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扎根基层15年,我为何要矢志建设学习型中医馆?

 医馆界 2023-07-07 发布于广东

中 医 馆 行 业 的 良 心 和 大 脑

口述 | 王洪  撰稿| 桔梗

现在国内许多中医馆都在开展学术建设,相当一部分也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果与进步,但是与此同时,来自患者或老百姓的不解与疑惑声也不绝于耳——中医馆为何要坚持开展学习?

他们可能会认为中医馆是一盘散沙,是⼀个铁打的营盘流⽔的兵的地⽅,随便招募几个医⽣就可以把杆⼦立起来。外⼈这样看待,我们更要有决心和毅力去坚持学习,下面我将和大家分享一下聚贤堂中医馆这三年坚持建设学习型中医馆的一点点体会。

为何要建设学习型中医馆

首先,我认为建设学习型的中医馆是自然而然的、理直气壮的历史传承,是中医药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也是作为一个中医人应有的使命和责任

为什么呢?在古代,中医馆(药铺)本来就是教书育人、发扬岐黄之术的重要载体,古时的师承大多是在药铺或中医馆完成的,正是因为这样的传承,中医学才得以延续至今。

其次,建设学习型中医馆是现代中医药高校教育和公立中医院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有益补充,更是培养实用性中医药人才无法替代的重要手段

比如在如今的研究生培养中,学生经常会因为外语、科研或其他与中医学术研究无关的杂事而很少能心无旁骛投入到中医药学习中。

再谈及公立医院,有位在三甲中医院工作的朋友曾表示他很羡慕我,因为他在医院有1/3的时间要处理上下级的人事关系,1/3的时间还要用西医的方式管理病人,仅余下的1/3时间还不⼀定有时间来专⼼学习自己所热爱的中医。

另⼀个同学也在三甲医院⼯作,他曾表示他们医院⼀个有趣的现象:医院成立了名医馆,挂号费动辄几百块,但是里面的“名医”不少是以前的医务科科长、后勤领导之类,很多是到了四五十岁为了留后路就拜了一个所谓的国医大师,之后摇身一变成了名医馆的名医。虽然其中也可能有真正的⾼⼿,但这种现象的存在也制约了那些正处于当打之年、想在中医上有一番作为的其他医生的发展。

聚贤堂建设学习型中医馆的些许体会

对于如何建设学习型中医馆,我从聚贤堂三年的坚持学习中总结出了八个方面的成长经验。

  对中医学坚定地热爱和充分地自信

建设学习型中医馆的坚持需要源源不断的热爱与自信,这种热爱和自信一定是来源于我们自身。

以我自身举例而言,我为什么要坚持学习,为什么一开始就要创立的是一个学习型的中医馆?因为对中医有充分的热爱和十足的自信。

我学中医时就了解到古往今来的历次疫情最终都是中医解决的,而且通过自身临床的不断实践也更深入地了解到中医在各种体质调理、慢性疾病及疑难杂症的治疗方面确有其独特优势。因此我希望各位中医同仁,如果决定好好学习中医,⼀定要找到源⾃内⼼的热情和⾃信。

 宁缺勿滥,严把人才招聘关,注重品德与性格,打造同气相求、团结向上的学习队伍

我在创立聚贤堂时尤其看重品德与性格,致力于打造同气相求、团结向上的学习队伍。如果无法在共同的目标上齐心协力,这样的团队最终会分崩离析。之所以如此看重这一点源于我过往的一个经历。

我在2009年博士毕业后没有进入体制内,选择了在医馆坐诊。到2010年时,我的日门诊量一直保持在100+,特别是2013-2017年间特别忙时甚至能保持200左右的日门诊量。当时我所在医馆前台的收银员、药房的同事也会陪我从早上8点多一直忙至深夜10点甚至11点过。为了慰劳大家相伴的辛苦,我常常将患者赠予我的水果与他们分享。

然而,这么一件小事在医馆居然引起了轩然大波。医馆资质比较老的医生向老板打小报告说我病人多是因为我自费给同事买水果,所以他们才向着我,给我介绍病人。后来我向老板反映了这个问题却没得到妥善解决,我认为道不同不相为谋便选择了离开。

 提供稳定而长久的物质保障和学术提升保障,同时建立监督机制促使他们主动用各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我认为聚贤堂比较独特的地方在于我始终会站在医生的角度考虑并作出承诺——给医馆里坚持参与学习的医生们提供稳定而长久的物质生活保障和学术提升保障,我也一直都在用实际行动践行这句话。

虽然我们处于边远地区,但我们聚贤堂有个好的用人条件,我们签约医⽣有保底5年的年薪,这个年薪不算太高,但也可以让他们在昆明有尊严的⽣活,没有了后顾之忧,才能安心学习,专注于临床,不断提高自己,这也是对中医传承的⼀个稳定保障。我们还做到了保底年薪提前一年发放,所以很多年轻医生都愿意来坐诊。

