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掐丝珐琅彩再度成为收藏热点

 新用户99079681 2021-05-26

  从珐琅壁画明义传奇馆看到多副掐丝珐琅画,它全程由十道工序纯手工制作,其中最主要的有白描、掐丝和着色,这三道工艺是掐丝珐琅画制作的灵魂、骨骼及血肉,无论哪一道工序都是纯手工制作,蕴含着深厚的艺术功底。

  

  元代的掐丝珐琅器主要为皇 家服务,由于烧造技术的不成熟,故生产规模并不大,产品并不多。掐丝珐琅在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巅 峰,一个是景泰年间,另一个则是乾隆年间。乾隆以后,由于国势逐渐衰落,掐丝珐琅的制作也开始没落,传世的作品不多,艺术品位与收藏价值与乾隆珐琅器不可同日而语。

  明代早期制作掐丝珐琅时应用的珐琅釉色主要有宝石蓝(青金石色)、天蓝(淡蓝色) 、海蓝(天蓝)、翠兰(在天蓝、宝蓝之间而色亮 )、鸡血石红(大红)、娇黄(姜汁)、绛黄、深绿(墨绿)、浅绿(草绿)、砗磲白、紫红、葡萄紫(作紫晶色,有玻璃的感覚) 等(图2)。所用釉料主要依靠进口,烧制出来的釉色呈现出纯正稳重的特点,但没有元代釉色那样的晶莹透亮的效果。古往今来的掐丝珐琅具有的一个显著标识就是地色作为整个器物的主导色,而蓝地色则一向都是这门舶来品的经典用色,这也是后来该工艺名由“掐丝珐琅”被改称为“景泰蓝”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尽管有些专家认为,景泰蓝一词中的“蓝”是珐琅的另一种译法“法蓝”、“发蓝”的简称。但是自民国以后,更多人将其理解为“蓝色”之意。例如,清代乾隆时期成书的《南窑笔记》即有了“法蓝、法翠二色,旧帷成窑有翡翠最 佳 ”之言,可见当时“法蓝”已是特定陶釉的色彩名称。明代早期的掐丝珐琅沿袭元代以蓝地色为主的遗风,其中浅蓝或带点绿味的浓郁的天蓝地色应用最为普遍(图3右),而华贵的宝蓝色地的掐丝珐琅也是较为常见。其他与之形成对比的釉色,如鸡血石红色、黄 色(娇黄、绛黄)、绿色(墨绿、菜玉绿、草绿)、砗磲白等作为辅助色或点缀色。在蓝色主导地色之际,受同时代兴起的同样是色彩缤纷、勾线填彩的“斗彩”以及甜白釉瓷等的影响,白地色掐丝珐琅应运而生。

  

  到了清朝康熙时期,一度停滞不前的工艺美术开始了全面的复兴。金属胎掐丝珐琅制品主要由清宫“匠作”承造。开始时釉料色彩很少,颜色也不稳定。其后烧制出一些新色釉,显色也比较纯正。掐丝技术有了改进,掐丝线条纤细而流畅。康熙年间烧制的掐丝珐琅制品主要有三种不同类型。

  景泰蓝正名“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胎型上焊接扁铜丝编成的各色花纹,再用珐琅质色釉填充后烧制而成的器物。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掐丝珐琅,一种汉族传统工艺品。掐丝珐琅具有浓厚的艺术特色,掐丝生动,紧密紧凑,回曲活泼,釉彩之间的使用、过渡等还原度高,十分考验工艺家的手艺。

  掐丝珐琅,以金、银、铜为胎,因其工艺始于明代景泰年间,初创时期只有蓝色,故得名——景泰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