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上井小路变成了环村公路

 冬歌文苑 2021-05-27

上井小路变成了环村公路

金利波||河北

新修公路村后合,排排杨树映日斜。

大街小巷停满车,读书娱乐傍花榭。

近日,随着村后一条田间上井小路的拓宽硬化工程的竣工通车,我们村基本完成了环村公路的建设。至此,村里四条主路已铺成沥青路,四条主街已完成第二次硬化整修,村里所有的小巷和街边角都已完成了硬化和绿化。这是我们周边几个村路与街的情况写照。比起前几年,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人们的幸福感有了显著的提升。就此,说说村里以前的路与车。

时光倒退三十年,村里都是土路。童年的记忆里,路上的状况是:晴天起趟土,刮风迷人眼,下雨和稀泥。西临的两个村还很羡慕我们呢,沙土地不粘脚,不沾车轱辘,他们村却是黑土地,下雨天粘脚粘得不能走,骑车的要准备个硬棍,走一段就得抠抠泥,否则,推都推不动。性子急的、力气大的人干脆就抗着车走。殊不知,沙土地长庄稼没劲儿,又不保墒。由于长期重车碾压,三个屯庄出村的主路上长期留着两道深深的车辙。人拉东西,架辕的要顺着车辙走才省劲。骑车的也要在边上小心翼翼地走,倘若不小心掉进车辙里就很容易摔倒。那条泥路向东二里地连接着镇上一条小马路。马路,顾名思义,较早之前主要交通工具是骡马车或人力车。那时运输生活、建筑等物资主要由马车队承担,俗称“拉脚”。一般有十来辆骡马车组成“拉脚”队。当浩浩荡荡的“拉脚”队从马路上经过时,那场景就像一个合唱乐队在演奏,马鞭为指挥棒,骡马为演奏者。“嘎噔嘎噔”清脆悠扬的蹄声伴和着“叮叮当当”悦耳动听的铃声,格外引人注目。如果正巧碰上空车,赶车的让骡马跑上一段,就像乐队指挥让节奏骤然加快,如炒爆豆,又像是《黄河大合唱》到了高潮,震撼人心。“移动乐团”远远而来,再悠悠而去……后来有了拖拉机运输队。我们去县城上学,常常骑车扒着拖拉机上学。机器的叫嚣声就不那么好听了,还拖着一道长长的呛人的黑烟。

印象之中,那时主要运输建筑用红砖。路上几乎不见小轿车或大卡车。村里到镇上的路很长,足有二里地,村东的房也盖得很少,现在的房盖得都连着小寨了。由于工作和生活原因,一天去小寨无数次。骑个电车一溜大马路,二三分钟的事,也可以形象地把小寨划作“三分钟生活圈”内。但那时去小寨赶集买东西非得抽个一晌或大空,都是步行。九六年去小寨煤炭厂上六年级步行了一年;九七年去赵庄二中上初中又步行了一年。大人去十来里外的西坡地干活都拉着排子车步行呢,你个小孩上个学还要骑家里唯一的现代化工具,弄丢了咋办。再说,那时或许都刚刚学会骑大梁,骑在座子上两只脚都不能同时够到脚蹬子,个矮的还得一手扶着车把,一手抓着大梁在三角架里骑呢,大人们嫌太费车链也不安全。大约在上初二时,家里才狠狠心从平乡县河古庙镇买来两辆二手自行车。一辆让大哥二哥上班用,一辆让我上学用。

那时庄稼拉东西,骡马牛驴等畜力还较少,成本也高。大多数家庭还依然面临着“孩子多、粮食少”的老大难,正如俗语所说的:“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因此,如果不外出“拉脚”或犁卖地,一般家庭是养不起大牲口的,得有人专门伺候。说起犁卖地,我仍然有印象,两人,两骡马,犁到谁家吃住在谁家,仗着犁耙走天涯。那时种地是个慢镜头,人们一天到晚地细心地伺候着土地,起早贪黑地劳作,想方设法地“套种、轮种”些经济作物,向土地多要点粮食多要点钱。

