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敬非遗: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同仁堂贡献奖获得者关庆维

 扫地僧一一 2021-05-26

图片

出身于中医世家,身上承载着祖辈、父辈的厚望,但他最初对中医并不感兴趣,甚至可以说是排斥。当时的他想象不到,自己有一天会爱上中医并子承父业,走上数十年的行医之路,并在理论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独到见解,终成同仁堂中医大师、享誉国内外的中医专家。让我们通过此文,走近关庆维,聆听他的故事,感受他的深度。

子承父业——从排斥到热爱

祖辈关月波、关月樵,父辈关霳、关幼波都曾是声名赫赫的京城名医,受家族医风熏陶,关庆维从六岁起接受中医启蒙。

“我虽然生活在中医世家,但从小对中医药文化是抵触的。因为小时候学习鲁迅先生的《药》,一看中医用人血馒头治病,觉得中医特别愚昧落后,所以对于父亲教我的那些东西是排斥的。虽然药性赋、汤头歌、脉决也都在背,但心里不想干这职业。”关庆维坦言,“尤其是看到父亲诊治肝病患者,伸手按在病人蜡黄的手腕上,便感觉脏得难以忍受,甚至不愿触碰父亲的手。我那时候比较热爱艺术,最想成为一名艺术家。”

不过,十几岁以后,父亲的几个病案让关庆维感到十分惊奇,思想发生了转变。中学时的一天,有两个患者家属上门来感谢父亲。原来,他们家里有位患者昏迷了两年多,完全是“植物人”状态,但经过父亲八个月的治疗,每天灌药两三次,患者竟然慢慢苏醒了。在关庆维的认知里,“植物人”就等于“活死人”啊,苏醒的概率极低,大部分治疗手段对于“植物人”都是束手无策的。而父亲竟然能够通过中医手段让“植物人”苏醒,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关庆维开始主动向父亲请教。这一请教不要紧,一下子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他对中医开始刮目相看起来,从此开始主动跟随父亲学习中医知识,最终子承父业,入行中医。

悬壶济世——参与创建北京首家名医馆

1981年,中药制剂专业毕业的关庆维进入同仁堂工作。然而,他最开始从事的并不是中医工作,而是制药厂的质量工作,这并不是他兴趣所在。大概干了五六年,他动了报考中医专业的想法,但那时候,考学得有单位开的证明才行。证明开得并不顺利,但他不灰心,转而去报了不需要开证明就能入学的夜大,学习了四年中医学,然后到同仁堂制药厂门诊部实习并工作,这才正式当起了中医医师。

1996年,同仁堂大栅栏药店重张营业,营业面积增大不少。当时集团考虑,利用药店绝佳的地理位置和同仁堂的名气,为外宾和社会各界人士看病是件好事。于是,北京市首家“名医馆”应运而生,关庆维参与了同仁堂“名医馆”的创立,并担任馆长至今。

关庆维回忆说:“之前很久都没有医馆的说法了,都叫门诊部,你也分不清是中医还是西医。这是个很大的事情,开张那天,王光英、孙孚凌、阳安江等领导都来给剪彩。当时的医馆云集了一百多位名老中医,门诊量极高,所有大夫都满号,成为北京最火的中医诊疗机构。”

他倡议的发展同仁堂“名医、名药、名店”的设想,从此实现了。同仁堂名医馆每年有八万多人次的门诊量,在治疗中医内、妇、儿、皮科杂病方面疗效突出,受到国内外患者的广泛好评,给集团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关庆维的医术医德也获得了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他不仅给患者处方开药,更注重帮助患者进行身心、性格、秉性、生活方式、饮食起居等方面的调理,可谓医人更医心。关庆维先后六次从时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手中接过“月犁传统中医奖”,该奖专以医术、口碑为衡量标准,是对他医德医术最好的肯定。

理论创新——中医有着更高的维度

或许因为家庭影响的原因,或许因为思想独立的个性,关庆维认准了中医这条路,便一头扎进去,他的生活主要就是看病、看书、思考、钻研,结果越研究越认可传统的中医理论和思维。

“刚开始从事中医那几年,我也受大环境影响,给患者降糖,降血脂。但随着思考的深入,突然有一天我脑中有层窗户纸被捅破了,开始按照中医思维去帮助患者平衡身体状态,收到了奇效。”从此,他坚定走传统中医之路,并认为中医事业的重新振兴,必须坚持而不能脱离这条路。

