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釉料进化史

 liweiwb 2021-05-26

图片

图片

釉被称为陶瓷器的神秘外衣,配制工艺多数秘而不宣。浅色的、稍稍有些浓稠的液体涂抹在坯体表面,高温烧制后,千般颜色出人意料,其中到底有着怎样的秘密?本期开始,百陶君带你一起探索釉料之谜!

图片


现在,当我们对古代“陶瓷”到底是什么追根究底的时候,最终还是会落到一段详细的化学表述上,因为科技手段的介入,无论是泥料成分、釉料配方还是年代断代,亦或是烧成温度,无一例外的可以数据化!


譬如陶瓷的美丽外衣:釉。对于大多人而言,它是神秘的!将不同颜色且有些浓稠的釉水涂抹在坯体表面,高温烧制后,发出千般颜色万种变化,甚至结晶的玻璃质感,这到底是为什么?其中有着怎样的秘密?

图片


当然,无论如何神秘,如何变化,陶瓷釉的生成始终是化学存在,只有当我们慢慢了解它的特性之后,才能真正驾驭它!


图片


➊ 什么是釉?它从哪里来?


釉是一种高温加热后附着在坯体(clay)表面的硅酸盐化合物,釉料是形成这种化合物的原料。根据化学性质、呈现效果和使用方法,分为陶瓷釉(ceramic glaze)和陶瓷色料(ceramic color)。


图片
瓷器烧成前后(釉)
图片
显微镜下,可以看到釉层的结构——结晶体

釉(glaze):矿物质制成,熔点较低,高温熔融成粘稠状流质物,冷却凝固后形成脆性、玻璃状物质。有一定光泽,具有防水、抗腐蚀和高机械强度等特点。


色料(color):矿物质料,常见于陶瓷彩绘用料,高温下不易熔化,本身无光泽,掺入少量釉后会有微弱光泽,使用色料后一般会覆盖透明釉来获得瓷器必须的光泽度和防水性,如青花、釉下彩等。


图片
▲明永乐青花寿山福海香炉 南京博物院

那么,问题来了!出现在古代陶器上的结晶层是什么?彩色花纹又是什么?既然我们讲的是进化,那一定要扒一扒它的前生——自然釉了。


自然釉是在高温烧造过程中,出现在一些器物表面、窑壁上的一层薄而发亮的玻璃相薄膜。器物上的自然釉被称为“爆汗釉”,窑壁上的被称为“窑汗”或“窑蜡”。


图片
瑞典 早期陶器(约3000年)
图片
窑汗

科学工作者在对早期陶瓷器釉面的化学组成分析过程中发现,釉的成分与胎(坯体)比较接近,只是氧化钙(CaO)含量远高于胎。


由此可以推断,釉中的CaO可能是人为添加的。工匠们在长期实践中,摸索出了降低原料熔点的方法——增加原料中助熔剂的含量。这种助熔剂可能就是烧窑过程中的植物落灰,即草木灰。草木灰经高温熔化后,坯体表面会形成光亮的自然釉


图片


自然釉多出现在器物口沿、肩部等部位,很薄,光亮而不吸水。自然釉增强了器物的美观度和使用寿命。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广东英德市青塘遗址出土陶片上就发现了一层灰黄色的涂层,人们称之为“陶衣”。


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彩陶上,陶衣更加盛行,大部分彩绘都是在白色陶衣(化妆土)上绘制而成的。陶衣的作用主要有两种:一是遮盖陶器表面的缺陷,使之变得平整、光滑;二是衬托彩绘纹样,使之更加鲜艳美观。


图片
彩绘人面鱼纹盆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

经化验,白色陶衣中助熔剂含量大约10%;夏商时期,黑釉中助熔剂增长到15%,商周出现的早期瓷器釉面助熔剂含量达到了25%。助熔剂越少,烧成温度就越高,而新石器中晚期,陶器烧成温度最高只有1000℃,夏商时期出现了龙窑,烧成虽然达到了1200℃左右,但由于助熔剂含量低,仍不能烧成较光亮的釉层。


因此,陶衣等并不具备釉的本质,只有釉的形式。这说明,它们不能在原料上为釉的发明提供直接依据,但在形式和工艺上却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作用,釉的调配、涂施等工序与陶衣、涂层几乎一致。


