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渊回忆南:南怀瑾老师的童子功,儿时背诵四书五经,长大一生受用

 李渊回 2021-05-23

渊回忆南:南怀瑾老师的童子功,儿时背诵四书五经,长大一生受用

大家好,我是李渊回,欢迎大家来到新一期的渊回忆南。这个内容好久没和大家更新了,今天我们来更新一些新的内容。

南怀瑾曾经回忆说他小时候,最先接触的是传统的私塾教育。就是小孩子在家里面读书,把老先生,老师直接请到自己家里来教。

在老先生的带领下,最先读的就是儒家四书五经中的《大学》和《中庸》。当然,这个不仅要读,而且要能够认真背诵下来。

这个背诵的过程当然枯燥乏味,不过南怀瑾老师从小就天分较高,记忆力较强。这些简单的背诵任务,并不能难倒他。他总是能把这些中国古人经典的著作,在短时间内背诵的滚瓜烂熟。

当然,根据他老人家的回忆。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记住,并且背诵也得益于我们这个古老的传统教育方式。

我们在电视或者电影里面,会或多或少地看见这样类似的情节。一群穿着长衫的小不点儿,坐在旧式的板凳上面。手里捧着一本薄薄的经典,在那里摇头晃脑,忘我朗诵。按照南怀瑾老师自己的话讲,就是像唱歌一样,把这些经典给唱出来。

在这个唱诵的过程当中,有些皮孩子趁着先生不注意,还要互相较劲取闹。不同于我们现代的学校教育,只是埋头苦读,死记硬背。这些旧式的传统教育方式似乎更加的活泼人性,更能够启发儿童。渊回认为,这也是后来南怀瑾老师不遗余力,去推广儿童读经运动的原因之一。

和我们这些现代学校教出来的学生不同,南怀瑾老师读四书五经,这些经典的著作,他老人家练的这个是童子功。也就是在孩童时期,就把这些经书点击牢牢的背诵下来,铭记于心。

等到长大了,云游四方,无论走到何处,心里都不会忘却。并且往往碰到难处,或者是生活当中的种种事情,还能联系上这些儿时背诵的经典,往往还能够有一个会心得体会,心得。

根据南怀瑾老师的回忆,现在到11岁的时候,转入当时的洋学堂读书。这里南怀瑾老师11岁,顺便提一下,大概是在1928年左右。

虽然这个时候已经转入了洋学堂读书,对这些大学,中庸之类的四书五经的国学经典,早已经不再提及了。但是有童子功的加持,在这个记忆的影子里面,始终对这些大学中庸的四书五经的经典并没有忘掉。

包括后来到了1940年,也就是南怀瑾老师23岁的时候,在军校里面教课。又碰到要讲,这些大学中庸之类的国学经典。虽然没有多加准备,但依然能够驾轻就熟,挥洒自如。这样的功夫也是靠着儿时的这个童子功。

直到后来在峨眉山闭关阅藏下山出来之后,也就是在1945年的秋天,南怀瑾老师刚刚才28岁。这个时候到了四川乐山的五通桥,应地方人士的强烈要求,又给大家讲了一次大学中庸。包括后来,无论是远离故乡,屈身在海疆。还是周游列国,旅居欧美途中。每次碰到讲中庸大学,这些四书五经的国学经典,南怀瑾老师总能靠着儿时的童子功应对自如。这样的本事确实是我们现代学校教育出来的,学生们所不具备的一种能力和功夫。

渊回认为,南怀瑾老师,这样的经验,人生经历能给我们现代儿童的教育,现代学生的教育提供一个很大的帮助,很大的启发。

我们现代人在学校背诵的那些所谓的重要内容,其实在生活当中很难遇到过,往往是被过去过一段时间就忘了,当时背诵也仅仅是拿这个背诵的东西去应付考试罢了,对我们的人生,对我们整个生活的帮助,它的作用是非常小的,所以是非常值得我们大家深思的。

好了,我们今天的渊回忆南就先到这里。时间有限,以上内容难免会有问题,或者错误,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交流批评,指正大家如果觉得有帮助,也欢迎大家点赞,收藏,转发推荐让这个有限的内容发挥无限的力量,帮助更多的人,您的点赞支持也会增加渊回内容的更新频率,最后关注渊回,能够第一时间获取更新,我们下期内容再见,谢谢大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