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搞机”的兄台们 为什么我们一边是火焰一边是海水?

 移动机器人联盟 2021-05-25

文/新战略机器人全媒体 clay

经常在圈子里听老板们聊天,时而因为外界对于机器人的仰视目光和铺天盖地的融资新闻而热情高涨,时而又为捉襟见肘的销售订单和尴尬不已的恶性竞争而忧心忡忡。“搞机”的兄台们,似乎也在纳闷,这个叫人又爱又恨的行业,到底该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 

你知道机器人行业吸引了多少资本吗?

2016年机器人融资案例数达到了70起。2017年到目前为止也有近百起融资并购案例,不少机器人企业历经A轮、B轮融资,少则几千万元,多则几千万美元或几亿元人民币。

尤其是在人工智能的大热背景下,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硬件几乎吸引了全球资本的目光,刚刚召开的云栖大会上,马云宣告投入1000亿元成立“达摩院”,而全球最顶尖的巨头企业均在蠢蠢欲动,无论是自行开发机器人或人工智能产品,还是直接投资并购相关企业,总之机器人行业与“智能”制造的大环境已经融为一体,身处其中的企业,自然会因为“机器人”三个字而备受关注。

环境那么好,你能得到多少好处?

从大环境而言,整个行业呈现出喷薄的局势,但对于单个企业而言,又能得到多少利好?

从现实的投融资情况来看,中国机器人企业成功融资的企业不足十分之一,已经成功融资的企业似乎短期内得到了资金的进驻,但长久发展还需要企业绷紧神经,快速扩大市场,赢得先机。而未能融资的企业,如果没有强势的背景依靠,民营和个人的力量多数都在亏损状态,处于苦熬的阶段。更为严重的事,机器人行业还遭遇着各种内忧外患的问题。

首先,重复性建设过多,企业竞争加剧。

有资料统计,近几年,中国每年新成立或者新进入机器人行业的企业就高达几百家,很多企业只是将公司名字改成机器人相关,至于产品部分是从其他企业分裂出来自立门户,或者仿造,或者以组装为主,总之拥有核心自主技术的企业尤为珍贵,而拥有自主技术的企业往往饱受着价格的恶性竞争,一方面要保住自己的技术骨干,一方面还要在市场上斗智斗勇,两难境地。

其次,各地政府政策百出,骗补和浪费投资现象堪忧。

受到各地政府的花样政策,机器人企业纷纷涌进,以各种名目骗取政府补贴或者资金扶持的企业大有人在,而产业园建设更是抛出诱人条件,结果市场杠杆失去平衡。企业没技术,没人才,没资本,只能发展低端产能;低端产能迅速扩大,反过来助长了各地方政府做大机器人产值目标的冲动,进一步加剧低端产能过剩。

再次,存量市场一片红海,而增量市场技术薄弱。

由于企业受制于资金和浮躁市场的影响,大部分企业都难以沉静下来钻研技术,而高端技术人才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也影响了技术的进一步深化,因此,中国机器人企业的技术突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存量市场一片红海,而真正高端的增量市场却被国外企业占据,这也是目前国产机器人企业亟待解决的地方。

“搞机”的兄台们,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咱们就多点坚持,自我冷静吧。

最后给各位来点冷静的镇静剂。经济学家朱宁曾提出“刚性泡沫”一词,他认为,当前中国经济中充斥着“刚性泡沫”。首先各级政府都把它作为新型战略行业,不仅制定了详细的发展规划,还出台了大量的补贴政策。在投资者看来,这无疑是政府的隐性担保。这种隐形担保,会影响投资者的预期,理性的投资者也会抱着击鼓传花的心态入场,加剧泡沫。

趁着天上的风还在吹,与其等着别人先死,不如把自己练的更结实,您说是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