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考古百年·人物篇丨胡兴军:“筛”出唐代珍贵遗物

 水雲间ymtkepx1 2021-05-26

天山网记者 张海峰

胡兴军是“80后”,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算“年轻人”。2020年以来,他的名字总是和克亚克库都克烽燧考古发掘连在一起,频频见诸媒体。2019年,这个项目入选2019年度“考古中国”丝绸之路重大研究项目成果,又被央视评为“2020年度全国考古十大新闻”。胡兴军正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

为配合长城资源新疆段的研究与保护,201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开始对这座唐代烽燧进行主动性发掘。克亚克库都克烽燧位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孔雀河北岸,地处荒漠无人区,四处是盐碱滩,一脚下去一个坑,也没有路。汽车来回走几次,车辙就压成了松软的槽子。没办法,胡兴军带着队员一起到河边割下芦苇、扎成捆、铺在路上,大家戏称“一边修路,一边向前”。

考古百年·人物篇丨胡兴军:“筛”出唐代珍贵遗物

胡兴军(右)和工作人员在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现场。 胡兴军供图

沙尘暴是荒漠中的“家常便饭”。大家称之为“洗沙浴”。只有沙尘暴达到七八级以上,眼睛睁不开,才被迫停工。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的发掘之所以备受瞩目,和其出土的大量珍贵遗物密不可分。其中珍贵的纸文书、木简861件,许多内容是国内首次考古发现,蕴含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这些“宝贝”的发掘过程完全出人意料。

记者看到一张当时的工作照,两位考古队员灰头土脸,像“建筑工人”一样,在烽燧旁 “筛沙子”。胡兴军笑道:“克亚克库都克烽燧中出土的文物,大多就是这样'筛’出来的。因为文物都藏在烽燧旁的灰堆里,历经1000多年,许多文书成了指甲盖大小的残片,还卷成团,和荒草混在一起很难分辨。我们就这样一点点筛,一共筛了6遍。大家都有个共识:这么珍贵的唐代遗物,一定不能有遗漏。”

考古百年·人物篇丨胡兴军:“筛”出唐代珍贵遗物

2020年11月,考古人员在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现场。胡兴军供图

筛过的沙土,依然舍不得丢弃,又被装进30多只蛇皮袋,运回考古所的工作室,再一点点采样、浮选。收获非常惊人:采集到了30多种植物的种子,还有一些动物骨片。“克亚克库都克烽燧是新疆境内第一个主动发掘的烽燧遗址,我们有责任完整准确地把这座唐代烽燧的全貌揭示出来。”胡兴军说。

从2019年到2020年,胡兴军和队员每年在荒漠中发掘5个多月。县城在90公里外,为了便于工作,队员们在距烽燧15公里的看护点搭了个临时营地。10月的荒漠中还是盛夏般的高温,河边的营地每晚被蚊子“狂轰滥炸”,早晨起来,人人“遍体鳞伤”,惨不忍睹。到了11月份,烽燧已披上了一层薄雪,荒漠中白天的气温降至零下20°C左右。“晚上更冷,睡在帐篷里,炉火一晚上不敢灭。2019年从11月到12月,两个月,我们烧了12吨煤。”胡兴军说。但考古发掘现场的兴奋让大家“忘记”了酷寒,2020年大年三十,考古队才回到乌鲁木齐。

考古百年·人物篇丨胡兴军:“筛”出唐代珍贵遗物

荒漠中的考古人员每天收工后,找个高坡“蹭网”,给家人报平安。胡兴军供图

胡兴军在考古营地拍过一张照片:大漠落日的背景下,七八个汉子聚在土堆上,中间的一位举着一个长长的杆子,余者或低头或昂首。这幅剪影让很多人一头雾水,胡兴军称之为“蹭网”。原来,荒漠无人区中没有信号,考古队员每天收工回到营地后,便跑到附近四五米高的土堆上,其中一位把手机放到一只小水桶里,用一根长竿充当天线,高高挑起小桶,桶中的手机便有了信号,其余人趁机蹭网。胡兴军诙谐地说:“唐代烽燧有早晚点平安火制度,我们在荒漠中一呆就是几个月,每天就用这种方式给家人报平安”。

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的发掘,再次向世人证实了唐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管辖和治理。

“将来要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这座烽燧遗址会成为讲述新疆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胡兴军的眼里激情熠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