幸福之间的关系。有的人觉得有钱就会幸福,有的人觉得有钱不一定会幸福。但韦伯告诉我们,这些想法都错了。因为钱和幸福不是因果关系,它们两个都是结果,不是原因。信仰才是原因。人只会因信仰变得幸福和富有。另外,韦伯的分析也为我们工作带来了启发:无论现在你的岗位多么低微,你的工作多么无聊,你都要尽最大的努力,尽可能完美的去完成,因为工作本身是没有什么价值可言的,这份工作是因为有你才有价值。比如说,在互联网发展早期,产品经理是一份不受人待见的工作,他的技术比不过程序员、营销比不过市场专员,不专业、爱指手画脚成为产品经理的标签。但是自从乔布斯开发出苹果系列产品以后,人们认识到了产品经理整合资源、调动人力的重要价值,一时间成为了互联网公司最有价值的岗位。这也是我们看到很多企业创始人都称自己为产品经理而不是 CEO 的原因。

以上就是涂尔干和韦伯这两位社会学家的观点,他们都是用科学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社会规律。但是这两位社会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态度:不管美好社会会不会建成,我们单个人都无能为力。就好像命中注定一样,我们只能看着社会沿着既定的道路走下去。但是到了现代,人们的独立意识不断觉醒,社会学家的思想也发生了转变。逐渐认识到:社会首先是人创造的。是人的行动塑造了社会规律,社会规律反过来约束了人的行动。社会规律不会死死地扼住我们命运的咽喉,让我们动弹不得。我们应该重新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三部分

下面来看看社会学家如何理解人和社会的关系?

美国社会学家米德认为,人在出生以后的一段时间里,社会还没有对人形成影响,是随着自己的天性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人的这种状态被称为是“主我”。但是随着人的进一步成长,就会开始观察别人的反,按照别人的态度来改正自己的行为。比如说上学的时候家长和老师们喜欢学习好的孩子,这个时候小孩就会主动放弃一些娱乐活动来学习课本,成为家长和老师们喜欢的孩子。这个时候,我们对自己的定义就不再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孩子,而是一个学习好的孩子。这种通过观察别人的反应来重新定义的自己被称为是“客我”,客是客人的客。这个时候我们开始受到了社会的影响。

但是社会对我们的影响还会进一步深化。美国社会学家库利认为,随着我们的进一步成长,我们不光观察别人的反映来改正自己的行为,而且还可以想象将来我们做了什么别人会怎么评价。比如说除了考试以外,我再练习画画,老师和家长对我的评价是不是会更好呢?如果是的话,那就去做。这个时候,我们对自己的定义就不是一个学习好的孩子,而是一个学习和画画都好的孩子。这种通过想象来定义的自己被称为“镜中我”,就是镜子中的自己,而这个镜子就是社会。在这种状态下,社会就像一面镜子一样,随时随地提醒我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镜子里反射出来的那个想象的“我”。最后,当每一个人都在对着镜子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时候,社会就脱离了我们的掌控,一旦社会脱离了我们的掌控,它就反过来约束了我们自己。

社会学家戈夫曼提出了一个叫“拟剧论”的理论,解释了脱离我们掌控的社会是怎么约束我们的。他认为,我们就像舞台上的演员,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我们都在按照社会给的剧本,在后台准备,在前台表演。社会里的其他人就是观众,负责给每一个演员打分。终其一生,我们都在舞台上努力地和其他演员配合,演出最完美的自己。

前面我们讲了,社会是舞台,人是演员,要拿着剧本来进行表演。但是如果剧本不是一个,而是好几个,那么我们就可以按照剧本进行相对自由的演出,舞台对我们的控制力就小了。那么在社会学中,什么是剧本呢?作者认为,这个剧本实际上就是文化和制度。

当我们只接触到一种文化和制度的时候,社会对我们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于是就产生了前面我们介绍的两位社会学大师的观点。但是如果我们能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制度,社会对我们的影响就会变小,甚至人们可以改变社会。比如说,在民国以前,中国是儒家文化传统。在这个文化传统里,结婚要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有人要是敢自由恋爱的话整个社会都会谴责、甚至拆散这个家庭,《孔雀东南飞》这篇中学课文就反映了这个情况。但是到了民国的时候,西方的思想涌入到了中国,人们接触到了民主和科学的精神。这个时候,自由恋爱已经成为了一种潮流。有人要同居的时候,会特地把消息放到报纸上,当然,这个时候也会有人站出来说这样做“有伤风化”,但是这种看法已经没什么用了。到了现代,如果还有人再提倡包办婚姻那一套,会遭到整个社会的谴责。因此,我们能够接触到的不同类型的文化和制度越多,我们受到社会的影响就越小。

