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家要向传统致敬,但致敬并不一定是虔诚的文学姿态,某种意义上,文学也需要与传统决裂,需要拓展和发现

 xianfengdui111 2021-05-25

第五届中法文学论坛关注“文学的所见与未见”

夏琪《 中华读书报 》( 2021年05月12日   01 版)

  本报讯“中法文学论坛已成为两国文学交往的重要平台和渠道。这样的互动、共振和交汇让双方真诚而平等地认识、欣赏并尊重彼此的不同,在相互了解的过程中感知自我,也更加深切地感受人类共同的善良和美好。”近日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第五届中法文学论坛上,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表示,当前世界面临着重大挑战和变革,文学在今天并非无力而是更加被需要。以文学所见传达一个时代最本质的情绪,因文学未见而求索、突破、寻找新的表达,是每一个真诚的作者周而复始的期待和使命,期待本次论坛的主题“文学的所见与未见”为讨论创造广阔而富有创见的空间。

  法国驻华大使罗梁说,参与本届论坛的六位作家的作品均已被翻译到对方语言,尽管国际旅行尚难成行,但作家们的思想却不断地传播至更远的地方,中法文学论坛的举办将加强两国作家之间的交流。中国作家苏童、梁鸿、徐则臣和法国作家马库斯·马尔特、玛丽·达里厄塞克、圣地亚戈·阿米戈雷纳分别做主题发言,并就对方作品、文学传统与当代文学创作的关系等内容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胡邦胜主持,北京大学法语系主任董强主持了作家对话环节。

  苏童结合前不久读过的马库斯·马尔特的《男孩》谈到对文学的“所见和未见”。他认为这是一部“冒犯传统”的作品,小说用最简洁的句子营造了最庞杂的结构,不停地将故事爆破,感觉作者在一片废墟上探索小说的边界,这需要勇气、热情和品质。他很欣赏这种对于传统的“冒犯”。作家要向传统致敬,但致敬并不一定是虔诚的文学姿态,某种意义上,文学也需要与传统决裂,需要拓展和发现。“文学的所见与未见”是个“章鱼式的问题”,触角延伸到很多方向,并且难以抓取。他将这一问题缩小至文学范畴,即作家、观察者与世界关系的问题,认为这并不是简单的感官世界与情感反射的关系,作家对于外部世界的描述永远不确定,呈现开放状态。“写作最大的使命并非是呈现所见,有野心的作家想要建立一条隧道,一头是已知的所见,一头通向未见。”同时苏童表示,所见与未见的另一层意思指向“命名”:你所看见的可能是未见之事物,只不过有些已经被命名。“作家的重要作用就是命名,有些作家还会对所见事物重新进行命名。”

  中法文学论坛创办于2009年,已在北京、巴黎举办过4届。中法两国30多位作家先后参与论坛活动,论坛已成为中法文学界最高规格的机制性交流平台,正如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所说,是“一座坚固的、历久弥新的桥梁”。         (夏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