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藏巧于拙 寓清于浊

 新用户41015886 2021-05-26

​​         菜根谭读书感悟系列之一百零二

      原文【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译文【做人宁可装得笨拙一点,也不可自作聪明;宁可收敛一点,也不可锋芒毕露;宁可随和一点,也不可自命清高;宁可退缩一点,也不可太积极前进,这才是立身处世最有用的救命法宝,明哲保身最有用的狡兔三窟之法。】

        品悟:常言道:“大智若愚”,聪明人要想保护自己不受别人的嫉妒和打击,就要以退为进,能屈能伸。聪明人深谙藏锋的道理,所以平时韬光养晦,检束自己的言行,不强出风头。狡兔尚有三窟,何况人呢?做人不必过于暴露锋芒,要善于潜藏,要善于韬光养晦,大丈夫能屈能伸,只有这样才能成就大事业。

       南朝刘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临死托孤给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并告诫太子刘义符,在这些人中,谢晦最难驾驭,应当小心。刘裕是个有为有远见的开国皇帝。不幸的是,一没选好继承人,二没有正确估量这几位顾命大臣。刘裕死后,其长子刘义符即皇帝位,史称营阳王。刘裕的次子名义真,官南豫州刺史,封庐陵王。刘裕的第三个儿子名义隆,封宜都王,即后来的南朝的宋义帝。刘义符做上皇帝后不遵礼法,行为荒诞。

       徐羡之在刘义符即位两年后,准备废掉刘义符另立皇帝。按刘义符的行为,废掉他是理所应当的。但徐羡之等人因怀有私心,贪恋权位,谋权保位,便将事情做绝,引来杀身之祸。要废掉刘义符就得有人来接班。按顺序该是刘义真,但刘义真和谢灵运等人交好,谢灵运则是徐羡之的政敌。为了不让刘义真当上皇帝,徐羡之等人挖空心思,先借刘义符的手,将刘义真废为庶人。接着,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王弘五人合力,发动武装政变,废掉了刘义符,以皇太后的名义封刘义符为营阳王。

        然而,还没等新皇帝即位,徐羡之和谢晦竟主谋分别将刘义符、义真先后杀死。刘义隆被他们拥立为新皇帝。

        刘义隆带着自己的属官和卫兵出发前往建康,顺利地做上了皇帝,但朝廷真正的实权仍在徐羡之等人手中。他面临的是掌握朝廷大权的、杀死自己两个哥哥的几个权臣。

       刘义隆先升了徐羡之等人的官,同时认可徐羡之任命的谢晦做荆州刺史。谢晦还害怕刘义隆不让他离京赴任。但刘义隆若无其事地放他出京赴荆州。刘义隆当然也不动声色地安排了自己的亲信,官位虽不高,但侍中、将军、领将军等要职都有他的亲信充任,从而稳定帝位。

        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正月,宋文帝刘义隆准备铲除徐羡之等人。在动手之前,先通报情况给王弘,又召回檀道济,认为这两个人当初虽附和过徐羡之,但没有参与杀害刘义符、刘义真的事,应区别对待,并要利用檀道济带兵去征讨准备在荆州叛乱的谢晦。正月丙寅(426年2月8日),刘义隆在准备就绪后,发布诏书,治徐羡之、傅亮擅杀两位皇兄之罪。同时,宣布对付可能叛乱的谢晦的军事措施。

       就在这一天,徐羡之逃到建康城外二十里的叫新林的地方,在一陶窑中自缢而死。傅亮也被捉住杀死。谢晦举兵造反,先小胜而后大败,逃亡路上被活捉,最终被杀死。至此,宋文帝刘义隆由藩王而进京做上皇帝,由有名无权到做上名副其实的皇帝,最后顺利除掉弑杀“二王”的一伙权臣。

       这场权利之争告诫人们,作为臣子,必须尽职尽责、韬光养晦,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切莫锋芒毕露。立废皇权之事从来都不是由大臣所谋,皇权的更跌往往是不由个人的意志所决定,有时即使是皇帝本人也不能为之。

       做凡人也一样,学会保护自己是做人做事的基本保证,任何事都别做过了头,别锋芒毕露,正所谓“预谋其事先保其身。”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