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校课程规划中的课程管理机制建构

 课程教学研究 2021-05-27

当学校的课程改革进入到建构“学校课程”阶段,学校的管理也需要相应地进行变革,而且是比较深刻的变革。

在国家课程是唯一的课程,国家课程必须“完全忠实执行”时,学校管理的中心工作就是教学管理,是执行式的“落实的管理”,管理的制度、机构、运作机制都是围绕教学而架构的。如教导处是学校最核心的部门,学业评价制度、教学常规管理制度等是学校管理制度的核心内容。

当三级课程得到落实,学校课程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依托时,学校管理的中心必须由教学管理向课程管理转型,它要求学校和校长必须提升学校的课程领导力,课程管理部门应该成为学校的核心的管理机构。而且,由于课程管理的专业性更强,管理的策略上将会更为重视专业领导和创新性的管理。

学校的课程管理是指以学校课程为对象所施加的决策、规划、设计、开发、组织、协调、实施等管理活动和管理行为的总称。学校的课程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建立课程管理的组织机构
学校课程建设的展开,需要有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承担相关责任。如学校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教师课程开发指导小组、校本课程审议组织、学生选课指导组织等。

二是制定课程管理相关的规章制度
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是为了规范课程管理的行为。如课程开发和审议的管理制度、学生选课的制度、课程质量评价的制度、课程修订的制度、课程资源管理制度等等。


三是健全学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机制
加强课程资源管理,旨在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质量,满足学校课程多样化的需要。
在国家课程是唯一课程形式的学校管理中,课程和教学所需要的资源基本上都是教育管理部门统一开发和配送到学校的,学校和老师只是资源的作用者,所以基本不涉及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
当学校自己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在强调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时,挖掘和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建设学校特色的课程资源库成为了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所以学校必须制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制度和相应的运作机制。

四是构建教师队伍的课程素养发展的培训制度和机制
课程开发能力和课程整合能力是课程改革要求老师必备的素养和能力,学校的课程管理中要把这些内容纳入到教师培训制度中去,并应该把课程研究纳入到教研工作机制中去,通过培训和教研提升教师的课程素养。

五是发展学校的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学校的课程理念(课程哲学)、课程愿景、课程发展的文化氛围等,积极的、专业的、开放创新的、追求特色的课程文化对于学校课程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所以校长必须重视学校课程文化的建设问题。

六是要健全课程管理的科学的运作机制
在执行国家课程的教学管理中,学校的教学管理机制的主要特征是层级机构,是线性的执行为主要功能的运作,形成的是“校长----教导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构成的下级执行上级决策和要求的运作模式
在课程管理为中心的管理体制中,教师在课程开发、课程创生实施中,是主动的创新主体,不再是被动的执行者,施加给教师的管理应该是以专业领导、学术指引、技术支持、业务帮助为主的引导和管理,这应该是一种专业领导为基础的扁平化的管理运作方式。
管理动作机制可以基于原有的管理机构,进行职能和关系的重构来实现(如下图),也可以对学校的组织机构进行围绕课程建设的中心任务进行重组,如设立专门的课程管理和研究中心、科研与教师培养中心、生涯指导和学生管理中心、后勤保障中心等,形成更为专业的、顺畅的课程管理机制。


在学校课程管理的实践研究中,也有一些专家把学校的课程管理的内容划分为:价值引领、组织建设、制度建构、资源利用、时间管理、课题研究等方面。

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规划和实践推进中,课程管理是重要的环节。深化学校课程改革,我们必须努力实践由教学中心的管理向课程中心的管理转型,健全课程管理制度,构建专业的高效的课程管理机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