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福荫《李氏太极拳谱》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漾太极 2021-05-26


《葵花宝典》是虚幻武林的虚幻武功秘籍,“老三本”太极拳谱是真实武林的练功要诀。它,是怎样一本武林“秘籍”呢?“新锐太极史论”为您揭开“老三本”神秘面纱。

一、作者简介

李福荫(1892—1943),字集五。直隶广平府(今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广府镇)人士。父亲名宝琛。祖父启轩,为李亦畬胞弟、武禹襄外甥。1913年,毕业于河北省保定高等师范学堂理化系。曾担任河北省立第十三中学理化数学教员,不久升为训育主任。7岁,随父学太极拳,后和堂弟召荫同拜郝为真为师,受教近20年。曾任永年国术馆太极拳教员,1929年首次将家传“启轩本”拳谱进行印刷,分赠给永年国术馆成员。此后至1936年间,多次油印、石印,无偿赠予各地学拳者。“七七事变”不久,广府沦陷,伪县长请福荫返校任教,坚辞不就。因缺少经济来源,家道日落,加之忧国忧民,积久成疾,于1943年腊月逝世。他常结合多年教授物理学经验,融科学和太极拳于一体,藉杠杆、轮轴、势能、动能的原理,静、动力学分解合成之法,分析打手蓄发之功。他常说:“习拳者技艺高下,惟视方法是否正确,及其所下功夫之久而定。”又说:“太极拳非着重于力,而要意、气、神也。必须内外一体,周身一家,非囿于一招一势也。”与人相较,吸即能化,呼即能出,且屡试不爽。他曾写下数万言练拳心得笔记,大多毁于战乱兵燹之中,出版有《李氏太极拳谱》一书。(<以下简称<李谱>)

二、李亦畬和“老三本”

李经纶(1832—1892),字亦畬。直隶广平府城西大街(今广府镇西街)人士,出身书香门第。秀才,候选巡检。读书成癖,博学多才,四方闻名。精于中医,酷嗜武技。因科考失利,绝意进取,闭户执教,乡人敬称“李大先生”。咸丰癸丑(即1853年),追随母舅武禹襄修习太极拳学,尽得其妙。李亦畬身躯较倭,双目近视。而数十年纯功,始于守中,中于行气,归于凝神致虚。以虚灵为体,以因循为用。比手时变颜变色,静以待动,对手身不由己腾空而出。武禹襄晚年,凡遇求学此拳者,均由亦畬教授,比如清河、磁州、临清、彰德与本地人士,拜门者日众。李亦畬平时一举一动,无时无刻莫不在锻炼揣摩中。每得一势巧妙,一着窍要,即书写在纸条上贴于座右,好像科学家做实验。过了数日,比试揣摩,感觉又有不妥,立即撕下,另易它条。往复撕贴,必致神妙正确不可再易为止。久而久之,纸条遍贴满墙,后收集成文,写成《五字诀》《撒放密诀》《走架打手行工要言》《论虚实开合》《身背五弓图解》等。他的论述承继武禹襄之余续,使太极拳艺理更加系统。光绪庚辰年(即1880年)、辛巳年(即1881),手书三册太极拳谱。一本自存,习称“自藏本”;一交胞弟启轩,习称“启轩本”;一授门人郝和,习称“郝和本”,史称“老三本”。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太极拳谱,是太极拳学的奠基之作,练习太极拳者奉为圭臬。“太极拳”一名见于文字记载典出于此,而被后人称为太极拳开山之作的《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最早便见于此谱。“老三本”编著内容大体一致,依次收录《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和武禹襄、李亦畬、李启轩拳论计十多篇。其后,各派太极拳理论无不以“老三本”为基础,进行阐释、拓展、延伸、发挥。后来出现的一些所谓太极拳旧谱、古论等,实则为“老三本”的翻版、模仿或者再创编。

('郝和本’和'自藏本’封面照)

有鉴于“老三本”在太极拳理论学术研究领域具有极为特殊的重要地位,笔者对“老三本”以及《李谱》的背景资料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如今,“启轩本”已遗失,“自藏本”尚未完全公开,“郝和本”在网上可查阅到全部照片,故拙文介绍《李谱》时重点对“郝和本”未记载的内容进行解读。三本太极拳谱,相互比较,内文不完全相同,同一篇文章在“老三本”中有时也不尽一致。比如《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在三本拳谱中也略有区别,并且以“自藏本”趋于尽善尽美,这一点十分耐人寻味,值得认真研究。