“中医美妙就美妙在自然、绿色,追求生命与自然社会的平衡和谐的生态自然之道。中医是生命医学,西医是生物医学,中医的维度高于西医,所以西方科学的认知维度根本引领不了以生命为维度的中医学发展,我坚决反对中医药西化。”关庆维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曾表示,“中医思维方式是象思维,是面对人生命层面的医学,运用人体本能发挥功能让人体回到健康状态,因此中医是'道’。西医是着眼人生物层面的医学,通过看得见、摸得着、可以还原、可以逻辑推演的方式进行诊治,对人的实体进行干涉试图控制疾病,是'器’和'术’。”

他尊古而不泥古,能守正能创新,提出了“生命之全气”“中药性味合象观”的理论,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同仁堂中药生产加工中保持中医药疗效优势与特色的根本机制、中药性味的边界条件与边界效应理论。
“这些理论乍一听很神秘,但说以来并不难理解。那就是中医着眼于生命的过程,研究的是类似于生命力、能量的所谓'气’的概念。肾有肾气,肝有肝气,人的生命就是各种气的有机结合。而生命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与大自然相互磨合,筛选出食物与药物。人在吃下去这些东西的时候,身体也会根据需要选择性地吸收其中的物质为己所用。所以,从事中医离不开中医理论的指导,必须懂四气五味、升降沉浮,这完全有别于抽一管血拿到实验室里分析成分,用化学反应给人治病的做法,那就偏离了生命的本质了。”提起自己悟出的道,关庆维侃侃而谈,经常能给从小接受现代西方科学思想教育、满脑子化学成分和基本粒子的听众提供一个理解中医真谛的全新视角。

文化传承——让世界了解中医之道

1998年,外交部安排了一位外国患者前来就医。这位患者是泰国副总理素帕猜。他半年前在打羽毛球的时候伤了腿部肌肉,行走不便,在泰国尝试了多种疗法一直没有缓解,趁着在中国访问之际,由外交部引荐来到同仁堂医馆诊治。关庆维了解病情后,选准素帕猜胳膊上对应的“阳性点”,连续按摩了30多分钟。素帕猜最开始被按得疼痛难忍,然后逐渐痛感减轻,最后一点也不疼了。关庆维让他站起来走一走,素帕猜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腿一点也不疼了,完全能够行走自如。随行的两名泰国医生目睹之后,也无法理解为什么按摩胳膊,能够把腿疾治好。


对于关庆维来说,治疗类似的“顽疾”一点都不难,他已经用这种方法治愈了3000多病例。他向素帕猜解释,全息按摩法背后是中医传统的整体观,中医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部位之间具有一定的关联性,比如胳膊上有对应腿部的“阳性点”,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能够“声东击西”达到奇效。素帕猜听后十分信服,真心希望关庆维能够多出书,向世界推广中医药。

其实,关庆维始终注重在工作中及业余时间不遗余力地推广传播中医药文化。先后受邀在国内外多所大学、企事业单位、CCTV专题中医药栏目等传统及网络媒体宣讲中医药理论与文化,并受国家汉办、外交部委托,在俄罗斯、法国、英国、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教育机构、医学及社会组织、海外孔子学院进行中医药学术交流,为传播同仁堂所代表的祖国传统中医药文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受《经济参考报》、新华社特邀,先后主笔撰写的《中医之道 中医知“道》、《中医药养生:探寻生命平衡的实践》等数篇文章,发表后日点击量均超过了百万人次,获得了读者与媒体的一致肯定与好评,在中医药行业内外产生了相当的社会影响。

“我曾受邀与莫言、许嘉璐等一道,在国家汉办举办的年会上发言。我宣讲的是《国医之道》《天地人和》《中西医文化的比较》等专题,全球各大名校校长现场聆听,领略了中医学“自然之物携自然之气纠正生命之偏”的“天人合一”思想。这里面的意义非比寻常,我们是在从不同的角度,向全世界阐释东方文化、中国的价值观!”谈起发扬光大中医药文化,关庆维对汉办年会印象最深,因为这和他一贯的主张相契合——要让世界、让现代人了解中医,必须首先让其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价值观!”

一晃四十年从医生涯过去了,关庆维已经整六十岁,已然到了退休的年龄。但对于身为中医的他来说,学术之道和实践之术都已日臻化境,正是大有可为的年纪。“我现在带着十五个徒弟,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都有,希望通过他们把祖国传统医学的精髓传承下去。”

回顾他走过的人生历程,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他鲜明的个性,不管是秉承家传、选职业、考学、行医,还是理论研究、传承中医药文化,凡事都不随波逐流,总有自己的主张和定力,因而能做到不受干扰、用心专一,最终有所建树,成为一代中医名家。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一生只干一件事——证道悟道修身明德悬壶济世道法自然!”
他做到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