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武汉 | 百年武汉地标江汉关

 人文武汉 2021-05-26

武汉为全国人民熟悉的地标建筑有三处,20世纪20年代的江汉关,50年代的长江大桥,80年代的黄鹤楼。如今,虽然摩天大楼建了不少,但还没有一处成为武汉的地标建筑。

落成不久的江汉关,旁边的日清洋行(1928年重建)为一代建筑

江汉关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江汉关大楼(Hankow Customs House),位于汉口沿江大道与江汉路交会处,由英资思九生洋行设计,上海魏清记营造厂承建,民国十一年(1922年)动工,民国十三年(1924年)落成,占地面积1499平方米,建筑面积4009平方米,通高40.6米,总高度45.83米(旗杆顶)。主面设计采用三段构图的古典手法,以钟楼为中心为对称图。墙面、山花、窗楣与入口半圆形拱门的处理是文艺复兴式风格。

官文三奏朝廷请求设关

清咸丰年间,官文接任湖广总督的第六年(1861年),汉口被辟为开埠通商口岸,沿长江水路的贸易迅速活跃起来。但此时汉口还未设关,进出口税也均在上海缴纳,汉口仅是起货下货,这样不仅十分不利于汉口的通商,而且偷税漏税情况突出,严重影响了汉口的税收。为此,为了堵塞关税征收上的漏洞,也为了湖北地方政府能从海关收入中分一杯羹,弥补日渐窘迫的地方财政,官文三次上奏朝廷,要求尽快在汉口设关征税。

1861年11月11日,总理衙门王大臣终于下达了议准汉口设关的批文:“……至汉口地方该督奏称必须设关,自应准其建立,查验进出各货。”对湖广总督官文奏请由京派监督一事,清廷决定由汉阳黄州德安兵备道管理,汉口建立海关之事,由官文会同汉黄德道协商办理。

1877年《湖北汉口镇街道图》

关址最初设于汉口河街,江汉关监督署则设于汉口青龙巷。其主要任务是稽查来往船只、大臣终于下达了议准汉口设关的批文:“……至汉口地方该督奏称必须设关,自应盘验进出口货物及征收子口税。为便于管理,汉黄德道移驻汉口,称“汉黄德道兼监督税务江汉关署”,简称江汉关。驻节汉阳(注:一说黄州)的汉黄德道道台郑兰成为江汉关第一任监督。(见《武汉江汉关故事》)

江汉关正式建立,目的是为了收税,关址设在华界汉口河街紧邻英租界,今沿江大道民生路附近。方便收税,“一把手”税务司狄妥玛(相当于关长)为英国人,江汉关开关时共有75人,其中外籍关员15人,华员60人。下设两个分关,一个是汉阳南关,位于汉阳南岸嘴滨河,距正关2华里,负责稽查过往的国内土船;一个是石灰窑分关(1898年设,在今黄石市境内),负责监督订有专章之船,包括承担水泥厂物料进口、水泥出口的轮船及装运大冶铁砂出口日本的轮船等。

1890年(约)《武汉城镇合图》

同时,清政府设立“汉黄德道兼监督税务江汉关署”,1877年的《湖北汉口镇街道图》上紧挨“同知署”的“监督江汉关”是也,1890年(约)的《武汉城镇合图》“江汉关监督署”在青龙巷附近,即今大兴路人民中学一带。监督署清末移至德租界,1924年的《汉口市街新图》的“江汉关监督署”(武汉档案馆)在今一元路。1926年,国民革命军占领武汉以后,“江汉关监督署”易名为“汉口交涉署”,1930年的《武汉三镇市街实测详图》即是。监督署虽在德租界,但监督署地皮为清政府“官地”。

监督江汉关的“一把手”为清政府官员,道员(道台)正四品官员,担任汉黄德道兼江汉关监督,监督署系湖广总督府的下设机构,汉黄德道亦由黄州府迁到汉口,提高了汉口镇负责官员级别,便于与洋人打交道,监督把赔付战争赔款多余的税款转给清政府。作为地方官员汉黄德道兼江汉关监督(汉口道台)何健有1872年与1874年,计两张照片留存,都是外国人拍的。

1872年、1874年的汉口道台何健 

江汉关在华界

我一直有一个疑问,江汉关在英租界范围?百度上讲“江汉关在英租界的核心地段”,误导了很多人。真的是这个样子的吗?