图片
埃及,6000年前的陶罐

自然釉启发了人们的思维,陶衣和涂层又提供了形式和工艺上的引导。所以,釉的形成有两个主要条件:材料和温度。材料是内因,温度是外因,缺一不可。在窑温较高时,助熔剂含量“达标”是釉产生的关键。


于是,人们将草木灰作为降低熔点的助熔剂。草木灰除含钙外,还有少量钾、钠、锰等氧化物。将这些混合物添加进细泥浆中,施于胎体表面,在高于1200℃的温度下被烧成光亮、不吸水的瓷釉,高温钙釉由此产生。

图片
公元1450-1400年的克里特文明彩陶牛首
图片
化妆土

随着审美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发现了化妆土和印纹装饰等手段,装饰工艺促进了瓷土的发现和利用,也为制瓷打下了基础。同时,窑炉构造的革新让高温变成现实,高温对瓷器烧成有着直接作用。


图片


❷ 釉分百种,形形色色。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没有自动化机械也化验器材,瓷器最高端的制造方式也就是流水线,从勘山采矿到装船运输,多达72道工序,其中与釉有关的13道。



图片
天工开物里绘制的彩绘、施釉场景
图片
釉果,制釉原料

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清乾隆各种釉彩大瓶(享有“瓷母”之称,仅此一只),釉彩装饰自上至下由里到外多达15层,包含了宋元明清,单色釉到颜色釉、高温釉到低温釉等十几种工艺。虽争议颇多,但其工艺却大胆超前,集中地再现了历代釉彩工艺之大成


在当时没有任何研究设备的情况下,假设每种釉层烧成率为70%,那么想要将一尊拥有17种不同釉彩的大瓶烧造出来,成功率为70%的17次方:0.23%(70%还是往高了说的理想概率)。


图片

图片

乾隆各种釉彩大瓶

制瓷产业中,相对于其它工序,制釉是最秘不可宣的,配制比例、方法极其严谨,也极其科学,再比如秘色瓷,青瓷釉色如何,除了釉料配方,还得依赖窑炉火候的把握。不同的火候、气氛下,釉色相去很远。要想使釉色青翠、匀净,而且稳定地烧出同样的釉色,都是不轻易示人的。


图片
五代 秘色瓷莲花碗 现藏于苏州博物馆

不同用途的陶瓷,因制作工艺不同,釉的种类和组成也各不相同。现在一般根据器物类型、熔剂、原料构成、制造方法、烧成温度以及外部特征等来划分。同一种釉料在不同场景中,可以有几种名称。


坯体种类,分瓷器釉、陶器釉、炻器釉(陶瓷分类见上期)。按制作方法,分生料釉、熔块釉、挥发釉、自释釉、渗彩釉等。按烧成温度,分低温釉(<1120℃),中温釉(1120~1300℃),高温釉(>1300℃),或易熔釉和难熔釉等。按烧成速率,分慢速烧成釉和快速烧成釉。


图片
结晶釉

烧成方法,分一次烧成釉,二次烧成釉。按主要熔剂,分长石釉、石灰釉(石灰碱釉、石灰碱土釉)、锂釉、镁釉、锌釉、铅釉、无铅釉等。按主要着色剂,分为铜红釉、铁红釉、铁青釉、玛瑙红釉等。


烧成外观特性,分透明釉、乳浊釉、虹彩釉、无光釉、半无光釉、金属光泽釉、闪光釉、偏光釉、荧光釉、单色釉、多色釉、变色釉、结晶釉、金晶理、裂纹釉等。按烧成物理特性,分低膨胀釉、半导体釉、耐磨釉、抗菌釉等。


显微结构,分玻璃态釉、析晶釉、结晶釉、分相釉等。按用途,分装饰釉、粘接釉、底釉、面釉、丝网印花釉、商标釉、餐具釉、电瓷釉、化学瓷釉等。


图片
金属釉

这一期我们先浅尝辄止地聊聊釉是什么,从哪里来,下一期我会从不同维度去讲釉的烧成、发色、变化原因以及釉与料的关系。


陶瓷制作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兼具主观、创意和生活美学的艺术形式。而釉料则是严谨的材料科学,虽然充满各种不确定因素,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其中一定有着很多未解之谜,随着科技和艺术的结合,这些谜团一定会一一揭示。

色彩和器型是我们对陶瓷的第一感官,与之匹配的形容词是好看或高颜值,颜值决定了人们对陶瓷的印象。


作为陶瓷器的美丽外衣,传统釉料配方多数是秘而不宣的。实际上,在烧成过程中,釉色也充满各种不确定因素,今天,百陶君继续带你探索釉料之谜!

