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本是同窗 相煎何急?

 涛儿—taoer 2021-05-26
时间:2012-06-19  来源:历史春秋网  作者:纪大华
  在《史记》里同窗变成仇敌比较出名的有三对人物,一是庞涓与孙膑,二是苏秦张仪,三是李斯韩非子。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相关的史实: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膑与庞涓一起学习兵法。庞涓在魏国受到重用,为惠王将军。他自以为能力不及孙膑,“恐其贤于己,疾之”,便暗中派人将孙膑骗到魏国,“以法刑断其两足”,而且黥其面,要他从此隐藏不得在世上露面。齐国使者到魏国,孙膑以刑徒的身份暗中会见齐使,齐使发现孙膑是一位了不得的人才,便偷偷将孙膑运送到齐国。齐将田忌很看重孙膑,田忌用孙膑的计谋取得了赛马的胜利。
  
  其后魏与赵攻韩,韩求救于齐。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齐军直取大梁(魏),魏将庞涓闻之,立即放弃攻韩而回国自救。此时的齐军已向西去了,两军没有遭遇。孙子对田忌说:“彼三晋之兵,向来悍勇而轻齐,齐兵因胆小而出名,善战者利用敌人的轻敌而诱导敌人上当(因势而利导之)。今齐军入魏地生火做饭留下十万灶,明天留五万灶,后天留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发现齐军做饭留下的灶一天比一天少,大喜,说:“我本来就知道齐军胆怯,入吾地三日,士卒逃亡者过半。”于是放弃其大军,与其轻锐部队快速进军企图一举消灭仅剩的齐兵。孙子计算出庞涓的行程,日暮时当至马陵。马陵道狭,两旁多阻隘,伏善射者万弩。于是,叫人斫下大树皮,在白树干上写下:“庞涓死于此树下。”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齐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遂自刭而死。
  
  据《史记·张仪列传》:张仪“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术,苏秦自以为不及张仪。”至于鬼谷先生何许人也,书上没有交待,但从苏秦、张仪游说天下的说词看,是一位知识渊博而且具有全局眼光的战略家,也是一位“真人不露相”的隐士。
  
  苏秦已说服赵王相约合从,但恐秦攻诸侯,使他脆弱的合从计划破产,便想有一个可以稳住秦国的人。他派人微对张仪说:“你原本与苏秦是一对好朋友,今秦已成为合从的力量共同对付的国家,你何不往游秦国,以表明你的意思。”这可是一个天大的难题。地位卑微的张仪还是硬着头皮去赵国见苏秦。张仪去了赵国。苏秦告诫门下人,不要给张仪通报,张仪只得又返回。若干天后张仪终于能见到苏秦了,却让他坐在堂下,赐仆妾之食。苏秦坐高堂之上训斥张仪:“凭你的才能,你怎么会困辱到这种地步。我宁可将财富给予别人,而不能给予你,因为你不配。”张仪想不到来求老同学,却受辱到这种程度。在这种情况之下,张仪想只有秦国能对付赵国,于是决定前往秦国。
  
  苏秦虽是如此的怠慢张仪,却暗中让赵王通过人微给了许多钱张仪,以使张仪能打通关系得以见秦惠王。
  
  苏秦究竟是玩的什么计谋?苏秦的舍人对张仪说:“苏秦忧秦伐赵而使合从之策失败,以为非你不能得秦国的权柄,故感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至此已经看清了苏秦对这位同窗的态度了,以自我为中心,为实现合从之策,对老同学或羞辱,或金钱收买。

  张仪之才本在苏秦之上,哪里是苏秦可以玩弄之人?
  
  张仪到了秦国以后坚决实行散纵连横之策,与苏秦成为政治上的死敌。
  
  苏秦挂六国相印,风光无限,但终因在六国之间玩两面三刀,阴谋与燕王谋伐齐而分其地,被齐王所觉,车裂苏秦于市。所谓合从之策也随之土崩瓦解。而张仪奉行的连横之策使秦国更加强大。只是由于秦惠王死后,武王当权,而武王为太子时就与张仪有隔阂,“诸侯闻张仪有卻武王,皆畔横,复合从”,延缓了秦统一六国的时间。
  
  据《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载:韩非子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秦王蠃政见到《孤愤》、《五蠹》之书,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说:“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王因此急攻韩。韩王原本没有认识到韩非的才能,也没有用他,现在秦攻韩,韩只得遣非使秦。秦王得到韩非,十分高兴。但是李斯向秦王挑拨说:“韩非是韩国的公子(宗室)。今王欲并诸侯,韩非终究不会为秦国服务,这是人之常情。今王不用他,久留而归之,这是自留祸患,不如找个借口把他杀了。”秦王认为可以,于是下吏治非。李斯暗中派人给韩非毒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来后悔这件事,派人释放韩非,但韩非已经死了。
  
  本是同窗,相煎何急?
  
  首先,嫉贤妒能,严重的利己主义是罪恶的根源。请注意司马迁在记述上面史实时有这样三句话“恐其贤于己”、“苏秦自以为不如张仪”、“斯自以为不如非”,可见把同窗变为仇敌的主动者都有一个嫉贤妒能的黑心肠,庞涓和李斯认为自己不如对方便加害对方,苏秦则是使对方进入自己设计的圈套。他们都以为自己已经受到重用,再来一个比自己有才能的人,会影响自己的前程,于是在自己的权力范围之内不惜动用一切手段。由于曾是同窗,相互非常了解,所以加害对方就变得更加容易。严重的利己主义是罪恶的根源。
  
  其二,利己主义与封建主义权力结合,就会使得迫害畅行无阻。孙膑怎么会变成刑徒的?庞涓先把孙膑栽赃为违法之人,然后依据刑法用刑,断其两足、黥其面。这种残酷的法律只有出现在我国封建社会开始的时期。只是由于李斯的一席话,秦王就同意诛韩非了。“下吏治非”,既然上面有指令,还愁找不到相关的法律条文?韩非死了,还有谁找李斯问罪?
  
  利己主义与封建主义权力结合,封建主义反转过来又助长了利己主义,使得人性更加扭曲,心理更加阴暗,迫害异常残酷,而且畅行无阻。
  
  其三,各为其主的封建意识。上述的六个人起点都是读书人,用现在的话说“知识分子”。既然是知识分子就有一个为谁服务的问题。庞涓为魏所重用,想法除掉贤于自己的孙膑,符合魏国的利益。孙膑后来为齐所重用,齐国为了援助韩而攻魏,齐国军队用孙膑的计策致使魏军大败,而庞涓也在这一次战役中死得很惨,从而报复了终生残疾之仇。孙膑再次为齐国打了胜仗,捍卫了齐国利益。李斯说的话为什么秦王就听了,因为这确实是为秦统一六国着想的。韩非不除,转过来为韩国服务,不就成了秦之大患吗?
   
  “知识分子”这个词在中国历史上本是指儒生,“儒生”通常又被人们骂为“犬儒”,“犬”者为主子服务也。
  
  其四,也包含有知识分子的政治抱负。苏秦的政治抱负是合从,而张仪的政治抱负为连横,这两种完全相反的政治抱负,终使同窗分道扬镳。政治抱负的不同一般不会导致栽脏和动用残酷刑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