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没有幸福感,是因为你忽略了这五点

 fentouge 2021-05-25
解读:慕木 | 朗诵:高梦
原著:大卫·福斯特·华莱士

网上流行过这样一句话:“有的人25岁就死了,只是到75岁才埋葬。”

短短17个字,道出了人生的残酷真相。

回想初入社会的时候,我们踌躇满志、意气风发。可在经历了现实的洗礼之后,我们却逐渐在激烈的竞争中忘记了初心,在繁杂的琐事中丧失了激情,变得越来越麻木。

那既然生活如此单调乏味,我们努力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今天这本《生命中最简单又最困难的事》,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这本书完整地记录了2005年肯扬学院毕业典礼上的一场演讲。

这场演讲在当时原本默默无闻,后来却随着在社交平台上的广泛传播引发了大量关注,被誉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毕业演讲”之一。

演讲者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是一位颇有才气的美国作家。他指出,一个人要想从平凡的生活中找到生命的价值,就要时刻保持思考的习惯。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听听作者对于人生的看法。

图片
你思考什么,
生活就会带给你什么

有人调侃,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每天想的都是同样三个问题:早上吃什么?中午吃什么?晚上吃什么?

这看似只是玩笑,却反映了一个事实——今天的人们迫于生存的压力,很难去思考除了现实以外的问题。

可这也导致了人们内心的空虚与麻木。

作者告诉我们,生活越是枯燥无聊,我们就越需要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多去思考一些看似无用的内容。

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有过一段长达27年的囚徒生活,却没有因为身在狱中而放弃活下去的希望,而是拿起画笔潜心作画。

出狱后,曼德拉还举办了自己的画展。在众多作品中,有一幅画格外令人感动:只见监狱的铁窗上,爬上了几朵美丽的牵牛花。

当其他囚徒都在为“眼前的苟且”而黯然神伤的时候,曼德拉思考的却是“诗和远方”。艺术激发了他的生命力,让他原本灰暗的狱中生活多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其实,你思考什么,生活就会带给你什么。

如果你只关心生活中的烦心琐事,那么你的人生就只剩下单调无趣。

相反,如果你懂得探索生命的价值和乐趣,那么你的人生就会变得充实而丰盈。

兹心认为,要想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中依旧保持对生活的热爱,我们就要经常反省自己:你今天都思考了些什么?

当我们的思考内容发生改变的时候,我们所看见的世界也会完全不同。


图片
学会自我批判,
你才能越活越清醒

在马来西亚有这样一句名言:“天上的繁星数得清,自己脸上的煤烟却看不见。”
 
我们总是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地生活,对自己所认同的事情深信不疑。然而,这种天生的自大会使我们忽略自身的问题,作出错误的决定。
 
作者认为,只有学会自我批判,我们才能更加客观地评价周围的事物,并为眼前的问题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曾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天早晨,一对年轻的夫妇正在吃早饭,正好看见住在对面的新邻居在阳台上洗衣服。
 
妻子嫌那人的衣服洗得不干净,就对丈夫抱怨说:“这个人是不是不会洗衣服?我看她应该换一种更好的洗衣粉。”丈夫则看了看妻子,没有说话。
 
就这样过去了一个月。每次邻居洗衣服,妻子都会对她评价一番,而丈夫则沉默不语。
 
直到某一天,妻子突然惊讶地发现,邻居晒出来的衣服变干净了。她立马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丈夫,谁知丈夫却回答:“我今天一大早就起来把玻璃擦干净了。”

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对生活如此不满,是因为我们自己的内心落满了灰尘。可由于自负,我们往往会忽视自己身上的问题,把过错归咎于他人和环境。

唯有敢于自我批判的人,才能及时擦亮心里那扇窗户,看见一个更加真实的世界。


图片
换个角度看问题,
你的烦恼就会少一半

生活中,有的人会因为一个小挫折烦恼一整天,而有的人却总能从容面对逆境,用最快的速度化解矛盾。

二者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呢?答案是,他们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