三、《李氏太极拳谱》简介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内武术救国的呼声极高。次年,山西省国术促进会成立。省民政厅厅长邱仰竣、省参议会议长马立伯出任名誉会长,太原县公安局长李槐荫(字子固。李亦畬之孙)任会长,李堂荫(字化南。李槐荫胞弟。中共地下党员,<山西晚报>记者)任副会长,郝长春(名向荣,字长春。郝为真曾孙)任秘书长。1935年,李槐荫返乡邀请堂弟福荫公示“启轩本”。李福荫便将此谱重新编次章节,增补人物传记、名人序言和自己所写后序等,于山西太原铅印出版,取名《李氏太极拳谱》。

(该书内页照片,由李亦畬曾孙李光藩提供)

《李谱》为自筹资金而出版,印刷一万册,免费赠予公众。本书封面题写:“李亦畬先生辑著 李氏:太极拳谱   沁县邱仰浚题”接下来是《邱(指邱仰浚)序 》《马(指马立伯)序》。正文为太极拳谱内容,书末附有作者《后序》《刊印先祖亦畬公太极拳谱缘起》《太极拳先哲行略》《先王父廉泉府君行略》《李公兄弟家传》《郝为真先生行略》《太极拳前辈李亦畬轶事》《亦畬先生之高足郝为真先生轶事》。  

四、《李氏太极拳谱》评析 

 《李谱》出版后,曾多次影印、复印或重新排版印刷,有时被易名《廉让堂太极拳谱》,究其原因为李亦畬家族堂号名曰“廉让堂”,故得此名。由此可知,所谓“李氏太极拳谱”之“李氏太极拳”,并非一个词组,指代太极拳的一个流派,而是“李氏”即李亦畬珍藏或手书的太极拳谱。这可从拳谱封面设计中见出端倪,比如1999年重庆武氏太极拳研究会重新排版印刷的《李谱》。拙文便根据“重庆本”进行介绍评析。

(封面照片)

首先,必须清楚《李谱》并非“启轩本”的克隆版,而是经过李福荫重新编次章节后的出版物。他将原谱中的内文进行归类,分成五部分:无名氏之作、王宗岳论文、武禹襄拳论、李亦畬论述、李启轩之论。其次,《李谱》的出版,是武禹襄、李亦畬、李启轩拳论第一次较为系统、全面的以正规出版物方式结集出版,它对正本清源,宣传太极拳理论,正确引导太极拳的发展方向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太极拳释名》主要介绍“太极拳”取名的内涵,这是对太极拳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定位。太极拳“又名十三势”,“十三势”特指太极拳的“五技八法”,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种技法,以及“进、退、顾、盼、定”五种步法。

《十三势架》一章的内容,不仅包括徒手拳架,还包括器械,如《十三刀》《十三杆》套路,以及《四刀法》《四杆法》等,并且规范出练习这些套路的基本身法准则。《李谱》中的《身法》八要为“涵胸、拔背、裹裆、护肫、提顶、吊裆、松肩、沉肘”。查“郝和本”《身法》八要中无“松肩、沉肘”,却有“腾挪、闪战”。故,武禹襄制定的太极拳“身法”应为“十要”。所谓“身法”,是对太极拳行工走架的规范,所有太极拳流派都应遵循此身法要求。因为这是检验太极拳正确与否的最根本准则,是太极拳行工走架的灵魂。十三势架徒手套路计54式,杨派、吴派、孙派等太极拳套路与此大同小异,而陈家沟“太极拳”则与之小同大异。在“郝和本”中,《十三势架》第一势名为“懒扎衣”,《李谱》中则写为“蓝鹊尾”,这和杨禄禅传系中的“揽雀尾”十分相似。陈家沟也有类似式名,写作“懒擦衣”“懒插衣”。查“懒扎衣”一名最早见于戚继光《纪效新书》,由此可证,这是武禹襄目睹《纪效新书》后,对这一拳势名称做出了修润。《十三刀》《十三杆》太极拳器械套路,是见于文字的最早记录,尤其杆法属于太极拳中的特有器械,下面将《十三杆》势名附录于下,供读者参考:

掤一杆 青龙出水  童子拜观音  饿虎扑食  拦路虎  拗步  斜劈  风扫梅花  中军出队  宿鸟入巢  拖杆败势  灵猫捕鼠  手挥琵琶

杆法,脱胎于枪术,但又不等同于枪技。它属于太极拳功力训练的一部分,是太极拳器械练习的独门技法。势法简洁朴实,不尚花法,不炫杆花。作为太极拳徒手套路的补充、延伸,体验在手臂加长的情况下,如何施展太极拳粘、连、黏、随等技法。主要练习掤、挑、合、按、缠、刺等杆法,侧重于训练整劲的爆发力或穿透力。总之,以“杆”为名的武术器械,自“老三本”中的《太极杆》始。

