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消化一下:改变中国的邻家爷爷,您走好!

 昵称535749 2021-05-23

昨天 23:23

大家好,我是在观网陪您看中国的谷智轩,今天我必须要加更一期,因为几个小时前,一位改变了中国的老人,永远离我们而去了,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享年91岁。在节目之前,我首先要给大家澄清一件事,今天午前,我在节目评论区看到不少粉丝要求观网道歉,就立马赶来办公室了。原因是CGTN今天上午发布了袁隆平逝世的消息,我们的官方微博随后转发了。CGTN是央视旗下的权威媒体,是我们日常工作中的可靠信源,报道出现这样的失误,也是让我们没有想到的。但反观我们自己,对于如此严肃、重大的消息,我们同样作为媒体人,没有去再三核查就转发,这就是失职,理应道歉。在这里,我代表观网,向各位朋友们说一声:对不起,希望你们原谅。一提到袁隆平,我们大多数人的第一概念,就是厥功至伟、光芒万丈,但其实,袁老生活中也是一个爱好广泛、有血有肉的普通的中国人。本期《消化一下》,就带大家一起缅怀袁隆平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一生。

上下5000年来,饥荒一直是悬在中国人头上的一把剑。袁隆平研究出的杂交水稻,从根本上提高了农业生产力水平,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人口爆发式增长带来的吃饭问题。我们可以毫无疑问地说,中国发展到今天,袁隆平功不可没。

这位写在课本里的老人,1930年出生在北京协和医院,巧的是,为他接生的,就是后来的中国现代妇产科奠基人、中科院第一位女学部委员林巧稚。 30年代的中国,正经历着抗日战争,袁隆平的童年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光是小学,他就随着当时的中央政府败退的路线,辗转了湖北、湖南、重庆三地。1949年解放前后,他考上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主修遗传育种。解放后院系调整,1953年,袁隆平毕业于西南农学院,也就是现在的西南大学。

袁隆平毕业后不久,中国就经历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加上50年代末的“三年自然灾害”,国民经济陷入困境。在1960年的饥荒之中,袁隆平有一次远远看到马路边有很多人,走近一看,路边躺着两具尸体,都骨瘦如柴。此情此景,让袁隆平深受刺激,自此,他决定投身农业科研,不断研究高产的水稻。文革中,遇到实验稻田育种被人破坏,袁隆平也没有停下实验的脚步。1974年,他成功选育出高产杂交水稻组合,比普通水稻增产两成。1976年,这种水稻开始定点示范推广。到了1988年,中国的杂交稻面积达到了1.94万亩,占了水稻总面积的近4成。

袁隆平并没有满足于已有的成绩,1997年,他再次发起研究,这次要攻克的,是超级杂交稻,除了可以增产之外,还要提高营养价值,用来帮助减少贫血和视力缺陷。到了2011年,袁隆平指导的“Y两优2号”超级杂交稻取得突破,平均亩产926公斤,创了中国大面积水稻亩产最高纪录,这个纪录,后来又被他的团队不断打破,我刷我自己的记录,太秀了。

沙漠化和土地盐碱化一直侵蚀着中国的耕地,袁老也向这个威胁发起了挑战。2014年,耐盐碱的水稻开始立项,要在3到5年内,选育出能够亩产300公斤以上耐盐碱的水稻品种。2017年,该品种开始实地测产,次年就开始了全国推广,这就是这两年经常见诸报端的“海水稻”。

讲到这,我们还只看到了袁隆平辉煌的人生中,奋力工作的一面。平时,大家谈到科学家,总会觉得这帮人都是书呆子,只会专心研究,没有爱好,不近人情。然而在生活中,袁隆平更像有趣的邻家大爷,充满了反差。虽然工作努力,但人家自曝,上班从来不打卡,还强调“我是特殊的”。

袁隆平他老人家,爱好非常广泛,擅长运动,还会跳踢踏舞,在70岁以前,他每天都要健身、游泳,提醒自己不要吃太多肥肉,怕变成一个胖子。他有一次接受采访的时候,还吐槽说:有的高级干部没啥爱好,退休之后没事儿干,不打牌不下棋,结果大脑得不到锻炼,得了老年痴呆。

袁老不止擅长运动,音乐也有所涉猎,会拉小提琴。他在提及早年在农校附近拉琴的感受时说,夜晚时分,月光满地,蛙声不绝,琴声能消除一天的疲劳。而他的老伴会弹钢琴,两人在家经常搞合奏,神仙眷侣,实名羡慕了。

虽然老爷子高寿,但人家心态非常年轻,说自己也是80后、90后。73岁的时候,袁老还去考了驾照,平时没事就喜欢开车。

袁隆平不得不提的另一大特点,就是语言天赋。1953年,袁隆平刚毕业,就被分配进农校校园,开始执教。这个时候,恰好学校缺个俄语老师,就把他分配过去。为了教学,袁隆平在很短时间内掌握了俄语,我一个科班出身学俄语的,实在是惭愧。除了俄语,袁老还自学了英语,听、写、读都没有问题。2017年,他甚至用英文,在专家教授面前做了一场演讲。

不仅如此,袁老还是个段子手,打趣地说自己“还有KPI要扛”。听到记者说他是“国宝”,他立刻否认“我不是国宝,国宝是熊猫,我变成动物了?”因为袁隆平太出名了,去哪都引人注意,他还经常吐槽自己隐私权越来越少。不过啊,最让袁老“烦恼”的,还是带学生。他在接受央视采访的时候这样说,带学生辛苦得很,既要指导搞试验,又要改他的论文,这麻烦得很,死脑细胞的。主持人接着问,团队好管吗?老爷子开始搓脸挠头,连连叹气,真性情!

今天这期加更,不仅是为了缅怀袁老,还想让大家了解到,袁老不只是课本里那个家喻户晓的大科学家,生活中的他,还是一个有血有肉、和蔼可亲的爷爷。我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过,一位网友的母亲在高铁上遇到过袁老,一个改变了中国的科学巨匠,出行还是低调地选择了二等座,一路亲切地和人合影拉家常。这一幕,我们似曾相识,用一个共同的词来形容这些共和国的巨人们,当属“国士无双”。袁老,走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