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足癣(脚湿气)中医治疗专家共识

 文炳春秋 2021-05-23

中医:脚湿气(西医:足癣)解读

中医认为:

本病多因患者平素生活起居不慎。

久居湿地地区→趾缝潮湿→脚汗多而外感湿邪;

或因湿邪困脾→脾失健运→脾虚湿蕴下注足部,蕴积生虫;

久则湿热化燥→耗伤阴液→肤失濡养→风虫滋生;

亦可因接触患者的用具沾染虫毒导致。

西医认为:

是指发生在足部的一种浅部真菌感染性皮肤病。

引发的主要致病真菌是红色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趾间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等,整体免疫功能低下者如糖尿病、HIV感染者是高危人群。

以足趾间浸渍、糜烂、水疱、脱屑、肥厚、皲裂、自觉瘙痒、常伴特殊臭味为临床特征,严重者发生丹毒。

糜烂多见于夏季、雨季及潮湿时,干燥、皲裂多见于冬季及干燥季节。

所有人群均可患病,成人多见。

1治疗原则

根据辨病、皮损辨证、病型等多方面相结合辨证论治。治疗方法有外治法、内治法和联合治疗法。

1.1 外治法原则 单纯外治法适用于初发、病灶局限的患者。湿敷法、浸泡法适用于湿热下注证;熏洗法、浸泡法适用于血虚风燥证;封包疗法适用于皲裂、肥厚者。湿敷、浸泡和熏洗的药液温度以舒适为宜。注意避免烫伤和刺激性强的药物。疗程至少 4周。

1.2 内治法原则 内治法适用于外治法疗效欠佳、反复发作、或合并有其他不利于本病治愈的系统疾患(如糖尿病、艾滋病等免疫功能缺陷)或不愿意接受外治法的患者。疗程至少 4 周。

1.3 外治法联合内治法原则 联合治疗适用于重度、受累面积较大、反复发作、或伴有某些系统疾病(如糖尿病、艾滋病等)的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辨证论治

2.1.1 湿热下注证 皮疹呈足趾间浸渍、发白、基底红色糜烂面、水疱、渗液。皮疹渗液多、浸渍发白明显或水疱密集为湿重于热;皮疹渗液多且水黏如脂、基底糜烂面潮红、灼热、甚者足部红肿、化脓有臭味、疼痛伴发丹毒为热重于湿;水疱较多、渗液粘或不粘、糜烂面淡红为湿热并重。可有不同程度瘙痒或不痒;可伴有恶寒、发热;口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黄或苔黄厚腻、或苔白厚腻;脉滑或滑数。治宜利湿清热,解毒杀虫。

2.1.1.1 外治方 用苍肤水剂加减湿敷或浸泡,常用药物:苍耳子、地肤子、蛇床子、土槿皮、苦参、百部、枯矾等 。加减:渗液多者加土茯苓、薏苡仁、茵陈;糜烂明显者加地榆;脓液多者加野菊花、蒲公英、黄连、大黄、马齿苋;痒甚者加地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