那时庄稼人多数靠人力拉排车,来回不空载。去地里时从家里拉着粪,两头挡着耙片;回来时再从地里拉玉米杆或花柴等,两头插着羊角架,足有千把斤。家庭主劳力架辕,两边有拉长套的,后面还有推的。那时的人力大无穷,根本不知道啥叫使得慌。人们干了一天活,赶天黑再往家拉一趟,回来还得卸好车才能吃饭休息。地块远的有十来里地,中午不能回来,就啃几个凉馒头就着咸菜喝点白开水。那时在路上遇到插着羊角架的满载排子车,往往是这样的场景:

前看不见架辕者,后瞧难见推车人。

不闻车轮吱吱响,但听饥肠辘辘声。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时放学后玩是玩,但农忙时节总不忘到场里撕麦秸做饭或主动到地里干活。自行车漏气了,就自己扒出来,用家里的挫和胶水补好。当时除了排子车,自行车也是重要运输工具。记得先父驮辣椒,两边绑着满满两麻袋,上面再横着放一麻袋。每麻袋差不多有二百多斤重,那麻袋都不是用绳子系口,而是口上再垫个花包,用绳子攀的口。自行车能驮五六百斤辣椒,有时为了卖个好价,他们要骑百十里以外去卖。在我们还小时,家里只有那辆大二八自行车,逢年过节串亲戚,大梁上按放一个长椅架,可以挤弟兄三个。父亲在中间负责驾驶车,后面再坐上母亲。这就是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时常超载的客货两用车。“叮铛,叮铛!”随着清脆的手摇铃声,我们就串亲戚出发了。那感觉就和现在的“嘀嘀,嘀嘀!”汽车声差不多的。

那时的汽车少之又少。村里只有一辆旧东风货车,谁家儿子结婚或嫁闺女要用车得提前个把月定。冬天里要发动车,先得用火烤会,再由两三个人抬出来一把巨型钥匙——长长的摇把,大家要一起合力摇才能启动开。跟在大东风车后送亲队都是二八洋车,后座上还驮着用花包袱包好的盖的铺的。这是要在街上晒晒呢,看谁娘家陪送的东西多。别说当时农村没有小汽车,就是有,当时的路况真的是无法进村。

高中毕业后,南下广西边防部队、广州、深圳六年,北走石家庄、北京三年。在“走南闯北”的近十年中,每次回家都会发现村里的路发生很大变化。复员回家,下车竟然走过了村口,通往村里那条双辙泥路已经修成了光滑的水泥路。往村里走,两条主街已经用红砖硬化。村集体小砖厂可能是有些盈利了或是连出了几窑二砖。原因无法考究,总之,窑厂捐出了砖,村里出劳力把前后两道主街都硬化了。为防止压坏,都是闸砖,然后用沙土灌缝。这就是村里最早的街道硬化。

要想富先修路。在以后的日子里,周边村庄路的整修、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水泥路,沥青路,出村路越修越宽。镇上的小马路也不断更新升级,由单车乡道,到双向四车道的214省道,再到现在的双向六车道515国道。村里临街的大都盖起小洋楼,几乎家家有了小汽车,人人都有手机,人们在幸福的大道上越走越宽敞。

从农村的路与车在近二三十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可以看出我们祖国日益的繁荣与昌盛。这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古老的民族正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

这正是:

东亚睡狮正飞奔,一洗病夫血与泪。

撸起袖子加油追 ,中华复兴看我辈。

图片/作者

作家简介

 

金利波,笔名,金立、金子,河北鸡泽人,鸡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协会注册诗人,八零后文学和书法爱好者。自携笔从戎开始,就在军内外各类媒体发表作品,至今一直笔耕未辍,执笔若狂。

用诗和远方,陪你一路成长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冬歌文苑工作室

名誉顾问:戢觉佑 李品刚

文学顾问:周庆荣 王树宾  白锦刚

法律顾问:王   鹏

总编:琅    琅 

副总:蔡泗明  倪宝元

编审:孟芹玲  孔秋莉  焦红玲  

主编:石   瑛  赵春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