期间,我会告诉他们,聚贤堂用五年的时间给你们证明自己,如果五年后都还是乏善可陈,那可能还得从自身找找原因了。

至于学术提升保障方面,我们与医生的合同中有规定,在我们提供的报销范围内每年都可以外出学习一次。前两年受疫情原因中断了学习,今年会重新启动。在他们原生动力的基础上再加上我们医馆给予的一些动力,所以聚贤堂的青年中医成长很快。

与此同时,我们还会建⽴监督机制以促使医⽣们主动地展⽰⾃⼰的学习成果。现在已经不是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了,哪怕没有相对成功的病案,好的想法、学习的动态、新的感悟等都需要被大胆且毫无保留地展示出来,这样患者才会认识并认可医生,同时也更好地服务了患者

 建立持续而长远的学习计划,同时辅以一定的奖惩制度

每周三晚上,我和全体签约医生会集合开展学习讨论,从聚贤堂创立至今我们坚持了三年,后来昆明很多医院的年轻医生和周边医生也受到吸引加入了进来。

这种学习讨论不是浅尝辄⽌,我们有清晰的⽬标和长远的计划。

首先,我们会请各个三甲医院科室的优秀医生进行分享,对医馆的医生进行指导,比如在临床容易遇到哪些坑以及哪些是需要引起重视的危急症候。

接着,我们会请医馆的医生和很多老专家来进行分享,目的是让团队成员间可以互相熟悉和无私分享,这有助于我们提高中医临床技能。



学习分享中

分享阶段结束后,我们会开始新的学习计划——重读经典,温故而知新。从两年前的《伤寒论》到现在重温《傅青主女科》,接下来可能是男科、儿科,再下一步可能是“金元四大家”,也可能是明清的“温补学派”、“温病学派”。

在这个过程中,既需要有持之以恒、厚积薄发的耐力和毅力,还要辅以一定的奖惩制度。

我们医馆有一个关于惩罚的小规定--若缺席每周三的学习则罚款50块/次。至今三年内我总共收到350块的罚款,在将近150次的学习里面只有7人次请假,可见学习对他们自身也是有吸引力的。

此外,我们聚贤堂还有一个经过长期的学习后积累下来的优良传统。中午大家会集体在食堂用餐,期间经常进行病案的探讨,往往因为过于投入而忘记午休。

 海纳百川,开诚布公,百家争鸣,乐意享受学术上的“红脸出汗”

我们曾经邀请过昆明很多三甲医院诸多科室的西医医生来做讲座,他们都对中医感兴趣也愿意和我们分享,这也是我们倡导“海纳百川”的体现。


邀请专家分享学习

学术上开诚布公。比方说找我看不孕不育的患者居多,我会⽆私地分享我在临床常用且疗效确切的处⽅,我认为中医的传承应当如此,无私共享、互帮互助的交流学习才会有共同的进步。

我们⾮常享受那些让我们“红脸出汗”的讨论。因为每个人在学术上的看法多有不同,我们经常会发⽣争执,但是,这种争执对事不对人,这也让我们在学术上得以心无旁骛地探索。

 主动出击,加强校企合作,用心带教,以教促学,以教识苗

在开中医馆时我就在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难道那些大学的实习生就只能交给医院来培养吗?”我认为中医馆也同样可以。因此,我不断地从高校寻找突破口,寻求与他们的合作。





校企合作带教

去年我们和保⼭中医药⾼等专科学校合作,带教了19名实习⽣,效果喜人。带教的过程中我们医馆的医生作为老师几乎都是全义务的,但大家乐在其中,我们早上带他们跟诊,下午上课,毕业后,有三个优秀的人才留了下来。

这19名学生回去后口口相传引发了连锁的效应,今年学校愿意来实习的学生突然猛增,鉴于接收的人数有限,这次轮到我们来选择了,于是做了个要求——达到我们规定的中医成绩以及具备吃苦耐劳精神的同学才能来实习。由此,带教工作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

 大力提倡非中医药专业的员工去认识中医、了解中医、学习中医,达到个人和医馆的双赢

医馆应当要求非中医药专业的员工多学习中医及中国传统文化,这对于后勤管理大有裨益,也有助于他们融入到中医体系中,了解到中医人的真正所需。

 多方涉猎,博闻强识。坚持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博闻强识,多读书,多向古老的东方哲学智慧寻找中医之道,寻找我们的处世之道。

中医现状的坚守与突破

面对中医当前的形势,作为一个学习了25年中医的基层医者,我深感中医人应守住本心,回归中医学本身,多做并坚持做与中医有关的事情,不被日趋明显的唯快论、唯钱论、唯资本论裹挟,也不应当沦落到敝帚自珍、一知半解、不求甚解、甚至滥竽充数的地步。

此外,还需要有“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一定有我”的思想觉悟。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典籍里保持孜孜以求乃至于皓首穷经的耐力和毅力。始终坚信唯有疗效才是评判中医好坏的金标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坚持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

I 版权声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