图片


无化学不陶瓷!的确,尤其是在釉料配制和实验中,你可以给一件艺术品上一百遍或一百种釉料,但你很难复制出第二个一模一样的东西,因为原料配比、胎体泥料、高温烧成都能左右釉料最后的呈现效果。


当然,你可以借助先进的科学手段,将材料配比精确到微克,烧成曲线设置得毫厘不差,但烧成过程中依然会存在温差、外界干扰等不确定因素。种种无法预知让陶瓷作者欲罢不能,爱并迷惑着。

图片
釉料试片

❸ 釉料发色背后的秘密。


上一期讲了,陶瓷釉料是矿物质配制成的硅酸盐复合物,工艺上有点像玄学,简而言之:釉料就是涂料,和油漆、绘画颜料一回事由调和剂、发色剂、添加剂组分。


釉和坯体同样是由岩石或瓷土组成的。但釉的成分更复杂,有长石、高岭土、碳酸钡、氧化锌、石灰、骨灰等等,通过筛选特定矿物、添加助熔剂等方法使釉的熔点低于坯体,这样可以帮助釉料熔融后附着在胎体表面。


图片


当达到一定温度时,坯体烧结,釉料熔融为液态,在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均匀包覆坯体表面,冷却凝固形成玻璃层,这就是陶瓷釉面。


釉面不仅提高了陶瓷的强度和硬度,也使其具有完全抵抗气体、液体以及酸碱腐蚀的能力。还可以通过颜色、光泽和纹理给予观者美丽的享受。


图片
中国 明代成化斗彩鸡缸杯

在釉中加上氧化铁、氧化锰、碳酸铜、氧化钴等金属化合物为着色剂,高温氧化或还原气氛下显现相应固有色泽,故称颜色釉。我们熟知的传统颜色釉有以铁为着色剂的青釉,以铜为着色剂的红釉,以钴为着色剂的蓝釉等。


历史上每个时代都出现过颜色釉的杰出代表作,如宋代青釉和钧红,明代霁红,清代郎红、乌金、茶叶末等。1250℃以上的高温下呈现出晶莹靓丽、多般变化。


延伸阅读绝美中国色:古代陶瓷釉色大全


图片
glazy.org网站上,用户分享的陶瓷作品

前文讲了釉的分类,比较繁琐,换一种方法了然了,仅呈现一种均匀颜色的叫单色釉,呈现两种以上明显可以辨别颜色的叫复色釉、颜色釉,又称花釉。


而根据釉的染色剂化学成分及成色外貌,则分为长石釉、灰釉、铁釉、天目釉、铜釉、结晶釉等。在古代,为了检测和观察釉料的发色和稳定性,窑工们将泥巴做成试片,上釉后放入窑炉烧制,俗称罩子,待发色稳定后,再批量烧制成品。


图片
日本陶艺匠人的磁器试片

地球上不是每个地方像中国一样都有瓷土,受土壤环境和运输条件的限制,为了达到类瓷效果或增加白度,应了一白遮百丑,1600多年前的中国北朝时期,工匠们学会了化妆土装饰工艺,在陶器表面涂抹一层白色泥浆。


工匠们将长石、石英碾成粉末掺进粘土,调成浆糊状,涂在坯体上,干燥后刻上吉祥的花纹,烧成后,器物表面变得光滑、平整,深色不一的釉层更显美观、光亮,这是制瓷工艺史上的重要成就。


图片
日本粉引——化妆土
图片
烧成后的粉引炽器

釉的主要成分是可以合成玻璃的物质和助溶物质。常见釉料配方又会加少量的泥巴来提供铝和帮助釉料悬浮,让釉水不易沉淀。成分有硅、铝、磷、硼等。硼和磷会降低硅和铝熔点,但它们不是助熔剂。