作者认为,我们现在就处于一个社会对我们影响越来越小的时代。全球化、互联网络把所有人连接到了一起,所有人都可以共享、交换、借鉴别人的文化和制度。这个时候,人们可以不用总是呆在自己的社会里,受自己社会的文化和制度的影响,而是可以去主动感受、主动融入其他符合自己心意的社会中。这个时候,社会对我们的影响正在逐渐瓦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人们已经开始质疑绝对客观真理的存在。因为信息太多,每个人只能拿着自己掌握的信息解读社会现象和听到的故事,没有人能够说自己掌握了真相,所以一切事情都变成了相对的。对错不重要,我们相信什么,我们学到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比如说,端午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吗?一派主张是,另一派主张不是。这个时候最明智的做法不是支持谁,而是看看这两派为了支持自己的论点说了什么。学到了别人看问题的角度,增长了见闻,比纠结这件事谁对谁错更有意义。

另外,人们开始拒绝社会给自己贴标签,都在努力展现自己的不同,重新塑造自己的身份。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会去培养一两个比较小众的兴趣,比如说看京剧、录小视频、玩极限运动等等,并在上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就是为了证明自己与别人不一样。而且,人们的消费动机也发生了变化,不再只是为了吃穿用住,而是通过自己购买的商品,重新塑造自己的身份。比如说,虽然许多人明知道自己不会看,但依然购买了很多在线付费课程。很多人没有时间去读大部头的书,却会花高价去买精装本摆在家里。实际上,并不是这些人喜欢乱花钱,而是他们在塑造自己“求知好学”的身份,尝试给自己在社会中找一个新坐标。

总的来说,社会对我们的影响正在逐渐瓦解。而人们质疑绝对客观真理存在的态度,以及每个人重新塑造自己身份的行动,又进一步削弱了社会的影响。我们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选择自由,人们进入了改造社会、重新塑造社会的新时期。你现在的一切行为和思想,都有可能成为未来新社会规则的一部分。因此,在这个时代最好的生存方式,就是珍惜这种自由,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脱离当前文化的束缚,追求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和所有人一起,重新塑造一个新社会。

第四部分

最后,我们以婚姻和信仰为例,看一下在这两个传统话题下,社会学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新观点。

先来看看婚姻。我们一般都认为,每个人都有自主选择伴侣的权力,而选择是否与伴侣共度一生,组建家庭,最重要的考察因素是爱情。几百年的文学作品都告诉我们,和你爱的人成家庭,两个人快乐地工作生活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社会学提醒我们,理想是理想,现实是现实。实际上,这种爱情至上和自主选择伴侣的自由是近几十年才实现的。我们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在工业社会之前,家庭并不是爱情的产物,而是为了获取各种资源,艰难生活下去的一种手段。古代人形容模范夫妻一般用一个成语“相敬如宾”,这个成语的意思就是夫妻之间要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彼此。客人之间是没有爱情的,夫妻也是一样,但是工业革命爆发以后,人们都涌入了城市,上班工作,下班回家,工作和家庭分开了。另外,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只要一个人的收入就可以应付整个家庭的开支。因此,出现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分工:男人在外面工作,女人在家相夫教子。这个时候,人们不必再把家庭当作获得权力和资源的手段,而是作为爱情的归宿。不过这个归宿是有条件的:女人没有人生的自主权,她只要作为一个居家的贤妻良母就可以了。

周星驰的一部电影作品《喜剧之王》中有一句经典台词,是男主角对着女主角大喊“我养你啊”。虽然这只是一句电影台词,但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象:男人要努力工作养家,女人要照顾好这个家庭,一切都是理所应当。一直到近几十年,由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市场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男女又都变回了生产者,女人和男人一样,都掌握了自己人生的自主权。到了这个时候,爱情至上和自主选择伴侣的自由才基本实现。比如现在流行的裸婚、闪婚、形婚,都是一种婚姻自由的体现。

我们再来看看宗教。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理性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宗教在不断萎缩,信教的人会越来越少,甚至从社会上消失。但是社会学提醒我们,宗教不仅不会萎缩,反而会不断壮大,最终,宗教会伴随着人类的历史永远存在。怎么理解呢?

