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天地|布谷声声催收忙 文/严冬

 岚山诗话 2021-05-24

     站在岚山之巅,举目四望,湘江古镇与龙光宝塔尽收眼底,三水六桥,步云飞虹历历在目,远山崎岖连绵直奔八闽百粤,湘水绵水在山下汇为贡江蜿蜒九曲,飘然西去,车水马龙田园村舍,风景如画使人心醉神迷,宠辱皆忘,禁不住引颈高歌"风景这边独好"!

布谷声声催收忙


       小满过后,芒种接踵而至,气温逐渐升高,微风吹来,空气中夹杂着一股淡淡的麦香,放眼望去,田野里金色的麦浪,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闪着金光,布谷声声,正催促着人们抢抓农时确保小麦颗粒归仓,又到一年麦收季,脑海里不禁想起小时候收割麦子的情景。
       记得小时候,每到麦收大忙时节,学校都要放麦假,让老师和学生回家帮着家里收割小麦,那时学校里的老师,多数都是民办老师,很少有吃“国库粮”的,即便是公办教师,包括校长,老婆孩子全在农村,都是农业户口,家里都有地,所以每到麦收时节,学校放假让老师和学生回家帮着收割小麦已成为一种惯例,在那个年代,收割小麦全靠纯手工劳作,从割麦到脱粒每道工序又脏又累,非常艰辛,一个假期过后,等到开学回到学校,不论老师还是学生一个个都变得又黑又瘦,仿佛像换了一个人似的。记得在麦收放假期间,每天一大早天还不亮,我就被家里大人叫起来,说趁着太阳还未出来,早去地里收割麦子凉快,于是极不情愿地从床上一骨碌爬起来草草地洗一下脸,睡眼惺忪地拉着地排车带着收割麦子的工具——镰刀急匆匆向麦地出发了,为节省时间,早饭或午饭往往都要在田间地头吃。由于天气炎热,汗流夹背,身体需要补充大量水分,母亲每天一大早在下地干活前都要在家里烧好一大锅开水,待水冷凉后倒进一个一侧带嘴的大陶土罐子里,连同饭菜一起或手提或肩挑送到田间地头供全家人享用,尽管收割小麦是一项极其消耗体力的劳动,但在那个年代,送到田间地头的饭菜大多数都是煎饼、咸菜、辣椒、咸鱼、鸡蛋等没有汤汁便于携带的粗茶淡饭,待简单吃过饭后,再把地里已收割打捆的小麦装上地排车,用人力运到自家早已收拾好的打麦场上,等到各个地块的小麦全部收割完毕集中堆放到打麦场上后,再选个晴朗的天气等待脱粒,我们这里俗称“打麦”。所谓“打麦”就是把小麦连同秸秆一起放进飞速旋转的脱粒机里实现麦粒与秸秆分离,这可是麦收期间一项最脏最累的重活,往往都是几户人家合伙操作,人手少了跟本忙不过来,有专门往脱粒机里续麦杆的,俗称机手,有在机手旁边帮解、传递麦捆个子的,有在脱粒机前方用木杈挑走脱去麦粒的麦穰的,有在旁边当二传手的,有把脱粒后的麦穰堆在一起垛成麦穰垛子的,还有在脱粒机旁负责清理脱下来的麦粒的,整个脱粒过程中,所有人的神经高度紧张,其间不能停歇只有一气呵成,待一场结束后稍作休整,再进入第二场、第三场……连续几场下来,每个人都累得精疲力尽,腰酸背疼,头发、脸上、衣服上总是布满一层厚厚的灰尘,甚至耳、鼻、喉里全都塞满了黑乎乎的东西,现在回想起来,有点令人作呕,真是往事不堪回首。
       现如今,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小麦收割、脱粒再也不用人工费时费力了,待小麦成熟后,联合收割机直接开进地里,黄橙橙的麦穗被卷入收割机的同时,金灿灿的麦粒脱落后被装进一个个早已备好的塑料编织袋里,再被前来收购粮食的商贩从田间地头直接装车运走,剩下的小麦秸秆被收割机直接粉碎后散落在地里,待腐烂后作为植物养料实现秸秆还田,既省时省力又节能环保,往年需要十天半月才能度过的令人难熬的“麦口”关,现在只用几个小时就能轻松搞定,真是感叹伟大的时代创造的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力为现代农业和农民提供了极大的生产和生活便利。
       麦收,一个多么熟悉而又曾令无数人望而生畏的字眼,它鉴证着一个时代的发展与变迁,时过经年,当年麦收时节的诸多画面仍却历历在目,尘封在我记忆的深处挥之不去,难忘那段艰辛的麦收时光,从而倍加珍惜现在安逸舒适的幸福生活。

      作者简介:严冬,山东郯城人,喜欢阅读与写作,偶有诗歌短文见诸网络平台与报端,工作闲暇之余,借手中的拙笔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借以抒发、感悟、感怀浓浓的真情实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