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彩回放| 快来领取次生灾害风险解读及应对策略的“课堂笔记”

 xlearner 2021-05-23

引言

瑞再研究院发布的sigma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的保险损失达到810亿美元;其中因次生灾害事件造成的损失占自然灾害保险损失的70%以上。

为了更好地应对次生灾害风险,瑞士再保险在线举办了“次生灾害风险及保险理赔应对策略”网络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的参与者主要来自于保险公司、研究机构、保险经纪公司等,共有近250人在线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从多角度解读了次生灾害对保险行业的影响及建议、保险公司的巨灾管理举措,并分享了防灾减损和理赔痛点等。

1

瑞再洞察:

次生灾害不次要,其损失已超过灾害总损失的70%

瑞再研究院中国中心负责人黄海榕详细解读了原生灾害和次生灾害的区别,不同类型次生灾害风险所造成的保险损失,及对保险行业的建议等。

“次生灾害”缺少规范的定义,行业通常将其视为高频率(即发生频率高于地震、飓风等原生灾害事件)、中低严重程度的损失事件(相对于原生灾害造成的损失而言)。次生灾害可能独立发生,例如严重的雷暴、河流/骤发洪水、山体滑坡、山火、干旱、暴雪等;也可以是原生灾害的次生效应,包括热带气旋引发的降水和风暴潮、地震引起的土壤液化、海啸和火灾等。

从风险角度看,2020年非同寻常,再次证实了次生灾害的重大威胁。尽管2020年未发生严重的原生灾害事件,但发生了众多中小规模灾害。二者共同作用,使2020 年成为sigma有纪录以来保险损失第五高的年份,所有自然灾害(原生和次生灾害)造成的保险损失达到810亿美元,其中次生灾害造成的保险损失为574亿美元,占比约为71%。而强对流风暴和森林火灾是导致次生灾害损失的主要影响因素。

瑞再研究院强调,应对次生灾害,建议保险行业做出以下几点共同努力:

强化对次生灾害风险的认知。鉴于次生灾害事件相关损失日益上升,因此需要更多地关注次生灾害风险。随着经济和财富的持续积累、人口增长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各地区财产价值不断上升,潜在损失敞口日益扩大。保险业需要立即采取行动,更全面地评估次要风险。

提高对次生灾害风险的建模能力。保险业对次生风险建模的能力仍然有限。对于洪水和强对流风暴等某些灾害,保险业确实已运用了一些概率模型并且持续进行改进。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允许在更高分辨率的程度下进行模拟灾害损失状况,并且越来越多地使用机器学习技术与高分辨率卫星图像相结合来填补数据空白。但是,对于其他次要灾害类型,预测模型仍处于起步阶段。

鼓励建立开源损失模型框架,在风险评估中纳入预测性信息。随着次生灾害的严重性和发生频率的急剧增加,即使根据历史损失统计数据进行校准,再复杂的模型也无法适用于新的情况。这是因为,历史并不总能适当反映当前状况。保险公司需要系统地评估历史损失数据的代表性,识别潜在的统计变化趋势,并将前瞻性观点纳入风险评估。

更加详尽地监控风险变化和理赔情况,并在法律和监管允许的范畴内共享数据。许多市场上的理赔报告和损失统计数据,无论是来自政府部门、保险公司还是保险业协会,仍然缺少判定具体次生灾害保险费率充足度所需的细致度和历史一致性,也不足以早期识别新出现或变化的损失状况。如果保险风险转移模型能够更好地察觉趋势,调整风险溢价(也包括原生灾害风险),将会更具有可持续性。但是,必须确保以遵守竞争和反垄断法律的方式共享行业数据。

了解灾害之间的相关性。如果未达到再保险转分保条件,中小规模损失事件发生的频率上升可能令保险公司缺少保障。对此类总体保险结构进行完善的成本分析,就需要了解个别次生灾害的聚类统计及它们与其他灾害的共生关系,不同类别灾害的内在发生相关度,及气候变化的综合影响等。