助熔物质含碱元素和碱土元素。前者常用锂、钾、钠,后者常用钡、钙、镁、锶。碱金属助熔物质和碱土金属助溶物质的比例通常在0.3:0.7,在此范围之外,釉的结构没那么稳定了。


图片
釉料原料之一的矿石
图片
粉碎矿石用的球磨机
图片
部分制作单色釉的着色剂(发色剂)
图片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序——荡釉

而粘土中也会含有合成玻璃物质和助熔物质,帮助坯体在温度和时间足够的情况下可以完全玻化,微小的空隙被填充,让坯体更坚硬、牢固,且不吸水。1300℃时,坯体内部的莫来石才会完全硬化,大部分高温釉也是烧制到1300℃以上。


莫来石成分可视为坯体的骨架,让胎不至像釉水一样流动。烧成达到足够温度时,坯也会融化。坯和釉中含有的合成玻璃物质和助熔物质比例不一样。因为,最终会呈现出有趣的效果。


图片
面釉烧成后的结晶状态,50倍显微镜

相比古人依靠经验和天意的偶然性,现代制釉工艺更加科学,落到种种详细的化学表述上,因为科技手段的介入,无论是泥料成分、釉料配方还是年代断代,亦或是烧成温度,无一例外的可以数据化!


图片
图片
图片
现代釉料试片
图片

❹ 是什么影响了烧成?

自古至今,配釉都是最难掌控的制瓷工艺,甚至在传统七十二道工序中难觅踪影。清代督陶官唐英说过,陶制各器唯釉是需。发色只是制釉的末端,还要充分考虑坯体缩水率、膨胀系数、流动性等多方面因素。


图片
相同的原料,配比不同,烧成的流动性也不同
图片
不同成分的釉药对温度要求也不相同

再解释下:助熔剂并不会产生颜色,主要用来降低釉药温度、增加流动、结晶、改变光泽等,与其它发色原料结合产生釉色变化。而发色原料(着色剂、金属氧化物)添加在釉料中会产生不同的显色效果,单一使用,也两种或多种混合使用,再透过温度、氧化或还原的烧成气氛,产生不同的釉色。


图片

R1O和碳化硅(SiC)比例增加,透明釉颜色越深
图片
釉料配比有N种组合

通常,鲜艳的釉色在低温时比较容易保持,但也容易释放出金属物质,当温度达到1200℃以上时,不会释放金属物质,釉面毛孔变少,也不易沾染污垢。釉的显现与烧成气氛存在必然联系。


图片
1000℃时,气窑内的火焰与坯体状态
图片
图片
在古代缩釉、开裂在制瓷是不被允,现在引以为美

陶瓷发展到今天,拉坯机、电/气窑、练泥机、泥板机等系列机械陶艺设备的出现让陶瓷制作更简便快捷,专业的釉料、泥料制备工具也开始普及,陶艺创作者在艺术表达上承继传统工艺的同时有了大幅的提升。


电动拉坯机提升了创作效率,电窑、气窑改变了柴窑烧成方式,让温差大、烧制慢变成了过去式。繁琐的制瓷工序被浓缩为十几道,曾经掌握在少数匠人手中的技艺成为书画一样的大众艺术。


图片
日本武藏野大学陶艺专业工房
图片
景德镇学院陶瓷美术与设计艺术学院窑房
图片
百陶会(中国防爆燃实验气窑
图片
百陶会 (中国智能高温电窑

现如今,很多陶瓷工作者对氧化物的认知、理解和应用更加熟练,他们在前人的基础上创烧出多元的、个性化的釉色。釉料就像化学里的数学公式,稍加改变组合,加之烧成的可控性就能配置出完全不一样的颜色来。


图片
Ryuji Iwasaki(日本)作品
图片
Saara Kaatra(意大利)作品

正因为种种不确定因素,陶瓷创作才有了无数可能。泥料、釉料、制作、烧成甚至个人创意之间密不可分。要知道艺术没有捷径可走,看书是学不来陶艺的,只有实践和试错,才是通往艺术之路的唯一通道。


图片


陶瓷制作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兼具主观、创意和生活美学的艺术形式。而釉料则是严谨的材料科学,虽然充满各种不确定因素,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其中一定有着很多未解之谜,随着科技和艺术的结合,这些谜团一定会一一揭示。


图片


来源:百陶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