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言虚词用法:“于”字

 海珠儿书院 2021-05-23
 一、“于”与名词、代词组成介宾短语跟在动词后作补语,从而组成动补结构
         格式:动词(谓)+于(介)+名词、代词(宾语)  例如:
                                                   介宾短语
1、 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到”“从”等。例如:
     (1)、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译为“在”)
     (2)、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译为“在”)
     (3)、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在”)
     (4)、皆朝于齐。(同上,译为“到”)
     (5)、虎兕出于柙。(《季氏将伐颛臾》译为“从”)
     (6)、畜积收藏于秋冬。《天论》(引入时间,译为“在”)

2、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译为“向”“对”“跟”“与”等。例如:
    (1)、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为“向”)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对”)
    (3)、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跟”)
    (4)、赵氏求救于齐。《触詟说赵太后》(引入对象,译为“向”)
    (5)、少益嗜食,和于身也。《触詟说赵太后》(引入对象,译为“对于”)
    
3、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它往往跟在动词后面,译为“被”。例如: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2)、或脱身以逃,不能容远近。(《五人墓碑记》)
    (3)、与其饥死道路,为群兽食,毋宁死虞人,以俎豆于贵家。(虞人,猎人。)
    (4)、(怀王)故内惑郑袖,外欺张仪。《史记 屈原列传》
4、引入动作行为的起自。译为“从”
    (1)、青取之兰。《劝学》(于,引入起自,译为“从”)

        小结:以上1、2、3、4类,介宾短语跟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翻译时提到谓语前面

5、引入动作行为的归趋。译为“从”“到”“给”“在”等。例如:
    (1)、其剑自舟中坠水。(《刻舟求剑》“于”引入归趋,译为“到”、“在”)
    (2)、河内凶,则移其民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于”引入归趋,译为“到”)
    (3)、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东海。《精卫填海》(“于”引入归趋,译为“到”)
    (4)、赏必加有功,而刑必断有罪。《史记 范睢蔡泽列传》(“于”引入归趋,译为“给”)

        小结:这类介宾短语跟在动词谓语后作补语,翻译时不必提到谓语前面。句式和现代汉语一样。

二、“于”与名词、代词组成介宾短语跟在形容词后面作补语,从而组成形补结构
         格式:形容词(谓)+于(介)+名词、代词(宾语)  例如:
                                                   介宾短语
1、“于”字用在形容词后,引入与某人、某物、某种状态相比较的对象,译为“比”
  (1)、皆以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冰,水为之,而于水。(《劝学》)
  (3)、苛政于虎也。《苛政猛于虎》
  (4)、媪之爱燕后于长安君。《触詟说赵太后》

2、引入行为产生的原因。译为“由于”“因”等。例如:
  (1)、余必使尔于奔命以死。《左传 成公七年》(于,引入原因,译“由于”或“因”)

三、“于”和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而不后置的情况。一般可译为“对于”“在”。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译为“对于”)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译为“对于”)
  (3)、夜半于无人之时而与舟人斗殴。《庄子 徐无鬼》(于,引入时间,译为“在”)
  (4)、我于天下贤士,可谓亡负矣。《汉书  高帝纪》(于,引入对象,译为“对于”)

四、有时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1)、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2)、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同上)

五、“于”字与“是”字组成复音词“于是”,或作“因此”讲,与现代汉语的“于是”用法
        相同;或当“于时”讲,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这个时候”。

1、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
     也这样用。例如:
 (1)、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译为“于是”)
 (2)、广陵人召平于是为陈王徇广陵,未能下。《史记  项羽本纪》(译为“在这个时候”)
 (3)、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于是”)
(4)、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译为“于是”)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
     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如:
(1)、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崤之战》译为“从这时”作状语
(2)、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译为“在这职业上”作补语

六、“于”字组成固定结构:(“见…于…”或“受…于…”
常与“见”“受”合在一起表被动,构成一种固定结构的句式。例如: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见…于…”译为“被”)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受…于…”译为“被”)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见…于…”译为“被”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 秋水》“见…于…”译为“被”

在这种句法里,有时只出现一个“见”字在动词前,例:
(5)、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欺。《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