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作者:洞见·安娜贝苏 生活越是浮躁,越应静心读读杨绛先生。 2016年5月25日,105岁高龄的杨绛先生辞世。 世间依旧热闹如许,先生轻轻转身离去。 正如她笔下的文字,无声处存悲喜,绚烂中有从容。 她的每一句名言,都是历经生活风霜之后最通透的感悟,看似简单,实则不凡。 读懂杨绛留给世人的6句话,便对人间之事多了然几分。 01 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 世人都尊称杨绛“老师”、“先生”,她却处处低调,待人和善真诚。 她将来看望她的每一个人当做朋友,以礼相待,也拒绝以她名义进行的任何炒作。 在她的认知里,她并非名人,只是一个文字工作者。 这是一种难得的人生境界。 听过一句话说,人这一生,最难的是看清自己。 年轻气盛时,我们往往在身居高位时,容易自得,身处卑微时,又艳羡他人的夺目光彩。 待到被岁月赋予阅历,看过世态人情方才明白: 一个人最智慧的觉悟,是保持对自己清醒的认知,不被一时风光遮望眼,也不为一时得失累于心。 人生,无非是一个拾级而上的过程,需要不断校准自己所处的位置。 于漫长岁月中独自前行,修得内心的从容与淡定。 02 你的问题在于想得太多,读书太少。 杨绛先生曾收到过一封读者的来信,信中多处抱怨社会浮躁,人心难测。 杨绛看罢回他,你主要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杨绛从小就爱读书,她把读书比作“到世界上最杰出的人家里去串门”。 百岁以后,她依然保持睡前阅读的习惯。 听过一句话说,人的认知是有限的,阅读,是提升认知最好的方式。 沉浸在浩瀚书海中,领悟前贤的精神思想,在他人的经历中洞见真相。 人生之烦恼,自然逐渐明朗。 很喜欢这么一段话:
你看过的每一行字,每一本书,都在时光流转中给予你无声的滋养。 阅读,丰盛你的内心,坚定你的意志,让你迷茫时找到方向,于人世苦海得到救赎。 03 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倍于普通人。 不同程度的放纵,必积不同程度的恶劣; 不同程度的锻炼,必取得不同程度的成绩。 杨绛先生年轻的时候,在文研所工作,因为得罪过领导,遭受过一些不公正的待遇。 她却依然处变不惊,只专心读自己的书,做自己的学问,以日拱一卒的心态打磨自己的作品。 翻译《吉尔·布拉斯》时,她曾为了一个注释,将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古医学》全书读完。 《堂吉诃德》共有八册,在她翻译到第七册时,译稿被红卫兵没收,还回来时,她觉得内容接不上,又重头开始译起。 最终,47万字的《吉尔·布拉斯》,一经刊出,就获得一致赞赏。 而《堂吉诃德》,也成为迄今为止最好的译本。 众人艳羡她的成就,却不知她熬过了多少枯灯静坐的黑夜。 正如她自己所说:“不同程度的锻炼,必取得不同程度的成绩。” 一个人的成长,必定是从撕心裂肺的痛楚中淬炼而来,从精益求精的磨练中锻造而来。 人生,其实是很公平的,在哪里付出,就在哪里得到,在哪里打磨,就在哪里闪耀。 《法华经》里讲,功不唐捐。 你把时间花在哪里,你的成就就在哪里。 时光不负有心人,等你埋头走了很长的路,抬头时就可看见满天星辰。 04 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 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 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韧的性格。 特殊时期,钱钟书和杨绛忽而变成了“牛鬼蛇神”,被下放到偏远的农村。 她被派去扫厕所。 她带去铲子、刀子,去污粉、肥皂,还有竹筷和布条做了一个小拖把。 不出10天,臭气熏天的厕所被她打扫得焕然一新,她还把便池擦得一尘不染,闲时就坐在上面掏出书来看。 1969年,他们又被下放至干校接受改造,杨绛被派去看管菜园。 她利用那些时间,继续看书写东西,同伴回忆那时候的她,“你看不出她忧郁或悲愤,总是笑嘻嘻的。” 后来,杨绛在书中,写下那段艰难时期的点点滴滴,言辞之间,全无怨恨,只有温暖和良善。 她说:“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越细,香得愈浓烈。”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苦难,令你辗转反侧、心生绝望,但绝望之处又有生机,让你于困苦中修炼出智慧。 05 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 写下《我们仨》之时,只剩她一人浮沉俗世。 女儿和先生相继离世后,她时常做很长的梦,梦里对深爱之人没完没了的相送。 但她毕竟知道,人去了,自己存于世间,终究还要继续活。 “我得留在人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悲痛之余,她依旧伏案疾书,整理钱老的旧稿,将近百岁高龄时,还在出版著作。 她在《将饮茶》里写:
快乐总是夹杂着忧愁,幸福总是伴随着悲伤。 在这个平静的世界里,也没有一天是平静的。 一切经历,皆为过往,一切未来,皆是虚妄。 无论困苦忧愁,应当记住生命里那些明亮温暖的日子,带着期许,静静度过余生。 生活好的坏的,都无从选择,物来顺应,才能无愧于心。 06 简朴的生活, 高贵的灵魂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早年间,杨绛在翻译诗人兰德的诗时,被这样一句话打动: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她这一生,都在践行“不争”这两个字。 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 出版社准备筹划作品研讨会,杨绛却说: “卖书不是我的事,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于物质,她淡泊名利,只专心于学术,只关心读者,不讨好市场。 于生活,她简单朴素,衣着并不名贵,却极为得体,房间里从没有名贵的摆设,只有旧式的柜子,和满屋的书香。 在平淡的流年中,她专心笃定地扶持着自家院子,在困顿的日子里,她于幽暗中坚守内心。 这样的专注自持,胜过万千浮华。 听过一句话说,一个人最好的生活,是生活极简,灵魂丰盈。 生活简单,不为俗世所累,反而能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把自己渡往想去的彼岸。 以清净之心看世界,用简单心境看人生,轻轻走过岁月,不沾染一丝风尘。 每当心绪困扰之际,便特别怀念杨绛先生。 她学贯中西,却淡泊名利;一生幽暗曲折,却又于困顿中坚守内心。 其有趣的人生、坚韧的心智,留给世人参悟生活的范本。 正如有一段话说:“对于杨绛先生而言,幸与不幸是一条扁担,而扁担两头的框里,放的其实是丰富的人生。” 生活越是浮躁,越应静心读读杨绛先生。 在世间滚滚红尘之中,她的智慧与哲思,熠熠生辉。 |
|
来自: 亮哥eoim8x8y62 > 《心灵鸡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