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海南参加过“南繁” ||朱爱民

 一犁_书馆 2021-05-26

作者:朱爱民




稻米是人类的三大主粮之首(近年国家把土豆定为第四种主粮)。人们喜爱稻米胜过小麦、玉米,它可以做成干饭,稀粥,糍粑,年糕,粽子,酒酿,米粉,汤圆,口感好,营养高。婴儿在奶水不足时,首选米油替补喂养,可见其价值。

淮河地处神奇的北纬30度上下,这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淮水滋润了两岸,五谷丰登。有民谚:两淮(淮河两岸)熟,天下足。当然也是水稻生产基地。唐代诗人高适曰:煮盐沧海曲,种稻长淮边。

淮阴籍诗人北宋时张耒《再过泗上》说:“黄柑紫蟹见江海,红稻白鱼饱儿女。

但从南宋开始,黄河夺淮,河水泛滥,三年两头水灾,水稻在淮河以北的地方基本灭绝,里下河地区还在种植。淮北的人们只能以三麦、稖头、山芋、高粱作为主食。

新中国成立以后,大概在1955年前后推行“旱改水”,就是种植水稻。

淮阴县在1955年在渔沟、三树开始种植。当年,由于土地贫瘠,肥料稀少,品种不优,产量很低,影响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农民编顺口溜说:栽多高,长多高,三颗粒子长到稍。一颗交公粮,一颗保五保,还有一颗瘪掉了。民谣嘛,有些夸张,但却是有点形象。

   到了1967至1968 年前后,淮阴县北部乡镇全部推行水稻种植。农民端起碗,吃着“桂花黄”、“农垦58”等大米做成的饭,香喷可口,喜笑颜开,感谢共产党的领导溢于言表。但产量还是不高,一亩地五六百斤,虽然比小麦产量高,但水田栽秧太辛苦。农民既有期盼,也有焦虑。

其实,这时候杂交水稻已经来到世上。

通俗的说,水稻有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粳(jin)稻,就是大米,质地棉软,醇香可口,其生长期是120天。一种是籼稻,俗称小米,质感硬,口感差,其生长期为90天。在北方,因为温度的日照时间不够,故种植粳稻为宜,南方因高温度的日照时间长,从江西往南一年两季籼米,;岭南地区一年三季稻。人口数量的急剧增长,人类的粮食压力越来越大。于是人们寻找更高产的植物和种植方法。当时有一种理论,认为植物界也有杂交优势。假如在水稻的两个品种之间进行杂交,应该会获得更高的产量。

约在1960年代前期,农业专业的教师袁隆平在宣传和普及这个理论;几年后,他和学生李必湖、尹华奇发现了一株不育系稻;由此,袁隆平带领学生研究的水稻杂交进入了新阶段。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在1974年前后,我国杂交稻品种已经定型,开始育种推广。为了加快育种进度,即利用海南的气候条件,形成基地。每年冬天,组织人马到海南种植一季,赶回各地家乡,在夏季种植推广。

我在1976年高中毕业后下放,争取到了1977冬季去海南育种任务。随着淮阴地区的农业育种队,分赴海南,在万宁县南桥乡种地。那里就是《红色娘子军》说的“分界岭”北边。当年,全国的水稻种植区有17万多人到海南参加“南繁”。其后两年据说人员更多。一直延续的1980年代初。

在海南繁殖杂交稻其实分两个部分,制种与繁植。繁植是将不育系的品性继续保持种植下去。制种是育出第一代杂交稻种子,把第二代适应大田种植的种子带回家乡。

杂交稻的第一代种子产量并不高,在100到300多斤之间。但第二代种子在大田种植时,产量达到1100多斤。产量提升接近一倍,是令人欣喜的。特别是农民。

杂交水稻的普及,保证了我国粮食的安全和丰裕充足。而取得这个成就,一是感谢袁隆平先生,一是要感谢党领导的组织保证力。

1977年春夏。我从海南回淮阴后,去了一趟老家,大家听说我跑到海南岛种水稻,便谈起了杂交稻。当我告诉他们,杂交稻亩产达到1200斤时,大家惊呼不可能。当我告诉大家杂交稻不但产量高,育秧时一亩地仅需一斤多一点籽种,插秧是一穴一棵苗时,大家更为惊奇,哪有这个好事?当时的一亩地播种量是38斤左右,插秧是五六棵一穴。这样算下来,全国一年又省出多少粮食啊!当我玩笑地跟他们说:“抓一把给你们种着试试?”大家一起摆手,根本不相信,或认为这是天工神斧,与一般水稻种植不同。

第二年,我就去部队服役。几年回到家乡,知道同去海南的同事多成育种大户;再看农村,杂交稻早已大面积种植;与乡亲们谈起往日的旧话题,大家都畅怀大笑起来。

今天,当大家悼念袁隆平先生时,撰写此文,以资怀念。



作者简介

朱爱民,男,1958年生,少年时曾住水门桥南,在人民小学,淮阴中学读书。后迁居王营,曾下放,当兵。后在淮阴区工作。研究地方党史、军史、文化史。


期荐读

▼▼▼


我的小学和老师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扩大本公号所发文章的影响,即日起本公号入驻360个人图书馆,所有作品皆自动同步到360个人图书馆终身收藏。不同意者请勿投稿,投稿视作默认此项决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