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袁隆平

 mengyu4613 2021-05-28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江西德安人,生于北京。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根据他育种的杂交水稻品种及研究,水稻单位产量由亩产300公斤上升到900公斤以上。他也被广泛誉为“杂交水稻之父”。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因多重器官衰竭逝世于长沙湘雅医院,享耆寿91岁。

家世

祖父曾任海南文昌县县长,父母为知识分子,父亲袁兴烈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今南京大学)中文系,母亲华静自幼在英国教会学校读书。

早年生涯

当时华静妹妹华秀林刚毕业到协和医院当护士,华静选择在协和医院临盆。1930年9月7日,袁隆平在北平协和医院出生,由刚担任妇产科医生的林巧稚接生。孩子是“隆”字辈,加上出生于北平,于是家人起名为袁隆平。

袁隆平先后在湖北汉口的扶轮小学、湖南澧县的弘毅小学、重庆市立第十一小学校(龙门浩中心小学)读小学。重庆复兴初级中学、重庆赣江中学、重庆博学中学读书。抗战胜利后,袁隆平离开重庆。先后就读于博学中学(现武汉第四中学)、中央大学附中(现南师附中)。1949年,他又回到了重庆读高中。1949年8月,考入了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主修遗传育种学,院系调整,并入重庆新建的西南农学院农学系,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现西南大学)。

投身农业科研

1953年夏,结束了大学学习生活,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业学校任教。1957年反右运动时,由于袁隆平父亲曾在冯玉祥的第二军团担任上校秘书,袁隆平于是被划为“中右”。1960年,中国发生了全国性的大饥荒。有次他远远地看到马路边围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边横躺着两具骨瘦如柴的尸体,此事深深刺激了袁隆平,他决意在农业科研上搞出点名堂来。

1960年7月,他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1964年7月5日,他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1965年7月,他又在14000多个稻穗中逐穗检查到6株不育株,并在此后两年播种中,共有4株成功繁殖了1~2代。其研究彻底推翻由传统经典理论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并推论水稻亦有杂交优势。通过培育雄性不育系、雄性不育保持系和雄性不育恢复系的三系法途径来培育杂交水稻,可以大幅度提高水稻产量。

1966年,三系杂交水稻的发现以《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中国科学院的《科学通报》上,是他的第一篇重要论文,而这一刊《科学通报》却是文革前的最后一刊。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袁隆平曾经对八字宪法有所质疑,其被群众批判,研究也受到冲击,袁隆平的实验稻田育种甚至被人恶意破坏拔除。不过他的研究得到国家科委九局的重视,袁隆平被列为“保护对象”,当局允许其继续展开研究。1967年6月,以袁隆平为首的“水稻雄性不育科研小组”成立。为了增加试验效果,每年冬天,袁隆平与助手还去海南三亚进行水稻育种,甚至在路上把种子绑在身上,利用体温育种催芽。然而研究遇到瓶颈,逾三千次试验都未成功。1971年11月23日,其助手李必湖、冯克珊在海南试验田发现一株难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此后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成立杂交稻研究协作组,由袁隆平挂帅。1972年,杂交稻被列为中国重点科研项目,全国性的协作攻关开始:三十余科研单位参与、上千个品种与该株野生水稻进行了上万次测交和回交转育试验。在此基础上,袁隆平选育不育系二九南1号成功,此为中国第一个应用于生产的不育系水稻。

......

(后面有太多的伟大成就就不一一贴上来了。听到袁老逝世的消息很难过,看到他给妈妈写的一封信,很感动。于是搜了一些资料回顾了下他的生平。此文来源维基百科)

逝世

2021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跌倒。4月7日,转院至湖南长沙治疗。

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因多器官功能衰竭逝世;袁隆平农业高科技官方网站主页换成灰阶以悼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