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礼吃台儿

 平氏良子 2021-05-26

吃酒席,我们老家土话叫吃台儿(音chi tai er)。最早仅仅是婚丧嫁娶生孩满月,在自己院里摆上几桌,邀请族家或亲朋邻里到场祝贺。既是祝贺,自然要图个高兴,谋个吉利,于是奉上一份薄礼,大家皆大欢喜,酒足饭饱,其乐融融。

中国人历来讲究礼尚往来,所谓来而无往非礼也。今年你家娶媳妇,明年我家嫁闺女;今天我家有事请你过来帮帮忙,明天你家有事随时召唤。

老以前人们本来挣的就不多,也因此礼钱也不多。我记事的时候,那时上礼也就是五块钱。我记得小时候,生产队里老S家娶媳妇,别人都是上礼五块钱,我家比较贫困,拿不出五块钱,但又怕伤了邻居的脸面,于是拿了三元钱上了一份礼,我和我二姐去吃的台儿。

那应该是我人生中记忆里最早的一次吃台儿经历,由于礼钱比别人少,略微有点羞涩和苦涩。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随之不断提高的除了物质水平以外,上礼的份额也越来越厚重。

前年在老家,大姐整理老宅,从箱子底部翻出大外甥当年结婚时的礼账薄,是用一张红纸裁开的,然后用订书机订的,很朴素,上面用毛笔写着礼钱的目录和金额,张三家李四家的,有十块的,也有十五二十的,好像最高是五十块钱的。

大外甥结婚是二十多年前,二十多年过去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随之不断提高的除了物质水平以外,如今吃台儿的名分和随礼的额度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先说一下吃台儿的mingfen。现在吃台儿花样繁多,多到你开始怀疑人生。除了正常的婚丧嫁娶生孩满月外,又衍生了孩子入学要庆贺,孩子考上大学也要祝贺,搬家要庆贺,开业要庆典,周年要庆贺,荣升要祝贺,参军要庆贺,复员要庆贺,入了党也要祝贺,家里买了一辆新车也要摆几桌,甚至从监狱出来也要祝贺... ...总之,吃台儿的项目林林总总,你不得不佩服中华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在发掘民间吃台儿文化上所做的巨大贡献。

而上的礼钱也已经早已超越了早年的十块八块,一百元钱你根本拿不出手,起步二百元钱,而且这算是最低的消费水平了。关系稍微厚一点的,起步要五百甚至上千了。

国人收入水平的速度远远跟不上上礼份额增长的速度,加上名目繁多,很多人都苦不堪言。

今年67岁的老李老两口前几年随儿子搬到了县城,他说:“这几年咱老家上礼的风气太严重了,以前孩子结婚摆酒席是正常的,可是现在生孩子、买房子、孩子上学都请客,有的啥事没有,也找个理由接礼,甚至有的人赌博输多了,也要想个理由摆酒席收礼呢!”

老李一个月有近两千块钱的退休金,他说:“我家一年上礼就得一万多块,家家比着办,好像哪家不想着法子办就觉得吃亏了。哪个季节都办,一年也就是农忙的时候和秋收的时候闲几天,这风气真的坏啊!”

老李和老伴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身体健康也一年不如一年,老伴常年吃着降血压药,老李腰椎有毛病,而且有糖尿病,常年药也不离身。老李说:“我这多少还有点退休金可以维持,比起那些常年在老家种地的算是好的了,那些老家种地的,一年挣的那点钱,都上礼了,还咋生活啊?”

家住老街十字街的张女士对上礼风十分反感,她说:“有些事上礼是正常的,有些不该操办的事儿,也上礼,都成了一种负担。现在很多人,本来没什么大事,就给人家送请帖,其实很讨厌这样的风气。”

张女士的老公在外地打工,她在家照顾公婆以及两个孩子,她说:“现在农村办事的太多,红白喜事,父母过生日,还有升学、当兵、住院的,啥事都有,就连出狱的也摆酒席庆祝,还有的人说哪儿哪儿有个店面开业,都不知道他的店在哪儿,有的人家,为了把上礼钱往回收,找借口也办一次,非常滑稽,不该办的,也办了,所以这个上礼风气越来越严重。”

张女士每年都记一本账,她说:“家里每年上礼都得两万元左右,农民每年收入本就不多,都随出去了。现在是礼钱越来越厚,人情越来越薄了。”

街南头的老王开了个小卖部,收入一般,他说:“现在啥事都兴吃台儿上礼,就是请你花钱呗!有点事就摆酒席,负担挺大的,今年从正月到现在,我都花万把块了。也有人不上礼,但是摆酒席的人家不乐意,有上家里去要礼钱,跟要账似的,闹得很不愉快。”

我有个老同学十几年前搬到了县城居住,他给我打电话:“老刘你常年不在老家,你不知道在咱们老家现在办啥喜事的都有。孩子中考高考了办,有的上初中了也宴请收礼;办生日宴以前只听说过满月宴、六十大寿、七十大寿啥的,有人为了找个收礼金的由头,四五十岁的也办;咱们老家有个人在县城边开了一个小饭店,生意好时就开业,生意不好就停业关门,来年再重新开业,每次开业都挨家通知送信儿;咱们老乡有一个人太老实,这些年上了不少礼钱,逼得没招了,也想不出个理由来,直接就说请大家喝酒,乡亲们也都理解他,去喝酒时都带着礼金……”

县城酒场附近住的党女士给我说:“其实这人情就是债务,就像我们家这种情况,孩子小,老人还健康,也没啥事,别人家有事不得不去上个礼,年年往外出,就想往回收,找个名目,给老人过生日,你家这么干,他家这么干,家家这么干,慢慢就形成了风气,变成了恶性循环。”

她说实话:“这些年,我就办一次酒席,是孩子上大学。我们家办席,就算收点钱,去了酒水钱,也没剩多少,而且又拉下了人情债,越来越深。” 

   

街东头的王女士开了个理发店,手艺不错,生意还说得过去,她说:“我儿子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家办了一次,收了两万多元,就这三年,给别人上礼得三四万元了。细算下来,都是上出去的多,收的少。” 

普通村民被吃台儿上礼风刮得“叫苦不迭”,一些农村的干部,却是上礼吃台儿风的受益者。有村民反映,一些人要溜须拍马,就得花钱,大部分人怕村里领导给穿小鞋,还有一小部分人平常办个低保,或者开个证明啥的,难免要麻烦村领导,被逼无奈也得去上礼。

这两年农村干部有事一般偷着办,分几天办,今天在这儿办,明天在那儿办,把能收的礼钱都收到了。镇上一位村民说:“他们村有个村干部,孩子当兵去了,今天请几桌,明天摆几桌,小打小闹好几次,整了五六十桌。”

吃台儿上礼本是促进亲戚朋友乡邻之间的感情,也是一种体现社会人情往来的一种方式。能上礼的都是亲朋挚友,乐意送上一片心意,真心奉上一句祝福,本是好事无可厚非。但如果件件都涉及到上礼,那这吃台儿的味道就变了。

以下内容,点击标题,可以直接阅读:

♥ 房屋公摊面积“坑”太深

♥ 心若不动,风又奈何

♥ 雨,下了一整夜

♥ 家乡的味道

♥ 桐柏金域怎么了?百姓维权何其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