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师府 | 南国无双地,西江第一家

 为什么73 2021-05-26

今天

图片

图片
“笃、笃、笃……”清晨的天师府,游人尚未前来,禽鸟亦没睡醒,只能够在一片空旷清幽之中,隐隐约约听见木鱼的敲击声。秋天的桂花已然绽放,扑鼻的清香迎面而来,远处殿堂雕梁画栋,周围木植茂盛繁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身在其间,宛如仙境,一时竟不知东南西北,只能循着木鱼声寻去。
图片
一路循声而行,穿过授箓院,来到天师殿,但见两班道众分列左右,恭对殿中祖天师神像,随着木鱼的敲击声,时而唱诵、时而跪拜,整齐有序,肃穆庄严。殿内,历代天师神像分昭穆排列,环列殿堂两侧,祖天师居中,王长、赵升二真人分侍左右。
图片
东晋高道葛洪著《神仙传》,曾记有祖天师“七试赵升”的典故。第一试其心量,遣人咒骂四十余日,而赵升不退;第二试其心性,遣美女调戏数日,而赵升不乱;第三亦试心性,故意在路上留下一堆金子,而赵升不取;第四试其胆魄,遣猛虎撕咬赵升的衣服,但是并不伤及其身,而赵升不畏;第五试其德行,遣商人故意诬告赵升买东西不付钱,而赵生不辩,只是脱掉衣服抵偿;第六试其善根,遣一乞丐,衣衫破敝,面目丑陋,身流疮脓,臭秽可憎,路人皆避而远之,唯有赵升对其升起了怜悯之心,先是把自己的衣服脱给乞丐穿,又给乞丐做饭吃,最后还赠送了一些干粮。
图片
第七试其道心,祖天师带领一众弟子三百余人登至山崖,崖中有一桃树,硕果累累,不过崖下就是万丈深渊,祖天师对众弟子说,谁能于崖中取桃,便向谁传授道法精要,然众弟子望崖生畏,唯有赵升攀岩而下,取得桃果,却无路可回,于是祖天师忽现三十丈长臂,将赵升给拉了回来。最后,祖天师笑言:“深渊之下,更有大桃”,随而当众从崖边一跃而下,众弟子莫不惊叹悲涕,而后离去,唯有赵升、王长二人留在原地,相互说道:“师则父也,父亲既然投崖,我们又怎能后退?”于是二人也跟着往深渊跳去,竟安然无恙地掉落在祖天师提前搭设好的帐篷当中。最后,三百弟子里面,能够跟随祖天师白日飞升的,也唯独赵升、王长二位真人。今以祖天师七试扪心自问之,且不说道心坚定与否,能不能随师跳崖,就是前面六条测试,笔者是一条也通过不了,惭愧,惭愧。
图片
拜过历代天师以及赵、王二位真人,沿路东行,来到三省堂中厅,此间祀有第30代天师虚靖先生张继先的画像。除了祖天师之外,历代天师当中名气最大、道法最高的,非虚靖先生张继先天师莫属。
图片
30代天师生于北宋末年(1092~1127),字嘉闻,号翛然子,天赋异禀,道教修为深厚,精于符箓,通达内丹,因而能够成功地将符箓与内丹理论融注于雷法修行之中,是为道教诸派公认的雷法大宗师。天师幼而聪颖,9岁嗣教,这个神童天师的形象,曾经被元代大名鼎鼎的小说家施耐庵融入了文学创作当中,在《水浒传》的第一回,洪太尉到龙虎山请天师,路上遇见个骑牛的道童,却认不出来这就是当时的天师。
图片
神童天师的文学形象来源于历史事实,宋崇宁三年(1104),年幼的天师应诏赴阙,时年不过十二三岁,宋徽宗问曰:“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小天师巧对曰:“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徽宗大悦,赐宴而出。次年(1105)五月,复应诏入朝,徽宗赐坐,问道法同异,小天师回答:“道本无为而无不为。道,体也;法,用也,体用一源,本无同异。若一者无立,二者强名,何异同之有?”其言谈富有道教辩证哲理,深受徽宗赏识。同年七月,徽宗问政,小天师婉劝道:“陛下宏建皇极,无偏无党,以苍生为念,天下幸甚。”除了进言治国之道,张继先天师又常以符法镇灾,以医道救民,深得徽宗器重,遂而盛名达于朝野。出于对天师的赏识和器重,宋徽宗除了为张继先天师赐号“虚靖先生”之外,还为之赐建私宅,原址建于江西鹰潭市上清镇关门口(具体位置已不可考),今址位于上清镇中部,南北向,门临泸溪河,北靠西华山,便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嗣汉天师府”,占地4.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殿堂巍峨,规模宏大,依山带水,气势非凡。
图片
靖康元年(1126)金人攻汴,朝廷想到张继先天师早有“赤马红羊之兆”(国家将有灾祸)的密奏,便遣使亟召。而张继先天师深知回天无力,行至泗州(故址在安徽省盱眙县东北,今江苏宿迁市东南)天庆观时,将印剑付与其叔张时修,作颂而化,时年35岁,京城也正在那天被金兵攻陷。对此,后人多有戏言,称虚靖先生既通内丹,又懂符法,神通广大,怎么年纪轻轻就过逝了?却不知北宋朝廷多次下诏天师入京受职,却被天师一再推脱,并且早已预言社会战乱,说明虚靖天师对当时的民族政治形势有着准确的预判,所以为避战乱,最后只能以假死推脱。难道君不闻数年之后,萨守坚真人去往龙虎山学道,中途遇见三个陌生人,其中一位为其写了封介绍信,后于龙虎山天师府递之,是为虚靖天师亲笔字迹,遂授萨真人正一雷法。

