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72年,因为一句玩笑话,嫁给贫农的女知青,后来过得怎么样?

 阳春雪竹轩 2021-05-23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分离。”这是卓文君对司马相如的爱情,也是世人所羡慕的爱情,他们因一首《凤求凰》一见钟情,从此一眼万年。虽然他们的婚姻有些草率可至少是幸福的

1972年,因为一句玩笑话,嫁给贫农的那位女知青,后来过得怎么样?

女知青上山下乡遇贫农

新中国成立之初,生产水平低下一切都百废待兴,偏远的农村地区需要解放生产力。

因此来自城市的知识青年就被下放到乡村进行改造,对于从小在城市里生活的知青来说,农村生活条件会比较艰苦,但是经过这次改造后他们将会对如何全身心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一般知青下放到农村后经过几年历练,都深知农村条件不好,最后都会想方设法回到城市,而有位女知青却例外,她不仅没有回到城市反而和一位贫农结合从此扎根在她劳作的土地。

这位女知青叫做白启娴,1968年她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之后,响应祖国的号召来到了河北沧州的一个小村庄。

白启娴是城里姑娘,长得白净漂亮,身为大学生的她学历水平也高,特有的知识分子气质在一群农民中鹤立鸡群,尽管如此她并没有因为身份地位差距疏离村民,而是和他们打成一片一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让白启娴响应“贫下中农结合”的号召,和当时还是单身状态作为大队上的记分员毕振远结婚,年少无知的白启娴随口答应了。

俗话说得好“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但听到这句话的毕振元远当真了,在一帮人的怂恿之下,

白启娴竟然真的就稀里糊涂和农民毕振远结婚了。

父亲反对分道扬镳

两人结婚之前都没有什么接触过,结婚当晚白启娴才发现自己的丈夫相貌平平,身材矮小,白启娴并没有因此嫌弃毕振远,反而义无反顾和他结婚。

婚后不久,白启娴按照传统回家探亲,带着丈夫毕振远来到父亲工作的天津,白启娴原以为通情达理工人出身的父亲不会有门户之见会接受自己的农民丈夫。

没想到却父亲很生气将他们拒之门外,两人非但没有得到父亲的认可和祝福,父亲反而还一个劲要求白启娴离婚。白启娴一气之下断了和父亲的联系,跟着丈夫毕振远狼狈回到河北生产队里。

父亲让他们二人离婚,对白启娴看来这只是父亲一时糊涂不理解罢了,而对于毕振远来说这是对他的侮辱。

没有基础大厦将倾,两人之前并没有感情基础经营好婚姻这座城墙也不太可能,世俗间的柴米油盐鸡毛蒜皮,都足以让两人争吵不休,有时毕振远心情不好还会对白启娴拳脚相加。

即便如此白启娴还是没有一走了之尽,想方设法维持段婚姻。

波折心路历程

后来毕振远和白启娴两人有了孩子,白启娴为了避免和毕振远发生冲突,她将所有精力都投入到孩子身上,两人之间关系在这段时间稍微有些缓和。

可这个偌大的家不是毕振远一个人能够撑起来的,作为大学生的白启娴是高知分子,很快就在学校谋得一份职位,在照看孩子之余她还要到学校工作维持这个家庭的生计。

毕振远是农村出身,思想严重固化,他的世界观里自己的妻子就应该是贤良淑德在家务农操持家务的那种没有办法和其他普通农村妇女一样,时常做家务农活操持全家。

这种在外面抛头露面的行为起初毕振远还能忍受,可是星星之火也能燎原,时间越久堆积在心里的怨气就越大,他对白启娴的态度愈发恶劣,对白启娴百般折辱。

可白启娴内心十分清楚自己不能丢了这份工作,否则家里没有经济来源靠着一亩三分地迟早要喝西北风。

可是毕振远又怎么会理解,他有时候还故意将年幼的孩子丢到学校,让白启娴分心无法正常教学工作。

这样的生活状况极度糟糕,生活的不如意、丈夫的不理解、孩子的尚且年幼,白启娴回想起之前发生的一幕幕,那颗坚定的心似乎开始有些动摇。

暮然回首,白启娴终于想起父亲当年的话,她百般思索后终于决定跟下定决心要跟毕振远离婚,她找到大队部要求他们开具离婚的介绍信。

可大队部总是向着自己的村里人,另外一方面大家都有成人之美,当然是能不让毕振远和白启娴离婚就不让他们离婚,因此大队部只是给他们二人进行调节,并没有给他们快介绍信,因此两人无法办理离婚。

