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 宁】读 书

 西岳文化 2021-05-23

文/刘 宁

读  书

从小到大,保持着唯一好的习惯就是:爱读书。

小时候,在我还没有上学识字前,我就会拿着父亲在家里放的几本诸如《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毛泽东选集》等书籍,用钢笔自己模仿封面上的大字扭扭歪歪的学着写字,但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上学后,开始了识字断句,每次拿到新学期发到手里面的新课本,总是抑制不住心中的狂喜,闻着新书中充满着油墨味的一页页纸张和铅字,好似小牛闻到了青草的芬芳一样的陶醉,打开书本就急不可耐的开始翻看着读了起来。回家后还央求父亲用牛皮纸一本本将书皮包了起来,因此,从小爱书,读书就成了我的癖好和习惯。

 上了小学,初中,中专。我依然对读书保持着不变的炽热和兴趣。虽然身边的书很少,但还是搜肠刮肚的在自己的周围寻找书来读。一有空只要身边有书可读就不觉寂寞,总是拿起书本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读书的种类也跟杂乱,囫囵吞枣,毫无章法和目的,只是一味的跟随自己的兴趣爱好去看书,读书。中专上学前,主要读的是课本,偶尔也读一些课外书,但是初中上学时读的课外书确实有限,偶尔会读到如《悲惨世界》的世界名著,却对金庸等武侠小说不感兴趣,中国四大名著到现在我也没有全部读完,应该只是对《三国演义》通篇读完,其他的书籍就是一些《故事会》,《青年文摘》等杂七杂八的书籍,为了读书也发生了像在初中时读课外书,上课时被老师发现,老师现场撕书的糗事。庆幸的是在读到中专时,读书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和选择性,也更加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凭和文化程度,主动报考了西北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科和本科自学考试,就接触到和阅读了许多古今、中外世界名著,唐诗宋词元曲,中国、外国近现代文学名著及文学发展史,也喜欢上了许多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诸如:沈从文《边城》,钱钟书《围城》等,也开始自己研读《资治通鉴》,外国的歌德《浮士德》,但丁《神曲》,海明威《老人与海》,巴尔扎克《高老头》等,更是对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川端康成《雪国》等作品中的生活或场景充满了向往和憧憬,现实主义作品照亮我更加认清现实,浪漫主义色彩作品帮我打开丰富的想象和视野,其实我读的好多作品都是章节或选段,但名著的巨大魅力就在于此,使我深陷其中,不读则已,读之则难以罢休矣!

在书籍的海洋里我浮沉遨游,读书不仅充实了我的生活,也增长了我的文学知识储备,还提高了我的文化程度,使我在业余时间取得了西北大学自学考试大专和本科文凭,使我更加觉得学习的重要,读书好处就是多多益善。

自从参加工作后,步上社会道路,我依然坚持着读书的习惯。随着工作,结婚,生子等自己人生历程的推进,不管外界如何变化多端,书籍仍然陪伴在我身边。这时候我的读书范围更广,应用也更加贴合实际,当我的读了《谁动了我的奶酪》后,我感同身受,并将这本书推荐给身边的朋友阅读,组织自己的同事共同阅读这本书,我激情高涨,热情非凡,用书中的道理来激励和指导自己的人生。就这样,读书馆也就成了我的加油站,因此,只要自己油料不足时,就会主动去图书馆加油补料,通过读书来充实自己,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通过读书来武装自己。

读书,使我不断明白事理,丰富开拓视野,使我能够超然面对生活,让我自己的人生道路走得更加坚定,人生旅程更加精彩。

总之,唯读书乃人生第一大乐趣,此生不能懈怠也!


作者简介:刘宁,咸阳彬州市人。长年混迹咸阳。七尺男儿,内心朴实,喜咬文嚼字,却囫囵吞枣,无任何建树。随性而为,有感而发,快乐自己,取悦他人,同乐足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