图片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四·萨守坚本传》:“萨真人名守坚,南华人也,一云西河人,自称汾阳萨客。……闻江南三十代天师虚静先生及林、王二侍宸道法之高,欲求学法……出蜀至陕,行囊已尽。方坐石闷,忽见三道人来。萨问此去信州远近,道人问所欲,萨云:'欲访虚静天师,参学道法。’道人曰:'天师羽化矣。’萨方怅恨,一道人云:'今天师道法亦高,吾与之有旧。当为作字,可往访之。吾有一法相授,日间可以自给。’遂授以咒枣之术,曰:'咒一枣可取七文。一日但咒十枣,得七十文,则有一日之资矣。’一道人云:'吾亦有一法相授。’与之棕扇一柄,曰:'有病者则搧之,即愈。’一道人云:'吾亦有一法相授,乃雷法也。’萨拜而受之,用之皆验。一日凡咒百余枣,止取七十文为日用,余者复以济贫。及到信州见天师,投信,举家恸哭,乃三十代天师亲笔也。信中言吾与林侍宸、王侍宸遇萨某,各以一法授之矣。可授以未尽之文。萨由是道法大显。”
图片
读罢历史往事,笔者不禁感慨万分,恨不能与虚靖天师同时,未能一睹天才真颜,当面请教道法。于是拜过天师,悻悻而去,绕过中厅,走过圆门,地上是一片金黄色的桂花子儿,透过左右两棵郁郁葱葱的桂花树,在正中隐隐约约看见一个牌匾,上书:“敕书阁”,走近,屋檐上又有一匾,上书“阁有经纶”,伴着扑鼻的桂花香,走进阁楼,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块约2米高5米宽的长方形木制屏风,其间由三块黑色木板组成,板上以金色小楷刻写了《道德经》五千言,绕过屏风,豁然开朗,只见大厅正中摆满了古色古香的蒲团与矮桌,左右则陈列书柜无数,图书密布,除了道教经书之外,亦含儒佛二家典籍,乃至人文社科、财经政治等等,多由社会募捐而来,预计藏书三万册,是为在未来供龙虎山道教学院师生学习研究的专门图书馆。
经由此间道长招呼,品茗读书,一时间,除了沏茶的潺潺流水声,便只剩窗外桂花树上的鸟儿啼鸣,或近或远,似有似无,于有声之处享无声天籁,则更显清幽。
图片
合上了经书,话别了道长,原路返回,从三省堂中厅沿路东行,绕过走廊,看过假山,便来到了“万法宗坛”的“三清殿”旁侧,殿中供有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是为道教神仙信仰当中的三清道祖,皆为大道一炁所化而来。元始天尊为宇宙的开创者,无始无终,永存绵绵,生化万物;灵宝天尊,整理并传承了元始天尊所宣讲的无上道法;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在华夏文明史上多次化身,教导众生,其中一次化身是为先秦时期道家学说的创始人老子。

图片

1、 炁(qi):先天生命能量,在宇宙万物之前,是为宇宙万物的化生来源。
2、李思聪《洞渊集》:“元始天尊即天地之精极,道之祖气,本生乎自然,消即为气,息即为神,不始不终,永存绵绵,居上境为万天之元,居中境为万化之根,居下境为万帝之尊,不可以理测,不可以言筌,生万化而不宰,化万类而不言,至尊至极,乃曰天尊,居玉清境清微天宫”。
3、李思聪《洞渊集》:“灵宝天尊乃大道之化身,视之无象,听之无声,师事元始天尊,居上清真境禹余天中,降金科宝箓三洞仙经,传教于万国”。
4、《魏书·释老志》:“道家之原,出于老子。其自言也,先天地生,以资万类,上处玉京,为神王之宗;下在紫薇,为飞仙之主。”
图片
殿外东西两侧分别为供奉雷祖和真武大帝的雷祖殿、真武殿,以及门屋两侧的东、西甲子殿。走出万法宗坛,可以看到依照北斗七星方位排列的七棵百年大樟树,每棵樟树都需要两三人方能环抱,宛如七根粗壮的石柱,在顶处撑起了一道绿色的屏障,引得禽鸟无数。至于七星屏障之下,则有一方石碑,谓之《仁靖真人碑》,高2.3米,宽1.6米,厚0.39米,整个石刻碑文阴阳两面共1639字,是为龙虎山道士仁靖真人张留孙的弟子吴全节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奉诏而立,由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奉诏撰书,记录了龙虎山道士张留孙在元朝时期一系列的政治和文化贡献,迄今近700年。遥想至元十二年(1276年),36代天师张宗演应诏至大都,觐见元世祖忽必烈,随行的龙虎山道士数十人,个个生得相貌俊美,其年29岁的道士张留孙身在其中,长得“修髯广颐,状貌甚伟”,因而在召见时受到了忽必烈的关注,后因祈祷、治病有功,获得了皇帝的宠信,就一直留在京城工作,创立龙了虎山正一派支脉“玄教”,是为龙虎山道教在元朝京师的宗教事务代理机构。