《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一文被后人称为“太极拳的奠基之作”,该文见于文字记载最早便出自“老三本”,此前查不到任何记录。所谓“山右王宗岳”之名,最早也见于“老三本”。“老三本”中没有王宗岳身世的更多介绍,只有五个汉字—山右王宗岳,对王氏的介绍是从民国时期开始发酵的。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李谱》中多出两节论述,即“解曰:先在心,后再身。腹松,气敛入骨……气如车轮,腰如车轴。”“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劲断意不断。”在“郝和本”中这两节属于武禹襄《打手要言》中的论述,《李谱》却列入所谓“王宗岳”拳论中,未知何故,待考。

《河北永年武禹襄先生著述》收录三篇拳论:《太极拳解》《十三势说略》《四字密诀》。其中,前两篇在“郝和本”中均在《打手要言》一文中。此处以“太极拳解”命名,可见是李福荫所为。而《四字密诀》在“郝和本”中不载。

《河北永年李亦畬先生著述》,包括:《五字诀 附序》《走架打手行工要言》《十三势行工歌解》《论虚实开合》《撒放密诀》。其中,《十三势行工歌解》在“郝和本”中为《打手要言》中的一节,此处列于李亦畬拳论中,未知何故。《论虚实开合》在“郝和本”中不载。总之,李亦畬的拳论继承母舅武禹襄论述之余续,丰富了太极拳理论宝库,成为继武禹襄之后的经典论述。

《附序》一节,最早记述下太极拳的传递脉络,虽然简短,但是信息量极大,为后世研究太极拳的发展史提供了最早的文字依据。特别注意的是这里没有“张三丰”、“陈王廷”等创拳说,只有半句意味深长的短语:太极拳不知始自何人。

《河北永年李启轩先生著述》,只介绍一则《'敷’字诀解》,它是对武禹襄《四字密诀》“敷、盖、对、吞”的补充说明。李启轩是李亦畬胞弟,二人同学太极拳于母舅武禹襄。而李启轩和杨班侯年龄相若,均在武禹襄书塾读书,他们关系密切,李启轩曾将武禹襄一些早期太极拳论抄赠与班侯。这是武禹襄拳论流传于外的最早途径之一。

《太极拳谱后序》等八篇文章,介绍了武禹襄、李亦畬、郝为真等前辈研拳、学拳、练拳、教拳的经历或方法,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李福荫认为:太极拳“'腹松、气敛、心静、神舒’,无不合乎'养生’之道,'卫生’之理。”他介绍道:武、李论述中利用了“杠杆之理”、“惯性”、“平衡”、“动能”、“势能”等“科学之理,而又合乎谦逊之道也。”为此,李福荫呼吁包括太极拳在内的“国术为学校正式课程矣,深望早日实现。”读者可以看到,李福荫的愿望在今天已经变为了现实,这足以告慰李氏的在天英灵!

李福荫在《太极拳谱后序》中写道:“兹为便于阅览计,不揣冒昧,分为章节,与原文未敢增改一字。以福荫之功夫未到,不敢妄加解说也。愿世之好者,悉心研究,发扬而广大之。”李氏“分为章节”的方式的确“便于阅览”,但其归类方式是否妥当有待商榷,对此拙文暂不作深究。不过李福荫“与原文未敢增改一字”的做法值得肯定,这样使得“启轩本”相对完整的保留下来。总之,学习太极拳先哲的经典论述,应以《李谱》和“郝和本”为准绳。学习经典,致敬先贤,领悟太极拳艺理精髓,自“老三本”始。

1、许宠厚《太极拳势图解》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2、孙禄堂《太极拳学》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3、陈微明《太极拳术》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4、徐致一《太极拳浅说》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5、吴图南《科学化的国术太极拳》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6、马永胜《新太极拳》评析兼论《新太极剑》|新锐太极史论

7、姚馥春、姜容樵合编《太极拳讲义》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8、杨澄甫《太极拳使用法》评析兼论《太极拳体用全书》|新锐太极史论

9一本托名于杨澄甫的《太极拳要义》|新锐太极史论

10、陈子明《陈氏世传太极拳术》评析兼论《太极拳精义》|新锐太极史论

11、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12、陈绩甫《陈氏太极拳汇宗》评析|新锐太极史论

13、李先五《太极拳》评析兼论于化行《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新锐太极史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