白启娴见大队部这边行不通,无奈之下只好苦苦恳求领导给自己调换工作。

不久之后,白启娴得到领导批准带着儿女去到公社的中学工作,那年冬天学校按照规定给双职工分配铺床和稻草,白启娴身边有两个年幼小孩需要照料。

她多次向上级提交申请希望分配铺床和稻草,可是校领导却尖酸刻薄回复到:“这是双职工才能有的待遇,谁让你找个农村男人呢?”

听到校领导这番话,白启娴心中苦楚不知和谁诉说,望着熟睡的孩子和窗前的那轮明月,她不知道自己的未来究竟在何方,她究竟还要忍受这样的生活多久,白启娴内心的苦闷无人诉说。

她将自己的情绪融入在文字里,在笔尖下,于是她给媒体写了一封信,在文章中她详细交代了自己的身份背景,以及跟农民毕振远结合的整个过程,白启娴想让社会各界人士给她一个答案,她之前的选择是否正确?

关于她和毕振远的爱情故事,信中是与现实世界完全不同的生活。不知是白启娴憧憬这般生活,还是刻意美化,后来《人民日报》将这封信刊登出来之后,白启娴成为了大学生和农民结合的典范,被誉为“反潮流英雄”。

她本人还被当成所谓的英雄四处宣传,就这样白启娴迎来了自己事业上的短暂辉煌,她很快就得到提拔重用。

她先是入了党,后来还成为了全国人大代表,丈夫毕振远对她的态度也大为改善,一切似乎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好景不长几年之后某些政治原因,白启娴失去曾经的光环被解除所有职务

她再次跌落谷底,丈夫也不再对她嘘寒问暖点头哈腰,又变成了曾经的粗鄙模样,心力交瘁她的身体愈发虚弱。

不久后白启娴父亲因病去世,回想过往经历,父亲拒绝她和毕振远的婚姻,甚至以命相逼让他俩离婚。

可是还是没让白启娴回心转意,心灰意冷的她得知噩耗赶紧回家,看到父亲冰冷冷遗体那一刻,她再也隐藏不住之前的情绪,泪水如同洪流冲溃堤坝不断涌出,她扑在父亲身上嚎啕大哭。

她已经很多年没有这样了,她后悔当初的决定,为何没有回到城里在父亲膝下承欢,此刻她孤独弱小且无助。

睡梦中永远睡去

生活总要继续,哪怕是与父亲天人永隔,与情深义重的妹妹分道扬镳,可是她还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维持。

家庭的开销越来越大,孩子们也要上学,白启娴和毕振远商量后向学校领导申请可以来城里做临时工。

1982年11月9日,白启娴收到消息,称学校允许毕振远从农村调到城里做临时工,这对他们家庭来说说一件天大的好事,她喜极而泣准备将这个消息告诉丈夫。

可泪水中似乎还含着苦楚,她拿起纸笔虽有千言万语想要诉说,可是在那一刻她就是无法下笔,思绪缠绕如同一团乱麻,无法理出头绪,此时她身心俱疲,躺在床上便睡下了,睡得很香很沉,再也没有睁开。

第二天在田里劳作的毕振远收到学校传来的消息,夜里白启娴因煤气罐中毒而身亡,年仅39岁。

这就是白启娴的结局,无数人为她惋惜,此刻毕振远也意识到恶行和错误,悔恨不珍惜眼前人。

这段经历苦苦折磨他多年,一直也不曾释怀,蓬头垢面的毕振远带着孩子到白启娴墓前忏悔,苦苦追思,可这又怎样呢?一些事一些人一旦错过就是一辈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