  2  

瑞再实践:

巨灾管理以及防灾减损和理赔痛点

事件发生前:最佳的灾害响应在于提前采取行动

第一,加强对风险暴露和保障范围的了解,掌握各不同区域可能承受自然灾害打击的投保人情况。根据经验及时判断出可能受影响的投保人及其损失情况,并随时与业务、核保团队就人力、物资需求、理赔成本费用等问题进行沟通。

第二,公司内部可以考虑成立一个巨灾应对小组,针对不同的类型和级别的风险,采取对应的措施,比如地震响应、洪灾响应等。根据不同区域的灾害特点,每年在灾害高峰来临前,对员工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甚至可以安排场景测试。由于巨灾事件往往带来短期内索赔事件的激增,保险公司与公估公司甚至某些专业的施救公司等第三方服务商是否有签订服务协议以便及时响应,更是能够深刻影响到巨灾事件的理赔发展趋势。

第三,也要预见到政府或行业监管部门介入和指示,以及高科技技术在灾前预警中起到的积极应用。另外,近年来保险人已经开始从单纯地赔付损失向预防损失开始转变,这对于防灾减损也是十分重要的。

具体案例:

仓库防台防汛应急预案和指南

以仓库为例,保险人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协助被保险人做好防台防汛工作?一是防汛物资储备,要关注防汛物资储备是否充足,库内作业能否正常运转、物资安全是否有保障等;二是健全防汛机制,明确是否有完善的管理规章制度,防汛指挥机构和演习演练、以及值班巡查机制是否建立等;三是灾前再检查,可以采用与被保险人联合现场查勘的方式,尤其对于照明和防雷系统、下排水管网系统、临时挡水坝、架高垫层防水防渗、排水设施配备等在灾前需要进行再次检查。

事件发生中:灵活调整应对策略,熟悉理赔查勘要点和建立良好沟通至关重要

灾害事件发生期间,保险人首先不能忽略的就是快速响应理赔和指导客户报案。在某些情况下,“保险+科技+服务”的模式和巨灾事件的应急管理计划有很好的适配性。比如,洪灾发生期间,不仅可以在防灾减灾体系中全方位地应用雷达卫星等技术来有效预防灾害,还可更加快速准确地评估灾害规模,在第一时间评估出受灾最严重的区域和标的在哪里,以及尽快派遣相应的代表进行联系并赶赴现场,让客户尽快得到相应救助。

其次,极端事件来临时,对内部基层业务的非理赔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使基层业务人员能够针对小额赔案掌握基本的理赔处理流程,甚至可以考虑对某些员工授予一定金额以下的理赔处理权限,这对于灾害事件期间快速处理赔案都是十分有意义的。

第三,也要预见到政府或行业监管部门介入和指示,以及高科技技术在灾前预警中起到的积极应用。另外,近年来保险人已经开始从单纯地赔付损失向预防损失开始转变,这对于防灾减损也是十分重要的。

具体案例:

某引水河渠工程在洪涝灾害中保险理赔典型问题和痛点分析

暴雨和洪涝风险带来的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容易在低洼施工区域形成内涝、进水和回淤。主要损失项目和特征包括:

图片

在保险理赔现场查勘中常见的典型问题和痛点有:

排水和清淤

排水费用可以按照测量后的排水量乘以排水单价,或按水泵排水台班费用等方式计算。抽排水量的计量会受到自然渗流、蒸发,实际排水方式和测量时间、不同计量和计算方法、排水单价等的影响;水泵排水台班费用则需要核实准确的工时和其他辅助费用的记录。

淤泥清理费用,则需要确定属于保险意义上的部位上积淤的清理,认定其目的,区分其属性、明确清淤方式、进行相对准确的现场工程量测量、重新分析和确定清淤单价等,才能计算核实出相对清楚的清淤费用。