咸丰十一年(1861年)的《汉口租界条款》规定:“定准汉口镇市以下街尾地方,自汉口江边花楼巷往东八丈起,至甘露寺江边卡东角止,量得共长二百五十丈,进深一带一百一十丈”“令立明四至,用石块上刻大英国地基字样,共合地四百五十八亩零八十弓”,作为大英帝国在汉口的“租界”。显然,江汉关的地皮不在英租界的范围。

1898年续签《英国汉口新增租界条款》俗称展界条款,商定:“由英租界后至城垣,留出官地五丈止,南自一马路向城垣直线起,北至俄界止,共合地三百三十七亩五厘”,英租界向西北扩展,直抵城垣,面积扩大到795亩有余。也没有明确江汉关的地皮租借给英租界。

1895年汉口英租界及周边房产地图 范榕供图 

旅居英国的武汉学者范榕也认为:这个地块不在英租界范围内,1895年的汉口英租界及其周边房产地图,该地块是华界房产编号的第1号。现在江汉关的地皮不仅包括警察局的1号地块,而且还包括太古洋行仓库的2号地块,因此还跟太古洋行签了换地协议。1号地块虽然是英国人的,但不属于英租界。

华界第一号地块(江汉关)的地皮当时的业主是英国人,系英国人从中国居民手上购买的,但地块不属于英租界,在“花楼巷以东八丈”以内,八丈以外才是《汉口租界条款》“量宽250丈,深110丈,四至立石为界”的英租界范围。1882年地图上有英国人在此处建的警察局police stantion(工部局)。

1882年,5为在华界的英租界警察局,老江汉关的前身

1919年海关代替了警察局

1908年1月19日江汉关由河街迁英租界工部局办公,由原址往下游迁移百米。搬迁前双方协商,清政府提出用地皮与之置换,英国人要求此处只能作“海关”使用,不得有其他用途。英租界工部局(警察局)迁到今南京路与洞庭街交汇处,1944年工部局大楼被美军飞机炸毁。

1922年老江汉关拆除,新江汉关在原址基础上扩大了范围,原2号地块太古洋行仓库纳入了新江汉关的范围。1924年新江汉关落成,成为仅次于水塔(41.32米)的汉口第二高楼。

1938年11月3日,汉口碇泊场

1938年10月26日武汉沦陷,江汉关被日海军占领,设为汉口碇泊场司令部。11月3日,日军在江汉关前庆祝占领武汉。

1950年后,江汉关先后名为汉口关、武汉关、反帝大楼、外贸大楼、中国海关,复名江汉关。

迁到今南京路与鄱阳街交汇处的英租界工部局 

江汉关旁的栅栏

我读小学六年级时,老师告诉我们,英国人在后花楼(花楼街)设有有门的栅栏,要凭pass进入。后来才知道,英国人在江汉关旁、前花楼(黄陂街)、后花楼(花楼街)设了共3个栅栏。得益于网络,江汉关旁的栅栏、前花楼的栅栏出现在老照片上,唯独没有看到我最关心的后花楼的栅栏。

照理说,英租界的栅栏应该设在沿江大道、洞庭街、鄱阳街、胜利街口,太平路、歆生路(江汉路)是华英共有的,栅栏怎么设到华界来了?据说,华界这边楼房的业主出于税收、安全的考量,愿意纳入英租界工部局管理,所以,栅栏开在了华界一侧。

江汉关旁的栅子门

“红头洋人”站在前花楼的栅子门前

一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从我居住的花楼街到住在四明银行楼上的同学家,必须出花楼街右拐步入江汉路,从四明银行的侧门上楼到同学家,那时江汉路背后的居巷(交通巷)没有巷口通江汉路,只有花楼街与黄陂街两处可进入江汉路。

辛亥革命时,防线在江边

疑是洞庭街口

鄱阳街口,对面的房子系仁济医院(今四明银行)

但是,在发生战争、动乱情况时,无论是1911年的辛亥革命时期,还是1925年的“6.11”事件,1927年的“1.3”事件,英租界工部局自觉将防线设到它应该的位置。1938年武汉沦陷时,取代英租界的特三区的栅栏,也是如此。我们从老照片上可以一目了然。

1938年沦陷后,特三区的栅子尚在

作者:田联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