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合群才能不被排挤?中国式“合群”,正在榨干年轻一代

 谢耳朵馆长 2020-08-13
生活中,我们有太多的事情必须做得和别人一样,否则就会受到指责。在中国,从小到大父母和老师都告诉我们要合群,而不能特立独行。
当我们还小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要以班集体利益为重,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
当我们长大了一点,父母告诉我们不能做一个孤僻的孩子,要跟同学好好相处,和他们打成一片。
当我们参加工作的时候,上级又告诉我们要重视团队合作,不能单干。
集体主义是我们社会主义中国所提倡的道德观,集体主义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因此我们从小就学会了合群,学会了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集体主义”一词在人们生活中逐渐淡化,新的词语“合群”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合群本是一件好事,是集体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它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内涵,以至于更多地表现为被迫地、违心地与他人保持一致。
例如,在学校,学生必须和同学搞好关系,必须参与到同学之间的交流中去,努力寻找共同话题,否则便可能受到排挤,而排挤对象多为那些不爱说话的学生。
在这种环境下,学生出于被排挤的压力,便很可能强迫自己加入他人的小团体,以避免被他人非议。
在公司,职工必须与同事搞好关系,否则会被视为不合群、装清高,可能会受到其他人的冷漠对待。

与上级之间也必须要保持良好的关系,因为其他人都那样做。所以自己必须也要模仿他人,否则便可能被视为不合群,从而被穿小鞋。
说到底,合群是中国社会对人们的要求和期望,那些不合群的人会受到“惩罚”。
因此很多人选择违背自己的内心、强压心中的不情愿而与他人保持一致。
权宜从众是指虽然行为上表现出和群体一致的意见,但是内心并没有完全认可群体的看法,只是迫于群体的压力才做出屈服于群体选择的从众行为。
实质是表面从众,并不代表真正的接纳。
生活中那些看起来似乎很合群的人其实很多都是权宜从众。

他们并不是真的很想加入他人的小团体,他们中的很多人其实也想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但在中国社会,不合群往往会被排挤,因此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他们不得不选择合群。
人是一种具有社会属性的动物,在许多情境中,人们由于知识储备的不足,经验背景的缺乏,可能并不能十分肯定地做出选择。
按照社会比较理论,这个时候人们就会选择一定的参照系统,作为自己行为选择的比较系统,从而引导个体做出一定的选择。
而从众所指向的是多数人的行为,自然就成了最可靠的参照系统。
例如,我们刚到一个公司,还不清楚该公司的人际氛围如何,不知道在群体中谁处于领导地位。换言之,人们不知道谁“惹不起”,同时也不了解上级的性格。
这种时候人们会因为环境的模糊而感到焦虑,自觉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因此便会去看别人怎么做。

如果看到别人都讨好上级,他们就会跟着做,如果看到大家都比较认真地在工作,他们便会打消其他的心思。
中国的合群思想让很多人感到心累,不仅是融入群体的过程很累,更多的是很多时候必须违心去做一些事。
这种时候行为与态度的不一致会导致认知失调,而由于行为已然发生,人们便只能找借口,说自己是因为“生活”,是因为“逼不得已”才跟别人一样。
可时间一长,或者人们找不到借口为自己低劣的行为解释的时候,人们的态度就会真的发生改变,从而变成那种我们原本看不起的人。
中国式“合群”,榨干了多少年轻人的一生?

为了不被别人排挤,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很多年轻人都选择跟别人一样,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油腔滑调、阿谀奉承、卑躬屈膝。
因此对于合群,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
一方面,合群是好事,可以帮助我们适应环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合群也会让我们迷失自我,变成乌合之众。
我们必须拿捏好合群的“度”,既能够作为群体的一员而正常发展,也要保持独立的自我,不要被他人所迷惑。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Social Psychology》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