在开始理解之前,我们先得明确一下,什么是宗教?作者认为,宗教的定义是由三个条件构成的:团体、必须遵守的教条和让追随者膜拜的东西。比如说,基督教组织了一个团体,这个团体里的人被称为教徒。教徒们每天都学习《圣经》中的教条并遵守里面的教义。教徒们人手一个十字架,周末的时候会带着它去教堂礼拜。所以,只要有一个团体,这个团体中有必须遵守的教条和让追随者膜拜的东西,我们就可以把这个团体看成是一种宗教。

比如,我们可以来看看足球运动符不符合宗教的定义。首先,它有一个团体,可以是俱乐部,也可以是粉丝群。在这个团体里面的人,大家称他们为球迷。另外,它有很多资料让球迷们去学习和遵守,甚至达到了狂热程度。有一些球迷在比赛开始前会制定一些规则,比如说“开赛那天不准穿红色衣服”“必须准时看完全场球赛”等等。如果自己心爱的球队输了,有些球迷会觉得是因为自己不守规则造成的,比如说自己开赛那天穿的衣服是蓝色而不是红色。最后,米兰的圣西罗球场就是大多数足球迷的圣地,每年都有大批球迷到圣西罗球场进行朝圣之旅。这样看来,足球运动具备了团体、必须遵守的教条和让追随者膜拜的东西三个条件,完全符合宗教的定义,那么在社会学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把足球运动也称为宗教。

这样看来,很多事物,比如游戏、健身、旅游等等都可以称为宗教,或者正在慢慢变成宗教。事实也确实如此,宗教的形式可能发生了变化,但是宗教本身并没有消亡。在当今社会,人们更容易找到和自己理念相同的伙伴,结成团体,拿着让自己有归属感和自豪感的东西,共享自己的观念,遵守团体的规则。未来,各种大大小小的团体都会具有宗教的特征,而不同形式的宗教会越来越多,并伴随着我们不断的成长。

总结

我们再来系统回顾一下这期音频的内容。

第一,社会学家要研究社会,首先要承认社会地位对人的重要作用,并把社会学的想象力作为研究方法。

第二,两位社会学大师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总结了社会的规律。涂尔干认为,相互依赖性的降低导致了社会混乱。未来人们会增强相互依赖性,美好社会必然会建成。韦伯认为,人们追逐金钱财富而放弃了信仰,才是社会混乱的根源。美好社会不会到来,人们会在追逐金钱中堕落。

第三,人们对自己的定义,经历了一个从“主我”,到“客我”,再到“镜中我”的发展历程。社会对我们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加深。最后,社会就像舞台,人就像演员,终其一生都在舞台上努力地和其他演员配合,演出最完美的自己。但是,社会对我们的影响不是绝对的,我们能够接触到的不同类型的文化和制度越多,我们受到社会的影响就越小。当今时代,全球化、互联网络把所有人连接到了一起,所有人都可以共享、交换、借鉴别人的文化和制度。社会影响变弱是一个必然趋势,我们会更加自由。这个时代最好的生存方式,就是珍惜这种自由,和所有人一起,重新塑造一个新社会。

第四,社会学在研究婚姻和信仰两个传统专题的时候,给我们带来了新观点。社会学研究指出,爱情至上和自主选择伴侣的自由不像我们想的那样天经地义,它是近几十年才产生的。宗教不会随着科学和理性的发展而消亡,它会以不同的形式,伴随着人类的历史永远存在下去。

撰稿:孙鲁
脑图:摩西
转述:满超

 划重点

1.社会学家要研究社会,首先要承认社会地位对人的重要作用,并把社会学的想象力作为研究方法。 2.社会首先是人创造的。是人的行动塑造了社会规律,社会规律反过来约束了人的行动。 3.社会对我们的影响不是绝对的,我们能够接触到的不同类型的文化和制度越多,我们受到社会的影响就越小。 4.宗教不会随着科学和理性的发展而消亡,它会以不同的形式,伴随着人类的历史永远存在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