如果洪涝灾害造成的大范围积水和淤泥回淤,由于排水和清淤作业和施救费用、其他的清理费用条款,或修复工程费用具有目的相通属性重叠,如何在损失核实时按照保单规定定性和分类,确定保险赔付的原则和标准等会对定损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是保险双方容易产生巨大争议的聚焦点。

临建工程

主要关注点在于临时施工道路、栈桥、营地、材料和构件加工厂的损失程度、范围、实际的恢复目的、方式、工程量和单价等方式计算损失金额。还需要注意工程合同清单中对应项目的金额、和实际应承保金额的差异,是否存在不足额率?保单如何规定、如何操作和计算,需要理赔人员仔细地审核工程量合同,保单条款,确定正确的保险赔付的原则和方式。

主体和永久工程

在建河渠和护坡等永久工程多为水泥改性土换填或混凝土工程等。实操经验要求理赔人员关注受损工程灾前和灾后工程进度和形象面貌,核实损失程度和范围;跟进评估修复设计方案、依据和预算,根据保险赔偿原则,计算出相对准确的赔付金额。另外,在理赔实操中,还需要特别关注被保险人承保商在施工中预留的工艺余量等因素。

施工用工程材料

需要现场查勘清点沙子、骨料、水泥,钢筋除锈费用,证据材料核实,对进货时间、采购费用、账面查询等方面证据材料的核实。周转性材料的按着保单规定的折旧赔付原则计算。

其他

承包商拌合系统、构件加工厂,自有的用于施工目的的大型机械和机电设备一般不属于保单承保范围。文明施工费用、措施费用和施救费用等也需要理赔人员仔细审核保单,核实该部分费用是否有在保单中进行扩展承保。

事件发生后:建立内外部反馈机制,更好地应对下一次事件

在内部,我们可以在事件发生的6个月以及12个月后进行审核,对整个巨灾事件进行系统分析比如,事件发展趋势,理赔包括索赔、结案发展趋势,服务提供商比如公估或者施救单位的表现等等。在外部,甚至可以聘请第三方咨询公司对事件进行分析和审查,还有通过客户满意调查收集对服务情况的反馈,确定可以提升的空间。

具体案例:

2020年4月澳大利亚Rockhampton冰雹事件

Rockhampton冰雹事件导致4万起索赔,平均赔付金额达39,100澳元。该事件造成的总体损失最初估计远小于5亿澳元,而现在估计为8.39亿澳元。通常在事件发生后的6个月内,大多数冰雹损失能够非常接近其最终损失;但在这此事件中,自灾害发生之日起9个月后,重大损失情况还在持续恶化。

损失增加的原因之一与房屋建筑的受损部位有关,该地区的屋顶材料广泛应用了太阳能电池板,致使平均赔款的增加。

另外一个之前没有预见到的因素是Disaster Chasers索赔顾问,这些索赔顾问会主动联系地区居民,告诉居民他们的房屋遭到破坏,如果居民签署了他们的权利,顾问将直接与保险公司打交道,以代他们索偿。在损失发生后的数月间保险人不断收到逾期索赔通知,从中可以看到这些活动的影响。

接下来,在2020年10月31日昆士兰州东南部的冰雹事件中,我们看到了从这次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经验。整个保险行业的重点是通过多媒体渠道进行宣导,宣导的重点是保护被保险人直接向保险公司索赔而不是通过代理索赔的权益。业界齐心协力促进一致的宣导,以确保客户的权益。该事件为客户和保险公司都带来了不同于以往的体验。

保险市场的风险评估仍着重于原生灾害风险,较少关注次生灾害风险,这种情况需要改变。在这方面,保险/再保险公司可以多做贡献,帮助家庭、企业和社会增强抗灾韧性。我们呼吁行业将次生灾害作为风险评估规划的重点,更细致地监测损害和理赔模式,来捕捉新出现的趋势;另外还需要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共享信息。关键在于,自然因素与社会经济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会影响次生灾害的发生动态。我们必须进一步考察这些互动关系,并加强对它们的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