图片

至元十八年(1281年),在因《化胡经》问题而引起的佛、道大辩论当中(江南正一派与张留孙均未参与),全真派被判为辩论失败,经由元世祖下旨,除《道德经》之外的全真派道经皆以焚毁处理,这是全真派在元朝所面临的一次沉重打击。张留孙为保住道教经典,不惜个人安危,利用自己在朝廷当中的政治影响力冒险进言,由于他的努力,总算使一部分全真派经书避免了被焚毁的厄运,为中国道教的文化血脉在元朝时期的传承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仁靖真人碑》全称:《大元敕赐开府仪同三司上卿辅成赞化保运玄教大宗师志道宏教冲元仁靖大真人张公碑》。
2、袁桷:《玄教大宗师张公家传》记载,张留孙密启太子真金说:“黄老书,汉帝遵守清静,尝以治天下,非臣敢私言,愿殿下敷奏”,太子即以留孙之言转奏世祖:“黄老之言,治国家有不可废者”,然后“上大悟,召翰林、集贤议定上章祠祭等仪注,讫行于世”。
图片
图片
此外,也正是由于仁靖真人张留孙及其门下弟子的努力,方才奠定了龙虎山道教在元明时期的鼎盛状态:“万法宗坛”立于元代,天师又在明代被授予“永掌天下道教事”之社会权力,使得三山符箓统归龙虎山张天师治下,这个传统一直保持到了今天,从1991年恢复授箓活动以来,海内外的道教正一派授箓法会始终是在天师府举行。
根据《道教要义问答大全》记载:“道教原有四大法坛,龙虎山天师派为正一玄坛,茅山三茅真君派为上清法坛,阁皂山葛仙翁派为灵宝玄坛,西山许旌阳派为净明法坛。后因三山甚少传世,元时天师奉旨领江南道教事,故三山符箓均收归龙虎山天师府,乃改正一玄坛为'万法宗坛’,至今仍之”。
图片

图片

就这么闲逛了一圈之后,时间已经来到中午,府内游客渐渐多了起来。忽闻远处仙乐齐鸣,琳琅振响,只见游客人群开道之处,三位身着紫色法袍的大法师带领两班箓生列队缓缓行来,浩浩荡荡,威仪赫赫,绕过《仁靖真人碑》,穿过七星樟树群,走进万法宗坛以后,众箓生齐跪三清殿前,参拜三清天尊,而三大师则步入殿内,对越金容,焚香祈告,青烟缥缈,神圣庄严,众人齐诵神仙宝诰,幽幽华章,众圣垂光,引得左右观礼游客无数,现场一时间千详云集,百福骈臻。

图片

图片图片

待授箓仪式结束,笔者尚未回过神来,还沉浸在参拜神明的庄重状态之中,于是沿路而出,逢殿就拜,在玉皇殿里拜过了玉皇大帝;在玄坛殿里拜过了财神爷赵公明,太乙救苦天尊,吕洞宾,黄大仙;在法箓局里拜过了西王母、后土娘娘、九天玄女娘娘、紫虚元君魏华存以及慈航道人——最后就此回到天师府正门。走出正门,面对泸溪河,望着熙熙攘攘的行人,笔者方才从神仙与历史的宏伟画卷当中回到现实。

图片

意犹未尽,恋恋不舍。
再回首,但见正门左右楹联如下:
麒麟殿上神仙客;
龙虎山中宰相家。
图片
上联写汉高祖刘邦时曾建“麒麟阁”乃召开军事会议,而“神仙客”指的在其中出谋划策的张良,亦即历代天师的祖先(祖天师是张良的第十世孙);下联泛指历代天师,自元代以来,龙虎山天师都是世袭二品,其中38代天师张与材封留国公,赠金印视一品,故称“宰相家”。全联意为:张良是兴汉功臣第一人,而他的后代子嗣也同样功绩显赫。关于这副楹联,民间流传一则故事,说的是万历年间,第50代天师张国祥亲自登门请明代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题联,后者答应下来之后,在第二天派人送来上联,谁知下联就此杳无音讯,于是张国祥天师只好再次登门,董其昌却避而不见,只是让夫人对天师说:“董其昌到外面借钱去了”,天师听罢会意,马上送去纹银五千两,翌日,董其昌就派人送来了下联,所以张天师是花五千两银子才求得的这副对联。
——至于两联当中,正好有横批匾额一副,是为:“嗣汉天师府”。
本文原载于《上海道教》2020年第1期,标题由小编所撰。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