前一种人往往是从单一的角度看问题,而后一种人则懂得跳出默认的思考模式,从多种角度去分析问题。

前段时间看到一个新闻:由于楼上邻居弹琴跑调严重,楼下一位邻居给他写了一封专业指导信。

这封信不仅用幽默的语气指出了对方弹琴时出现的错误,还附上了完整的乐谱。在信的最后,写信人由衷地表示,希望对方“对乐器的掌握程度能更上一层楼”。

生活中,我们可能也会有被邻居的乐器声、装修声所打扰的时候。而我们大部分人的做法都是气呼呼地冲到邻居家门口,不满地斥责对方。

相比之下,这位邻居则显得颇有同理心。他没有指责对方琴声难听,而是想到对方可能没有掌握演奏的方法,于是真诚地给出了自己的建议,让弹奏者感受到了尊重。

兹心觉得,有时候换个角度看问题,能帮助我们从个人情绪中抽离出来,更加理性地处理生活中遇到的麻烦。

所以,当你碰到挫折的时候,不妨先暂时抛开你的个人感受,试着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进行思考。这样一来,你就不会被自己的目光所局限,而是能够更加全面地看待身边的万事万物。


图片
真正的自由,
是主动地关怀他人

我们过去总认为,一个人只要拥有了足够的财富,就能过上自由的生活。

因此我们不停地加班熬夜,每天都在思考如何胜过自己的对手,赚取更多的钱。

然而,这种日子带给我们的除了疲倦还是疲倦。

对此,作者的想法是:真正的自由,并不是拼命地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是主动地关怀他人。

在浙江兰溪,有一位年近90的老人用“木寸”的名字向家乡捐款了300多万,并在12年里资助了816位学子,他就是姚宝熙。

这位老人平时穿着20元一双的布鞋,生活十分节俭。但谁也没想到,他会对那些需要自己帮助的人如此慷慨。

对于姚宝熙来说,为自己的家乡人做贡献就是一种人生价值的体现。所以即使他没有住大房子,也没有穿着华丽的衣服,也依旧感到生命是无比地充实与快乐。

比起那些被功名利禄蒙蔽了双眼的人们,姚宝熙既不会被金钱所束缚,也不会被利益所羁绊。这份洒脱,是当今社会的大部分人都不曾拥有的。

兹心想说,当我们学会主动地关怀他人时,就不会因为计较个人的得失而痛苦懊恼。这种心灵的自由比起物质上的自由或许更加珍贵。

如果你也曾在无休止的竞争中迷失了自己,那就试着去为他人奉献一份自己的力量吧。说不定你会惊喜地发现,原来在丢掉了那些狭小的欲望之后,你的心胸可以变得如此开阔。


图片
人生的答案,要自己寻找

有一个经典寓言故事,说的是一匹小马想要过河,就去问老牛和松鼠河深不深。结果老牛说河水特别浅,松鼠则说河水特别深,小马就非常疑惑。
 
最后,小马自己试着下了水,才发现原来这条河既不像老牛说得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得那么深。
 
这则寓言启示我们: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合理的标准,也没有绝对正确的经验。人生的谜题必须要靠我们自己破解,才能找到最合适的答案。

很多人都觉得,周围的人做什么,自己就应该做什么。

但事实上,这种想法是非常危险的。一旦我们选择随波逐流,这一生便只能在浑浑噩噩中度过。

而那些不顾世俗眼光勇敢追求自我的人,看似选择了一条颇为艰难的路,其实他们却是最清醒的一批人。
 
97年的中专生温学贵就是如此。作为一名流水线工人,他没有和周围的工友一样,一下班就去逛街打游戏,而是自费报了编程培训班,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来刻苦学习。

虽然身边的人都觉得在工厂里混日子也没有什么不好,但他始终觉得,那种机械性的工作并适合自己。

后来,温学贵终于靠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广州一家软件公司的小程序开发工程师,成功改写了自己的命运。

兹心觉得,人生在世,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会有自己无法解决的困惑。此时,我们没有必要急于向别人寻求答案,因为任何的选择都没有绝对的对错。

只要我们愿意为自己的目标不断探索、不断试错,终有一天,所有的难题都会迎刃而解。

人到中年,我们常常忙于应付例行公事,忙于处理各种杂务,却忘记了给自己多留一点思考的空间。

但事实上,唯有思考能让我们学会反思自己,关怀他人,在日复一日的单调与琐碎中保持生命的自觉与警醒。

保持思考的习惯,既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人生智慧。

愿我们今后都能摆脱麻木与焦虑,在清醒的思考中找到生命的意义,领悟人生的价值。

*解读:慕木,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热爱写作的90后。相信读书改变思维,思维改变命运。 

*朗诵:高梦,原电视台主持人、制片人。现喜马拉雅喜配音专栏文章组和亲子儿童组”主播,《慈怀读书会》《论语读书会》朗读主播;本人偏爱黑白灰色。喜欢音乐、弹古琴、唱歌、给小朋友讲故事及一切美好的事物。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