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宰相词人,富贵不娇,一生温柔通透!

 古典书城 2021-05-23


清代史学家赵翼曾言:

“国家不幸诗家幸,

赋到沧桑句便工。”

国家动荡才有诗人一展才华的机会,

历经人世百苦而得流传千古之壮美诗篇。

苏东坡多遭贬谪,

才有“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感慨抒怀;

辛弃疾无处展抱负,

而作“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之叹言;

范仲淹眼见边陲惨烈之战事,

方写出“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晏殊则是这其中少有的“异类”,

他没有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

十四岁入庙堂,自此后平步青云,

一路官至宰相,少有波折。

正因为此,他的词句颇具清新悠闲的韵味,

也更少了些气场与豪情。

晏殊喜爱宴请宾客,

一生所做一万多诗篇,

大都自宴会上有感而发,挥笔而就。

这些看似华而不实的文字,

实则藏着晏殊的人生与哲学。

01

孑然一身,踽踽独行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诗词伴酒饮,花与园景同赏,

写一首诗词以表当下之感怀,

原应是舒适与淡然的美好。

而尾句“独徘徊”又平添几分忧伤与孤寂。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

纵使官场得意,稳居庙堂,

晏殊也并非如想象般幸福安乐。

世人皆知晏丞相深得官家倚重,尽享荣华,

却不知他也经历了常人不可想象之悲苦——

始及弱冠,胞弟自尽;

新婚伊始,发妻病逝;

二十三岁丧父,两年后母亲随之而去;

而立之年却又经继室撒手人寰。

可以说,晏殊的前半生一直在经历失去,

后半生只好茕茕孓立,踽踽独行。

而这些往事,

在他的诗文里并未见之一斑,

若非史料记载,

人们竟不知这一生顺遂的“宰相词人”,

也有过如此悲痛的岁月。

正如其子晏几道所言:

“先君平日为词,未尝作妇人语。”

知晓旧事之后,再读其文,

便另有所感,

原来,他并非冷漠无情之人,

他的情与念,皆藏进了他的词曲中。

原是心情愉悦的与友人喝酒吟诗,

忽而想起去年似乎也有如此场景,而倍感惆怅。

一腔心事无从诉说,

只好感怀一句:“夕阳西下几时回。”

似在问人,又像在问自己。

年少时便经历亲人离丧,

而愈发稳重与清醒,

即使官至宰相,仍能保持一片赤诚之心,

温顺待人,廉洁行事。

晏殊的词集名为《珠玉集》,

一如他的人格,温润如玉,风流卓越。

02

清醒通透,旷达潇洒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销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温柔的人大都通透,

因为见惯了世事变迁,

也尝尽了人生悲苦。

在他踽踽独行的后半生里,

若没有“酒筵歌席莫辞频”的豁达,

而是颓唐低落,沉浸悲苦。

可能早就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

后世也不会有“富贵词人晏殊”,

更不会有《珠玉集》的存世。

“活在当下”这个概念,

如今常常被提起,但争议颇多。

有人认为,活在当下就是忘记往事,

是不规划未来,是得过且过。

而实际上,这四个字不应被如此简单的定义。

活在当下,是通达清醒,是潇洒大方。

木心先生曾说:

“人从悲哀中落落大方走出来,就是艺术家。”

诗人大都多愁善感,

作为婉约派代表词人,

晏殊更是如此。

他为落花作诗,也因流水惆怅,

但从未沉浸在这些悲伤里。

大到父母离世,爱妻永诀,

小到流水落花,燕去春逝,

晏殊总是轻飘飘的一笔带过愁绪,

然后端起清酒,一饮而尽。

既然悲春伤秋毫无实用,

那么追悼之后,就应藏进心底。

活在当下,是积极出世,是乐观向上,

若说得官家倚赖与运气有关,

那么能够官至宰相,便是晏殊的能力所在。

在仁宗年少,官场混乱时,

提出“垂帘听政”,稳定朝堂。

在失势被贬之时,着手教育,

扶持应天府书院,培育人才。

官拜宰相依旧不忘初心,

倡导官学,改革教育,开创“庆历兴学”。

一生富贵,却从未恃宠而骄,

至亲离世,却并不郁郁寡欢,

他一直保持着对世间的耐心与热爱,

关注花瓣的凋落,也关心落雨的漂泊,

不忘过去,不畏惧将来。

在宋朝众多词人中,

晏殊的词风一直偏属婉约,

因为仕途顺遂,少有波折,

故而有心观春秋,赏冬夏。

能够发现自然于微小之处,

把悲喜哀乐藏于词句之间,

是晏殊的天赋,亦是他的追求。

人的一生有太多的随机,

不知何时意外会出现,

打破原本的生活轨迹和未来计划。

可是生活依旧要继续,

与其整日悲苦满面,

莫不如饮一杯清酒,

着眼当下,怜取眼前人。

这便是属于“太平宰相”的人生哲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